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龙陵县吸毒人员HIV感染状况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9-19
/ 1

云南龙陵县吸毒人员HIV感染状况分析

王自东

王自东(云南省龙陵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78300)

【中图分类号】R51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9-0155-02

【摘要】目的了解龙陵县吸毒人员艾滋病流行特征,以便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静脉血3—5ml,送保山市疾控中心,经ELISA和PA法检测,阳性再WB确认。结果共检1737人次,检出HIV抗体阳性28例,检出率为1.61%。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9岁,无业人员为主,占82.14%,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占85.71%,主要以共用注射器传播占71.43%。结论应加大宣传,监测力度,因地制宜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以控制艾滋病传播和流行。

【关键词】吸毒人员艾滋病感染控制

我国HIV感染日趋增多,而吸毒则是HIV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于1991年开始对我县吸毒人员进行抗-HIV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累计检出HIV/AIDS28例,现将1991-2011年龙陵县吸毒人员HIV感染状况分析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调查对象:戒毒所、看守所在押人员吸毒人员。

1.2调查方法:将吸毒人员详细情况填入“云南省HIV血清学调查表”,每人抽血3ml—5ml,离心后送保山市疾控中心,经ELISA和PA初筛试验,阳性血清再经蛋白印迹法确认。

1.3流行病学调查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感染者由县疾控中心的专业防治人员进行面对面告知,并逐项填写个案调查表。[1]

2.一般情况

全县辖10个乡(镇),121个村民委员会,1644个村民小组,属国家级贫困县。国土面积2884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2826.5平方公里,占98%;有边境乡1个,与缅甸隔江相望,边境线长19.71公里,分别与施甸、永德、镇康、缅甸、潞西、梁河、腾冲、隆阳接壤。贫困人口12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688元的绝对贫困人口为6万人。县内居住着汉、傈僳、傣、阿昌等2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4%,全县有流动人口1.5—2万。

3.结果

3.1时间分布1991—2011年,检测吸毒人员共1737人次,阳性28例,检出率1.61%;其中已死亡12例,病死率42.86%;1991年吸毒人员抗-HIV阳性率为1.5%(1/75),1995年为0.8%(1/126),1997年为1.2%(2/162),1998年为2.25%(2/89),2001年为2.63%(3/114),2002年为1.33%(2/150),2003年为1.28%(1/78),2004年为3.62%(5/138),2005年为4.13%(5/121),2006年为2.72%(3/110),2007年为2.67%(2/75)。

3.2地区分布28例HIV/AIDS病例中,本地患者24例,占总数的85.17%,外地4例,占总数的14.29%。

3.3人群分布28例HIV/AIDS年龄最小17岁,最大45岁,平均年龄29岁,28例均为男性;无业人员23例占82.14%,农民5例,占17.86%;初中文化程度24例,占85.71%,小学以下4例,占14.29%;已婚12例,占42.86%,未婚16例,占57.14%。

3.4感染途径28例HIV/AIDS病例中,有共用注射器史20人,占71.43%;有性乱史8例,占28.57%。

4.讨论

由于龙陵地处边境,与艾滋病重灾区德宏州紧邻,随着改革开放、吸毒人员增高,给艾滋病在我县传播提供了机会,再加上大部分吸毒人员均有性乱史,增加了艾滋病向一般人群传播危险,因此,强行戒毒、净化社会环境已刻不容缓。

2005年评估结果显示HIV新发感染者中经静脉吸毒和性接触传播已占到第一位[2]。龙陵县自开展吸毒人员HIV检测以来,查出28例抗-HIV阳性主要是共用注射器传播。说明吸毒人员艾滋病知识宣传力度不够,应大力开展宣传教育,特别是高危人群,使人人都懂得洁身自爱和有关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

28例HIV/AIDS病例中,1991年发现的第1例,当时是17岁,有多个性伴,其妻未查出阳性,其他性伴未能抽血化验,此人在1996年艾滋病死亡。1997年、1998年、2004年发现的其中1例,自1991年来每年都抽血化验,均为阴性,但后来检测为抗-HIV阳性。因此,对吸毒人员每2—3个月检测一次实属必要,并应尽可能地将动员艾滋病感染者的性伴接受检查。

28例抗-HIV阳性中,除12人死亡外,多数都流窜在外,还有个别吸毒人员自知道自己患有艾滋病,便故意到发廊、按摩店找小组,因此,建议制定对HIV感染者管理有关政策,综合治理,以控制艾滋病在我县的传播和蔓延。

参考文献

[1]李翔,刑爱华,王白锁等.陕西省2003年艾滋病监测结果分析[J].疾病监测,2004.19(9):327—32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5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与防治工作进展[J].20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