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腔隙性梗塞合并恶性综合症一例

/ 1

多发性腔隙性梗塞合并恶性综合症一例

汪华林李德元冯小秋徐孟英吴丹霞周俊峰舒正文

汪华林李德元冯小秋徐孟英吴丹霞周俊峰舒正文

(湖北省罗田县精神病医院湖北438600)【关键词】多发性腔隙性梗塞;恶性综合症

【中图分类号】R【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01-02

1病历资料

女,40岁。四肢肌张力增高,意识障碍,失语一周。于2010年11月20日入院。家属诉述:患者于11月13日晚坐在椅子上突然四肢僵直,意识不清,失语,无发热及恶心呕吐,在家未进行处理,11月18县中医院CT提示:多发性腔隙性梗塞,脑白质病。在我县中医院经脱水、扩管、抗凝等处理未见明显好转而转入我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余,躁狂症病史23年,躁狂症每年发作多次住院,有长期服用精神病药物史(利培酮、氯氮平)。否认糖尿病史,无烟酒嗜好。入院检查:T36.2℃P110次/分R20次/分Bp170/100mmHg,神志不清,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颈项Ⅱ指,双肺(-),HR110次/分,律齐,无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脊柱无畸形,四肢肌张力增高,呈木僵状态,四肢肌力无法测出,病理性神经反射未引出。专科检查:神志不清,接触被动,问话不答,定向力,自知力无法问出,情感淡漠。辅助检查:WBC7.0×10*9/L,EKG:窦性心动过速;生化:血糖6.29mol/L、TC6.55mol/L、总胆红素25.7mmol/L、ALT262u/L、AST138u/L,肾功能正常。入院用甘露醇125ml,2次/日,川穹嗪240mg,头孢曲松钠2.0/静滴,1次/日,3天后病情加重,T38.7℃,P120次/分,R24次/分,BP190/110mmHg,四肢肌张力仍增高,缄默不语,问话不答,意识不清,大小便失禁,实验室检查:WBC22.2×10*9/L,AST112u/L、ALT107U/L.肌酸磷酸激酶218U/L,肌红蛋白127μg/L,肾功能、电解质正常,EKG:窦性心动过速,脑脊液检查正常。诊断:恶性综合症。停用甘露醇、川穹嗪,加强抗感染(头孢曲松钠2.0/静滴,2次/日,左氧氟沙星100ml/静滴,2次/日),降压(硝苯地平缓释片10mg,2次/日,依那普利片20mg,1次/日),降转氨酶(甘利欣20ml/静滴,1次/日),物理降温,促多巴胺释放剂(金刚烷胺)等治疗,10天后病情好转,生命体征正常,神志仍恍惚,问话少答,能进流质饮食,大小便能自解,四肢肌张力僵直开始缓解,能轻微活动,血常规、转氨酶正常。24天后患者神志清楚,时而较糊涂,停用抗感染药、甘利欣等,加用抗精神药物(博思清5mg,2次/日)、加强营养、补充白蛋白对症处理后,病情明显好转于66天痊愈出院,出院前患者一般情况良好,神志清楚,问话切题,四肢活动自如,大小便正常,作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肌酸磷酸激酶、肌红蛋白等检查均正常。

2讨论

恶性综合症(NMS)是临床当中一种少见严重不良的药物副作用所引起的。多见于大剂量、增量过快,临床表现:高热和严重的锥体外系症状(肌肉僵直、木僵、沉默、吞咽困难)等,自主功能失调(多汗、流涎、心动过速、血压不稳定)意识障碍、急性肾衰、循环衰竭,实验室可见白细胞增高,转氨酶升高,该病例死亡率达20%~30%.[1]本例患者年龄48岁,有精神病史长达23年,又有高血压病史,服用抗精神药物20多年,导致恶性综合症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病人长期发病体质衰弱,营养不良;出院前有做过重体力活动出汗较多.出院后停药3天又突然加药。在县级基层医院,对此类恶性综合症的病例极其少见,早期发热,意识障碍,肌张力增高,失语,白细胞增高,转氨酶升高等,早期与神经内科脑梗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难以区分,及早作脑脊液检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通过以上多发性腔隙性梗塞合并恶性综合症一例,我们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要早期发现,治疗从小剂量开始,在增加剂量过程严格观察不良反应,加药不宜过快,尽量单一用药,不宜多种应用.[2]选择药物副作用较小的药物,避免严重类似的药物副作用。

参考文献

[1]沈鱼邨.精神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06;839.

[2]冯保林.抗精神病药物与心脏毒性反应.医学科普.2009.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