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关怀对儿童16层CT检查心理行为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5-15
/ 3

护理关怀对儿童16层CT检查心理行为的影响

张巧权史林芝

张巧权史林芝

(云南省曲靖市妇幼医院放射科云南曲靖655000)【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关怀对提高CT检查患儿心理行为的效果。方法:240名行CT检查的患儿进行分组护理,对观察组120名接受CT检查的患儿实施护理关怀,与对照组120名进行常规护理的患儿护理前后心理行为作比较,探讨护理关怀对患儿检查配合心理行为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一次性顺利完成检查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93.33%,对照组:78.33%),经护理关怀后的患儿的不良心理状态改善远远高于对照组(观察x2=75.45,p<0.005;对照组:x2=19.90,p<0.005),前后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通过护理关怀可以改善CT受检儿童的心理行为状态,通过正面影响,提高一次性顺利完成检查的成功率,减少了镇静剂的使用和重复扫描,从而避免各种不良后果,达到有效制动,保证影像图像的质量。

【关键词】儿童;护理关怀;CT检查;心理行为;影响

【中图分类号】R【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01-02

放射科关怀照护是应用心理暗示、行为矫正、示范脱敏等心理技术,帮助患者认识问题,改善环境,增强信心,避免发生幽闭综合症,以达到减轻反应,配合治疗的目的,取得患儿的合作,从而顺利完成CT检查[1]。目前,CT检查是临床多种疾病最常用的、也是最可靠的方法之一,数字图像质量与诊断准确率密切相关,而数字图像质量又与整个检查过程中每个环节、每项因素密切相关。医学专家检出病变过程的能力取决于3个主要因素的综合作用,他们是:图像质量、图像观察条件和观察者的工作经验[2]由此可见图像质量优劣的重要性。而图像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儿有效的配合。所以医护人员不仅要重视技术护理,安全护理、心理护理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就是说医护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护理知识,应用一些技巧来对患儿及其监护人实施同步的心理指导和健康干预,从而顺利完成CT检查。因此,笔者对2008年12月~2010年6月在本科行CT检查的240例2~12岁的患儿进行护理关怀,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首次检查,患儿神智清楚,智力正常,无内外科并发症,240名患儿,男女各120名,年龄2~12岁;其中2~3岁62例,4~7岁102例,8~12岁76例,平均年龄5.98±0.5岁。头颅检查62例,鼻部(上颌窦、额窦等)检查54例,呼吸道感染需胸部检查的36例,腹部检查34例,颈椎及腰骶部16例,泌尿系检查38例;CT增强41例。以上患儿均有1~2位家长陪同。以检查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120例,男68例,女52例,男女比率1:0.76;对照组120例,男64例,女56例,男女比率1:0.88。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检查设备使用Philipsbrilliance16层螺旋CT扫描。

1.2方法:两组病例均由专人操作护理,对照组仅执行CT检查前常规准备工作,如简单介绍检查环境,需要患儿配合的注意事项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理关怀,认真分析心理行为,其护理方法如下:

1.2.1患儿接受护理关怀前后采用交谈、行为观察法对患儿进行心理分析:通过对患儿行为和表情的观察、与患儿及家长的交谈,分析了解患儿的心理行为反应,掌握患儿心理情况。据不同的心理行为状况按Frankly心理学分析法[3]将患儿进行分类:①反抗型:有很强的拒绝反应,如大哭大闹、暴躁、拳打脚踢、挣扎、攻击、逃跑等。②紧张恐惧型:有拒绝反应,表现为精神紧张、哭闹、不肯上检查床、乱动、有些患儿开始出汗,甚至肌紧张、紧握拳头等。③怯医不安型:能听家长和医护人员的安排,但表情紧张;见医护人员有明显的恐惧和躲闪心理,或不停地问家长和医护人员“痛不痛”,“要多久”。④配合型:能配合检查,无明显紧张和恐惧的表情和行为。①、②型定性为不合作,③、④型定性为合作。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在检查前进行调查,包括患儿病情、是否上幼儿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职业、文化程度、医患沟通、医务人员技术等。共发放240份,收回240份,收回率100%。

1.2.2检查前护理关怀

1.2.2.1重视护患沟通:首先运用语言沟通技巧:注意语调柔和、缓慢,注意节奏,使言语中充满同情和关爱;医护人员和善的表情、微笑的面容、关爱的抚触、亲切的目光;用语言来增加相互信息,解释凝难,如患儿CT检查没有什么痛苦,时间很短,就像照相一样;再利用儿童好胜心理,多鼓励,激发其上进心。并找出患儿及家长存在的心理问题,有进行针对性地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让患儿及家长现场观摩、熟悉环境,并在候诊和检查区营造类似幼儿园的气氛,可让患儿先看看检查室的设备,使他们消除对新环境的恐惧感。必要时医护人员躺在检查床上做示范,或让患儿看到别人是如何做检查的,让已经做完检查者与其交流,以消除顾虑。对学龄前儿童让家长陪同检查,采用患儿可以理解的语言做好有关解释,变被动为主动,有效地减轻受检儿童的害怕、恐惧心理;对学龄期儿童正确引导,采取激励赞扬法给患儿以精神鼓励,调动其积极性,调整不稳定情绪,如好奇心重的孩子可引导患儿将恐惧心理转移至好奇、探索心理,过程不可过急,并注意尊重患儿自尊心。

1.2.2.2重视家长作用,做好家长的心理护理儿童独立能力较差,在生活精神上很大程度依附于家长,特别是在生病时往往不能判断决定自己的求医行为[4],此时特别拒绝陌生人。4~10岁孩子,他们最信任父母,于是家长就成为患儿接受较差的主宰者,患儿的情绪往往容易受家长的影响[5]。所以通过与患儿家长的指导、交流、沟通,让父母陪同患儿进入检查室,,减少其孤独感,增加安全感。对家长进行解释、安慰和指导,耐心细致解释家长的提问,强调检查对诊断的重要性,告知家长检查时的一些具体要求,如肺部、腹部检查时要求呼吸平稳、婴幼儿头颅检查时必须靠家长固定或用固定工具固定才能完成检查。对放射线有恐惧心理的家长要耐心解释,告知少量放射线对人体没有害处,对射线敏感部位如甲状腺、性腺等器官,医护人员会用防护用具遮盖,无需过多担心,消除家长的害怕心理,检查要求家长不要有消极情绪,以免不良情绪外露而加重孩子心理负担。

1.2.2.3开通绿色通道:在病人较多、等候时间相对较长的情况下,尽可能为危急重病儿如早产儿、高热、吸氧、外伤等患儿开通绿色通道,缩短检查时间,确保患儿生命安全。对有急躁情绪的家长应多沟通,维持好秩序,稳定家长情绪,避免矛盾冲突。

1.2.3检查中护理关怀

1.2.3.1加强检查过程中的心理抚慰:指导家长检查过程中不时询问患儿的感受,使患儿在扫描过程中保持内心平静,身体相对静止,感受到自己被关心、被尊重。护士应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有效的人—机信息交流,在整个检查过程中,不断鼓励、夸奖患儿,多用积极、暗示的语言,不要批评、指责,引导患儿抱着探索的心理完成检查,从而减少其对大型仪器的紧张恐惧感。

1.2.3.2弱化针头恐惧心理:对需要增强检查的患儿,弱化针头恐惧,减少CT平扫定位后由于静脉穿刺疼痛及恐针引起身体移位,必要时使用Y型密闭式静脉留置针,尽量在CT检查进行穿刺。观察组若经上述护理仍不合作的患儿征求其家长同意后给予镇静催眠药物制动。

1.2.3.3认真做好碘对比剂使用事项:备妥各种急救药品和器械,建立应急通道:建立与急诊室或其他临床相关科室针对碘对比剂不良反应抢救的应急快速增援机制,确保不良反应发生后需要的情况下,临床医师能够及时赶到抢救现场进行抢救。紧急措施建立对所有患者都是必要的[6]。患者注射碘对比剂后需留观30min才能离开检查室。

1.2.3.4评价指标:①观察两组患儿在CT检查中保持有效制动(遵医嘱保持体位完成检查,中途无自主翻身和移位)的情况;②观察需依赖镇静剂的患儿情况;③记录一次性顺利完成检查的例数。④观察组患儿干预前后的心)理行为表现情况。

2结果

2.12组患儿CT检查完成指标情况比较(见表1)

表12组患儿CT检查完成指标情况比较例

2.22组患儿关怀护理前后心理行为表现比较(见表2、表3)

表2观察组患儿护理前后心理行为表现比较例

注:x2=75.45p<0.005

表3对照组患儿护理前后心理行为表现比较例

注:x2=19.90p<0.005

2.3通过护理关怀,观察组的患儿有116例能一次顺利完成扫描,其中88例能自觉安静完成扫描,28例需家长密切配合有效制动完成,有3例因年龄较小而不合作经口服镇静剂完成扫描,1例因身体躁动产生伪影,重复扫描检查成功。对照组的120名患儿中,有82例能有效制动顺利完成扫描,有15例不合作需口服镇静剂完成扫描,有18例需睡眠后才完成扫描,有5例产生伪影,重复扫描1~2次完成扫描。

2.4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患儿合作情况城市好于农村,父母文化水平高者好于文化水平低者,上幼儿园者好于未上幼儿园者,上小学者好于未上小学者。

3讨论

3.1问卷调查表中发现:(1)来自农村的患儿普遍心理稍差,遇事惊慌,这可能是农村患儿与外界接触少,而城市儿童见多识广的原因。(2)父母文化程度高、善于沟通者,其患儿大多合作,心理行为反应相对较少,这可能与父母有一定医学常识、给予正确引导有关。(3)上小学及幼儿园的孩子受到一定教育,有接受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则合作程度相对较高。

3.2心理行为分析:儿童对CT检查的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原因:

3.2.1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儿童对不熟悉的环境自然产生一种恐惧感,当患儿来到检查室,看到复杂的设备、紧闭的铁门、其他哭啼患儿,恐惧心理油然而生。

3.2.2怯医心理:患儿或多或少都有就医的经历,看到穿白工作服的医护人员有一种自然地恐惧心理,使他们联想到各种注射带来的痛苦,以及难以忍受的操作(如导尿、灌肠、换药等)。

3.2.3无望与无奈:CT检查有时要求脱衣服或裤子时,患儿对将要发生的事件种种猜想和无能为力,从而产生本能的抗拒心理。

3.2.4对放射线的恐惧:主要是因为监护人担心辐射流露出的恐惧影响到患儿。

4小结

CT检查对儿童来说是一种负性刺激源,患儿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焦虑、紧张恐惧等负性情绪,当患儿看到庞大的机器,听到高分贝的噪音,置身于狭长的扫描孔内,产生一定的恐惧感是可以预见的,尤其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其心理与行为受外界刺激和自身主观情绪的支配性很大,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进行检查时易出现紧张、恐惧、反抗、不安等心理反应,这些反应来自于保护自身安全的需求[7],作为医护人员应只有“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予以一定的理解。护理人员可给予恰当的心理护理,让其先熟悉扫描室周围的环境,让完成扫描检查的患儿现身说法,说明检查不可怕,是其逐渐消除恐惧心理,检查过程中家人的陪伴、支持、抚摸可减少情绪的不稳定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儿童CT检查过程中的护理不仅要重视技术护理,安全护理、心理护理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要对监护人实施同步的心理指导和健康干预,从而保证CT检查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云芳,卢明花,.高压氧治疗中的心理干预[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9B):2663.

[2]胡军武.医学数字成像技术[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0.

[3]景生宝.临床心理学[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89:195-198.

[4]吴文妹.浅谈护士与患儿家长之间的配合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1998:585-587.

[5]李天心.医学心理学[M].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585-587.

[6]梁长虹.对比剂使用指南(第1版)[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8,42(3):320-322.

[7]崔伊薇.妇幼心理学[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