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污染减排促进经济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2

推进污染减排促进经济发展

汪志革

汪志革(唐海县环境保护局)

摘要:实施污染减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改变发展模式的重要战略途径。本文主要论述了当前污染减排工作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保障污染减排工作落实到实处。最后指出认真做好污染减排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不仅可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且还可以催生、丰富环保政策措施,深化体制机制变革。

关键词:污染减排主要污染物措施和对策经济发展

1污染减排工作面临的形势

当前,我国污染减排工作面临的形势严峻、压力巨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1污染减排工作受到空前重视。自2006年5月开始,国家有关部门与31个省级政府陆续签定了“十一五”二氧化硫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COD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节能目标责任书、关闭小火电目标责任书和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目标责任书;2007年4月27日,全国节能减排电视电话会议召开,进行全国动员部署污染减排工作;此外,国家还专门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领导小组,每季度在研究经济工作时都要研究节能减排工作;十七大报告中,把节能减排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

1.2污染减排任务繁重。具体表现为:COD排放量位于世界第一,2005年为1414万吨,2008年132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位于世界第一,2005年为2549万吨,2008年2321万吨;温室气体,2001年为28亿吨,2006年为62亿吨,大于全球排放总量(300亿吨)的1/5。2007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5.5%,然而却消耗了世界54%的水泥、30%的钢铁和15%的能源,单位GDP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是发达国家的8~9倍。

根据专家测算,如果2010年单位GDP能源消耗量比2005年降低20%、新建项目环保措施都落实和GDP年均增加10%的情况下,要实现减排目标,必须要从原有的老污染源中实现减排二氧化碳670万吨,相当于2005年排放量的26.3%;实现减排化学需氧量570万吨,相当于2005年排放量的40.3%。并且我们的任务不但是要把可能新增的污染物全部抵消掉,而且还要再进一步削减10%。

1.3污染减排面临的形势空前严峻。2006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增长1.5%,化学需氧量增长1%,这两项指标不降反升;2007年,两项指标分别下降4.66%和3.14%,污染减排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与2005年相比两项指标仅下降3.18%和2.18%。

2污染减排的主要措施和对策

2.1要真正落实好污染减排工作,首先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当前存在的问题:

2.1.1新的环境形势下,环保任务重、压力大。

2.1.2减排主体不明确。“企业主体”与“行政主体”两者关系混淆不清。企业是污染减排的主体,是实施单位,而环保局则是执法单位,其主要职能是对环境实施监督管理和依法行使环境执法职权。

2.1.3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主要表现为:减排工程建设滞后。目前全国还有186个城市没有建成污水处理厂,其中地级市35个,县级市151个;减排工程运行不稳定。部分地区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低,无法维护工程设施正常运行;多元化社会投融资机制不健全,规划项目难以启动。

2.2污染减排事关社会稳定大局和经济发展,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全局关系。在实施污染减排工作的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措施和对策如下:

2.2.1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污染减排工作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坚持走循环经济的环保型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环境保护,在保护环境中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死路。

2.2.2切实强化结构减排,大力推进工程减排。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淘汰落后产能计划;落实节能发电调度制度促使低效机组退出市场;建立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制度;同时,还要严格控制新增污染物的排放量,切实保障污染减排工作落实到实处。

2.2.3加强减排基础能力建设。认真落实并抓紧实施污染源自动监控、执法监督和监督性监测等重点项目,努力提高污染减排管理能力;建立并完善重点污染物减排措施调度制度;出台环境统计审核办法,加大环境数据审核力度;制订排污交易管理政策,做好污染源普查工作,加强督查。

2.2.4强化管理,落实责任,建立健全的环境整治长效机制。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各级政府和监管部门责任落实不到位,执法不严。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就会出现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恶性循环。

2.3因此,一定要建立完善防范环境违法行为的长效监管机制,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2.3.1通力合作,建立健全的工作协调机制,组织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好各项整治措施,确保污染减排工作取得实效。

2.3.2各有关部门严格履行监管职责,加大监管力度,协调配合,充分发挥部门联动优势,共同解决环境问题的工作格局。

2.3.3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人人重视环保、人人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增强环保意识和观念。

2.3.4完善环保机制,推进节能减排进程。要强化监督管理,落实岗位职责;加强部门协调,严格依法行政;深入开展污染减排专项行动,加强对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力度,把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抓好做实。

3污染减排的战略意义

污染减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改变发展模式的重要战略途径。“十一五”将污染减排确定为约束性指标之一,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政治意志,赋予了污染减排艰巨的历史使命,也使得污染减排工作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实施污染减排是落实环保工作思路的重要部署,是实现环保历史性转变的具体措施,是环境优化经济的具体体现,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更是推进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

污染减排是一项政治任务,关系到政府是否兑现与民的承诺,关系到执政党的地位是否动摇,也关系到我国政府的国际形象,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的意志。落实好污染减排,不仅可以优化经济增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且还可以催生、丰富环保政策措施,深化体制机制变革。

参考文献:

[1]吴舜泽,王倩,叶帆.从节能和减排指标的关系看污染减排问题[J].环境保护.2007(6).

[2]谢贤政,张之源.安徽省工业污染特征分析与减排对策[J].环境保护,2007(20).

[3]杨智明.积极推进污染减排全力保障绿色奥运[J].环境保护,2008(17).

[4]关琰珠.关于建立政府污染减排问责制思考和建议[J].厦门科技,2008(1).

[5]徐仕明.污染物总量减排中的问题和对策[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