大连市消除麻疹现状与策略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0-20
/ 2

大连市消除麻疹现状与策略探讨

贾秀岩1林茜1赵大磊2

贾秀岩1林茜1赵大磊2

(1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大连116021;2大连市中山区卫生局辽宁大连116001)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我市麻疹疫情和流行现状,对麻疹的防控策略进行探讨。方法对近七年我市麻疹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和防控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我市麻疹疫情存在城乡接合部为高发地区,流行季节性仍较明显,高发年龄呈现双向性等特征。结论为继续保持我市消除麻疹成果,应继续认真做好麻疹疫苗免疫接种、麻疹监测与控制及麻疹控制措施的效果评价等工作。

【关键词】麻疹疫情消除策略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根据卫生部制定的《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1],大连市自2006年起进入消除麻疹阶段。在各级政府的支持领导下,在各级免疫规划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各项措施基本得到落实。2006-2012年,全市共报告麻疹病例27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63/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2年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为0.04/10万,达到了低于1/100万的消除指标。总体来说,大连市消除麻疹工作成效显著。

1疫情概况

2006-2012年,全市共报告麻疹病例270例,平均发病率为0.63/10万,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详见图1),无死亡病例报告,2007年开始无暴发疫情报告。全市12个区市县均有麻疹病例报告,金州新区报告病例数最多,报告109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40.37%,其次为甘井子区,报告55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20.37%,年平均发病率最高的两个地区为城乡接合部的金州新区和甘井子区,分别为1.70/10万和1.01/10万。大连市麻疹发病季节性明显,主要集中在春季,3月份开始升高,4-5月份达到高峰,6月份开始下降,8月份以后无病例发生。高发年龄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小年龄组和20-35岁年龄组,其中1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达10.66/10万。值得注意的是20-35岁成年人发病较高,形成一个小高峰。从人群分布特征来看,以散居儿童居多,69例,占25.56%,工人、家务及待业、学生发病所占比例均超过10%,报告病例数分别为43例、38例、32例。总之,大连市麻疹以城乡接合部为高发地区,流行季节性仍较明显,集中在3-5月份,高发年龄呈现双向性,即1岁以下和20-40岁为高发年龄组,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学生、工人、家务及待业者为主。

2策略及措施

针对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的西太平洋地区所有国家和地区将于2012年达到消除麻疹的目标,卫生部下发了《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提出到2012年,全国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不包括输入病例),无本土麻疹病毒传播,通过消除麻疹工作促进免疫规划工作发展[1]。由于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感染后可出现典型的皮疹和传染性病变,病后免疫持久;病毒无动物宿主,也无人间慢性携带状态;疫苗应用简便,效果可靠,因此具备了消除麻疹的可能[2]。为有效控制我市麻疹疫情,加速我市控制麻疹的实施进程,我市采取了以下策略和措施:

2.1有力的政策支持及经费保障

大连市各级政府对消除麻疹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与支持。市卫生局于2007年下发了《2007~2012年大连市消除麻疹行动计划》,各区市县也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本地区的消除麻疹方案,对消除麻疹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和实施策略,并建立起消除麻疹工作协调机制,争取到财政、教育等部门的大力配合和协助。大连市各级政府还将消除麻疹指标纳入到政府目标考核责任状中,每年对辖区消除麻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市财政每年均下拨消除麻疹工作专项经费,保证常规免疫以及大型群体性接种活动的正常开展。

2.2夯牢网底,保证常规免疫接种率

按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的要求,大连市规范开展常规免疫2剂次麻疹类疫苗的接种工作。以县为单位常规免疫麻疹疫苗报告接种率均在95%以上,2006-2012年2剂次麻疹疫苗调查接种率以县为单位也均在95%以上,调查接种率与报告接种率基本吻合。同时,加强流动儿童管理,将流动儿童纳入本地常规管理,向其提供与本地儿童同等的预防接种服务,定期开展辖区内流动儿童主动搜索,有效地保证了全市麻疹类疫苗高水平的覆盖率,为消除麻疹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3开展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活动,建立人群牢固免疫屏障

为提高目标人群麻疹疫苗接种率,消除或减少麻疹易感人群,努力降低麻疹发病率,按照《2007-2012年大连市消除麻疹行动计划》的要求,我市自2008年开始,每年均开展了麻疹类疫苗强化免疫或查漏补种活动,2008年,对8月龄至14岁未接种过0.5ml麻疹疫苗的儿童和只完成1剂0.5ml麻疹疫苗接种的2岁以上儿童以及初高中、大中专和技校在校学生开展了强化免疫活动,应种人数513622,实种人数503591,强化免疫接种率%为98.05%;2009年,对5年内没有明确的0.5ml麻疹疫苗免疫史的45岁以下集体单位的医务人员、外来务工人员、教师等重点人群开展了麻疹疫苗补种活动,应种人数532495,实种人数445702,接种率%为83.70%;2010年,对8月龄至4周岁儿童开展了后续强化免疫活动,应种人数211662,实种人数207089,强化免疫接种率%为97.84%;2011年,在重点地区对5年内没有明确的0.5ml麻疹疫苗免疫史的45岁以下重点人群进行了第二轮补种活动,应种人数26583,实种人数26119,接种率%为98.25%;2012年,对8月龄-17月龄未接种过麻风疫苗的儿童补种1剂次麻风疫苗,18月龄-6周岁未接种过麻腮风疫苗的儿童补种1剂次麻腮风疫苗,应种人数53165,实种人数52167,接种率%为98.12%。通过开展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流动,人群免疫水平不断提高疫情控制取得显著效果,麻疹发病率由2007年0.72/10万降至2012年的0.04/10万,达到了低于1/100万的消除麻疹指标要求。

2.4规范开展麻疹疫情监测,保证麻疹监测系统高敏感性

按照《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和《全国麻疹监测方案》的要求,我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系统进行培训,并开展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继续将麻疹疫情报告列入AFP监测报告系统。2009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定制了“专病/单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平台,将原附属于《中免疫规划监测系统》的麻疹专报系统纳入大疫情统一管理,使麻疹个案信息的管理更加规范和方便,实时监测麻疹聚集性病例的发生,对麻疹暴发疫情做到及时核实并明确或排除暴发。2006年-2012年,大连市麻疹监测系统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国家要求,监测系统运行良好。

2.5开展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工作

按《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我市于2006年对旅顺口区和普兰店市,2007年对除旅顺口区以外的10个区县,2008年对西岗区和旅顺口区,2012年对全市14个区市县进行了8月龄-45岁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工作。大连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达到90%以上,保护率达94%以上,人群平均抗体滴度维持在较高水平(详见表1)。

表12006-2012年大连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结果

2.6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为营造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大连市每年均借助4.25儿童预防接种日活动,加大对市民的宣传力度,开展广场宣传、社区宣传、媒体宣传等形式多样的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活动。同时,结合每年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或查漏补种活动,针对补种目标人群,采取发放宣传手册、宣传单、悬挂横幅、制作墙报、张贴宣传画、发送手机短信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宣传活动达到了普及预防接种知识、增强群众对预防接种工作信心的目的,为消除麻疹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2.7部门协作,全面开展入托、入学接种证查验工作

入托、入学接种证查验是消除麻疹的重要措施,也是保证2剂次麻疹疫苗95%接种率的重要关卡。接种证查验工作的开展需要教育、学校、托幼机构等多部门配合。为做好儿童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市卫生局和市教育局于2008年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的通知》,建立了入托、入学接种证查验的部门协调机制,每年下发《入托、入学接种证查验工作指导意见》。市疾控中心编制了《大连市入托、入学接种证查验工作指导手册》,为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3保持消除麻疹指标措施及策略探讨

为继续保持我市消除麻疹成果,维持麻疹发病率低于1/100万的指标,下一步应继续重点做好以下几面工作。

3.1继续规范开展常规免疫接种工作,确保接种质量

继续规范开展常规免疫接种工作,提高8月龄儿童麻风疫苗及时接种率,确保以县为单位麻疹类疫苗2剂次常规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加强疫苗和冷链管理,保证接种质量,提高免疫成功率。

3.2建立长效协调机制,发挥接种证查验工作“关卡”作用

建立卫生行政部门与教育部门、接种单位与学校及托幼机构间建立起接种证查验的长效协调机制,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查验人员素质,真正做到“入学有人查,查出有人补”,切实发挥接种证查验工作的“关卡”作用,及时发现漏种儿童,为漏种儿童提供补种机会,保护儿童身体健康。

3.3强化流动儿童管理,有效提高免疫规划疫苗免疫覆盖率

多年来,流动儿童管理一直是免疫规划工作的难题和薄弱环节。规范的流动儿童管理仅靠卫生部门远远不够,还需要公安、教育、社区或街道等多部门配合协作,需要建立一套多部门参与的流动儿童管理协调机制;基层预防接种单位通过定期主动搜索,掌握辖区流动儿童的实时动态,及时发现新来流动儿童,为其尽快建卡、建证、接种疫苗;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免疫规划知识宣传活动,提高流动儿童家长免疫规划知识的知晓率,从而有效提高免疫规划疫苗免疫覆盖率[3]。

3.4加强麻疹病例监测,提高监测系统灵敏性

按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和《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2011年版)》要求,继续规范开展麻疹病例监测工作,提高监测系统灵敏性,保证各项监测指标顺利完成,同时,加强主动监测工作,以期提高我市麻疹排除病例报告发病率。

3.5加大宣传力度,发挥正面舆论导向作用

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加大免疫规划的宣传力度,发挥正面舆论导向作用。有效地正面宣传对于流动儿童管理、预防接种证查验以及群体性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群众免疫规划知识的知晓率的提高,群众恐惧情绪的消除,良好预防接种社会氛围的营造均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卫生部,《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

[2]迮文远,刁连东,徐爱强,等.计划免疫学[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81.

[3]郑亮,刘天锡.控制与消除麻疹的免疫策略[J].宁夏医学杂志,2006,28(3):23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