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卓越教师培养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2

国内卓越教师培养综述

周渔塘姜颖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南充市637000)

摘要:本文以国内卓越教师的内涵、培养途径和评价机制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通过综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知网)2011-2017年381篇文献发现卓越教师的内涵:师德高尚,知识丰富,有人格魅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注重学科、教育类课程并重和理论、实践并重的课程改革;注重“三位一体”协同培养(UGS)的实践探索。评价机制注重多样性、全方位、切合实际以及评价对象多样化。此次综述总结了国内卓越教师培养现状,旨在推动我国卓越教师培养的研究和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卓越教师;培养;综述

1.引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1983年,美国首次提出国内教育的改革;1988年,“美国卓越教师计划”正式启动。英国也在2004年正式实施“卓越教师计划”,并于2011年进一步完善。2005年,德国提出“两段式”卓越教师的培养模式。[1]2007年,日本颁布《教育职员修正法》,旨在培养卓越教师。[2]

相比部分发达国家,我国“卓越教师”的培养起步较晚,2010年首次提出“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14年,教育部全面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瞄准教育改革方向,创新培养途径。[3]

2.国内卓越教师的研究分析

本文选取的文献均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知网,CNKI)。知网,是国内文献查找最常用的,文献资源最丰富全面的,具有权威性的数据库之一,拥有相关研究在该年限段上最新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文以“卓越教师”为关键字在知网上检索文献共381篇。数量上,各年度发表的数量不一,但总体呈上升趋势(见图1)。由图表可得,自2010年起,有关“卓越教师”的文献数量逐年增加。文献数量突增的年度集中于2015年(85篇)、2016年(95篇)和2017年(99篇)。可见,全面实施“卓越教师”计划,有效促进了卓越教师培养的研究。

图1.“卓越教师”文献数量分布

基于此,综合知网上的下载次数和引用频次,本文重点分析其中有代表性的教育类核心期刊文献50余篇,以完成本次综述。

3.卓越教师的内涵

卓越,意为杰出、优秀、超出一般。卓越既有超越一般、超越他人,也有不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之意。

2011年首次提出“卓越教师”,其理想规格是“专业精神朴实高尚”、“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专业能力卓著出色”。[4]随后,刘湘溶在2012年概括了卓越教师的特征:包容进取的品德,胸怀教育、坚持理想、从容淡定的教师气质,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过硬的教育实践能力。[5]时间赋予了卓越教师更多的内涵。2013年,王志广指出卓越教师还应具有超凡的人格魅力,[6]毕景刚则提到应有较强的创新能力。[7]2014年,黄露还提及应具有强烈的职业动力。[8]随后两年,国内研究学者对卓越教师内涵的研究趋于平缓,直至2017年,梁茜、刘萍指出卓越教师应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超然的教育智慧。[9]

综上所述,国内卓越教师的内涵为:具有高尚的师德,具有渊博的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拥有超凡的人格魅力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

4.卓越教师的培养途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卓越教师的培养也非朝夕之间可以完成。针对卓越教师的内涵要求和国内高校师范生培养中存在的不足,笔者综述了国内目前卓越教师培养的课程改革,创新实践机制以及完善评价三个方面。

4.1课程改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课程改革是卓越教师培养的关键因素。

第一,重视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类课程,保证学生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10]我国高师教育课程一直以来存在“重学科”、“轻教育”的弊端。[11]模块化课程改革的提出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它打破了过去“老三门”的课程体系,开设模块化、选择性和教育性的教育类课程,提升了教育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12]

第二,打破“重学术理论”、“轻教育实践的”课程体系。当前,各高等师范院校所开设的师范生课程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重学术性轻师范性、课程内容上重理论性轻实践性、教学方法上重讲授轻操作等不足的问题。[13]师范生实习期短,实习质量难以保证。国外则采取的是“师范性”与“学术性”并重的培养方式,即理论与实践并重。实习的时间为1-3年不等,让准教师们有足够的时间去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师范技能。[1]

4.2“三位一体”协同培养实践机制(U-G-S)

教育实践能力的训练是提高教师从教能力的关键途径。[4]

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实践时间不足整个培养方案的五分之一。而欧美不少国家的教育实习时间都比较长。如,法国的连续性教育实践时间占两年时间的25.7%。[14]教育实践时间短,实践针对性低,实践效果差……这些已严重阻碍了国内卓越教师的培养。如何平衡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创新培养机制已成为卓越教师培养的重中之重。

在实行卓越教师培养的系统工程的条件下,“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是目前国内较为认可的方式,它有效地融合了地方政府、高效和中小学三者的职能和作用,实现了合作共赢、协同创新的培养目的。

“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是指在地方政府的参与下,凭借其行政协调能力,使师范大学和中小学联系起来,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搭建平台。[7]UGS模式下,地方教育局统筹、规划本地区教师队伍的建设,预测教师需求的规模,提供中小学岗位信息,与高校做好招生衔接。高校根据教育局信息实时调整教师培养结构,促进教师的培养。[15]

4.3评价机制

评价反馈是保证师范高校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及时有效的评价反馈对师范生的培养有极大的帮助,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了解到自己的不足,高校老师也可以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促进卓越教师的培养。

教育评价的多样性是全方位评定师范生质量的关键。教育评价要避免单一的评价,教育评价要与过程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既要进行结论性评价更要进行学习全过程的评价。除此之外,应注重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评价,避免“高分低能”。[14]

教育评价的制定标准要切合实际。《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要求高校制定适合本校实际的卓越教师培养标准,开展卓越教师培养质量年度报告。[16]

评价机制的设立不仅要针对高校的师范生,也要针对在职教师。卓越教师评价体系的建立重在激励广大教师,激励着他们不懈追求和上进,为更好的提升自己确立了目标。以评促改,通过卓越教师的评价促进教师自身综合水平的提升,从而推动教育的发展。[6]

5.结语

教育和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发展改革任务更迫在眉睫。卓越教师作为教师行业的核心力量,培养卓越教师已成为当下时代的主题。基于2014年全面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后,有关卓越教师培养研究逐年上升,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通过综述,笔者发现国内目前卓越教师的培养大多偏于理论研究,缺少实践成果,还有实践过程形式化,浪费资源。因此,笔者建议应吸取国内外“卓越教师”的优秀经验,总结、反思国内卓越教师培养的研究成果,着力开展卓越教师的培养工作,提升我国教育软实力。

我们应深入实施“三位一体”实践培养模式,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通过实践来完善培养。我们相信,在多方协同的努力下,卓越教师的培养必将有一个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王桢.国外“卓越教师计划”对我国卓越教师培养的启示[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02):5-7.

[2]年智英.终身学习型专业发展:日本教师资格标准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11(8):35-39.

[3]宗河.教育部启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N].中国教育报,2014-09-19(001).

[4]柳海民,谢桂新.质量工程框架下的卓越教师培养与课程设计[J].课程·教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