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个体差异发挥数学教师评价功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5-15
/ 3

重视个体差异发挥数学教师评价功能

张世强

张世强广东省从化市鳌头中学510940

摘要数学,是一门具有一定难度的学科。学生自身素质和数学基础的不同,将直接导致他们在数学的学习效率与质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数学教师不能只考虑优等生这个学生群体,必须针对全体学生进行教学,提高所有学生的数学成绩。教师利用适当的评价,能够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激励效果。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使用不同的激励策略,在数学教学中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个体差异教师评价激励功能

数学学科,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较强的逻辑性,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学习难度。因为学生数学基础和思维等各方面的因素,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效率和质量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对于数学优等生而言,数学并不是一个难题,他们的数学基础和自身素质都达到一定的水平,教师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引导这类优等生发挥他们的优势,进一步提高优等生的数学成绩。

在一个班级中,数学中等生所占的比例无疑是最多的。这一类学生群体,所面临的问题也最多,通过教师好的引导,促使他们成为优等生,反之则会沦为数学学困生。

而针对数学学困生,虽然现阶段而言,这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存在较大问题。但其本身仍具有巨大的潜力,只要教师能够努力挖掘和良性引导,就能够发挥出他们的潜力。

因此,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需要数学教师区别对待,全面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基于此,本文在此探讨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如何使用教师评价激励功能提高不同学生的数学成绩,以期能对广大数学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一、正向激励评价,激发优等生数学研究欲望

数学优等生,是指在数学学科中有着优异的成绩和相当程度数学能力的学生。对于数学优等生而言,数学课程内容已经不是太大的问题,不能对其造成巨大的困扰,也同样不能使其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兴趣。

这类学生,首先拥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同时,在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他们也有着其他学生难以比似的优势。在完成规定教学内容的同时,教师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引导优等生发挥自身优势,超越数学教材,进一步深入研究数学问题。

让这类优等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不仅能够拓展他们的数学知识,最为关键的是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在研究过程中,会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这些能力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所以,针对数学优等生,教师的教学目标就应该变为引导他们向更深层次的数学领域进行研究,而不再局限于教材内容之中。

教师利用正向激励的评价,可以极大地鼓励优等生继续钻研数学问题。因为本身的优异成绩,加上教师正向的评价,更容易激发这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通过教师的激励,使优等生转变学习数学的观念,从最初的掌握教材内容,因为自身的兴趣,提高到对数学进行钻研的程度。

在很多数学课程中,教师会在课后留下一两道思考题。这种思考题,并不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够解答,而是留给部分有能力进行解答的学生,主要针对的就是数学优等生。

教师留下思考题的目的非常简单,普通的课后习题对于数学优等生而言没有丝毫难度。这类学生只需花费极少的时间,就能够完成课后习题,此时让他们研究思考题,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拓展他们的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

在解决这些思考题后,学生本身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加上教师的肯定评价以及适当的表扬,就能够较为容易的让这类学生产生进一步对学习进行研究的欲望。

要让优等生产生对数学的研究欲望,教师正向激励的评价能够起到非常关键的效果。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必定会遇到难题和挫折,这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前进的积极性,而教师的激励评价,可以让学生获得动力,继续努力钻研。在学生取得一定的成绩后,教师的激励评价,能够带给学生更高的研究欲望,进一步加深研究的领域。

在教学中,数学教师应该进一步开发数学优等生的数学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将优等生的优势进一步扩大,要做到这一点就如上文提到的使用正向激励评价的方法,鼓励优等生进行数学研究。

二、虔诚欣赏评价,搭起中等生数学能力起飞的平台

优等生,始终只是一个班级里的少数群体,教师在着重发展优等生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他群体学生的培养。数学中等生,是指数学成绩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这一部分学生才是一个班级中最大众的存在,也是直接影响班级平均成绩的重要因素。

数学中等生存在的原因很多,并不能够单纯的认为中等生在基础和能力方面就比优等生差,其它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中等生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教师可通过正确的指导,使他们达到优等生的水平。中等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能够使用正确的指导方法,虔诚欣赏评价,从而搭起中等生数学能力起飞的平台。

1、以潜能开发为视角

数学中等生自身存在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一定不能忽视这一点。针对中等生这个学生群体,特别是相对拔尖的中等生,在数学基础和数学能力等方面并不一定落后优等生,他们有着极大的提升空间。

造成这部分学生无法达到优等生水平的原因很多,例如,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去兴趣,造成成绩下滑;一些学生因为个性大意,在答题中因为粗心而失分,造成成绩达不到优等等。

这些原因在数学中等生中非常普遍,教师应该以潜能开发为视角,通过欣赏的评价让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潜能。通常而言,数学中等生必定存在自己独特的优势和明显的弱势。

举例来说,一个数学成绩不太稳定的学生,他的数学成绩经常在优等生和中等生之间徘徊。这就证明这个学生有着达到优等生的巨大潜力,但因为另外的一些因素,才使得他不能稳定自己的成绩而沦为中等生。

此时,教师应该敏感的发现这名学生的优点,并从欣赏的角度对其做出评价。学生在受到教师带有欣赏的评价后,会受到极大的激励,从而进一步发挥自己的优势,使自己的潜能极大的开发出来。

再加上教师的正确指导,该学生其他的弱势方面也会渐渐提升,同时将自己的优势最大程度的发挥,最终成为优等生。

2、以能力提高为视角

在发挥中等生巨大潜能的同时,教师还必须注意对该类学生的整体能力进行提高。上文已经说过,数学中等生,通常是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和较明显的弱势,当然也有部分学生是在各个方面都处于中等水平。

针对中等生较弱的能力,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方法,努力提高他们这些方面的能力。除了教学手段之外,教师还应该使用鼓励的评价。

要开发数学中等生的潜能,教师需通过欣赏的评价,让学生正确的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并且将其发挥出来。想要达到全面提高中等生的各种能力的目的,就要在这种欣赏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学生进行鼓励。

中等生受到教师欣赏的评价后,自信心会大大受到鼓舞,从而产生学习奋进的动力,教师的进一步肯定,使得他们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将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不断发挥自己的优势,全面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向着优等生迈进。

3、以细心程度为视角

上文已经提到过中等生形成的一个因素,是因为性格的原因,导致经常在答题中粗心大意造成失分,使自己的成绩无法达到优等。

这一类学生在数学中等生中并不在少数,数学本是一项比较严谨的学科,同时又需要灵活的大脑和快速的思考能力,而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大多数是性格活泼而好动的。

因为性格的原因,这些学生在答题时往往不够严谨,不够细心而导致失误。针对这类学生,教师必须深知他们并不是自身能力的问题,而是无法将这种能力通过考试来表现出来。

这种情况下,教师首先应该对这些学生进行充分的肯定,肯定他们的能力,带给他们信心。从欣赏的角度出发,让他们明白自身的实力。同时,教师还应该不断叮嘱这些学生细心,在考试答题的过程中,降低性格方面带来的影响,将自身的实力通过考试表现出来。

这一类学生的潜力是非常明显也是非常巨大的,只要加以正确引导,就能够轻松的使他们蜕变为优等生。不过,教师应该注意,在对这些学生的能力进行欣赏评价和鼓励时,要注意尺度的把握,不能让这些学生骄傲自满,进一步加大性格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真诚鼓励评价,培养学困生数学学习信心

除了优等生和中等生,一个班级中难免会有学困生的存在。这类学生虽然不容易一跃成为优等生,但使其成绩大幅度提高,成为中等生是非常有可能的。针对这类学生,教师应该注重的就是真诚的鼓励,树立他们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1、以基础知识的掌握为出发点

不考虑其他的因素,数学基础必定是困扰学困生的主要因素。不管是因为哪种原因让这些学生的基础不牢,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以基础知识的掌握为出发点,鼓励学困生从基础开始,做到熟练掌握。

以勾股定理这一章的教学内容为例,学困生本来对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掌握就不牢固,如何能够直观的理解勾股定理,又如何进一步的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数学中,许多知识都存在相互联系性,失去了基础,根本无法继续后面的学习。

因此,教师首先应该给学困生真诚鼓励的评价,让他们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基础不牢固的事实,并且慢慢引导教学,让他们从基础做起,逐渐进步,并在进步过程中,通过鼓励的评价,重新建立他们数学学习的信心。

2、以阶梯问题的回答为提高点

在拥有一定基础后,教师应该用阶梯问题的回答为提高点。所谓阶梯问题的回答,就是指一个较为困难的问题拆分为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困生一步一步掌握,并在此过程中养成他们的解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通过这类问题,教师可以让学困生明白,一个看似困难的数学问题,也不过是一系列简单的小问题所组成,只要拥有牢固的基础就能够将这看似困难的问题一步一步解决。

同样以勾股定理中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为例,“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6、8、10,求此三角形的面积。”作为学困生,面对这道题在看到求面积时必定会想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但很快他们会发现,根本不知道这个三角的底和高。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加以引导,对学生首先提问,“求三角形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学生会回答,“需要三角形的底和高。”此时,教师会让学生知道这个大的方向是正确的,因此又会进一步地继续问,“这道题里没有告诉三角形的底和高,但是,给出了什么条件?”,学生必定会回答,“三条边的长度。”教师再又进一步地提问“条件中给出的三条边,有没有什么联系,能不能得出三角形的形状。”

问题到此,依靠一定的数学基础,不难使学生联想到勾股定理,经过简单的计算,学生就能够判定此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三角形面积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在教师一系列的问题中,其实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引导,而这种思维能力,也是学困生最缺乏的能力。通过不断进行这种阶梯式的提问,能够培养学困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掌握一定基础后,就能够使他们的数学成绩得到提升。

3、模拟例题的演示为考察点

学困生这个群体基础较差,数学能力也相对较弱。教师在考察时,可以以模拟例题的演示为考察点。

通过这样的过程,首先能够让学困生掌握基础性的知识,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同时,这样的考察也较为简单,能够树立学困生的数学学习信心,加上教师真诚的鼓励评价,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束语

总的来说,一个班级中,必定会出现数学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的群体差异。教师应该正视这种差异的存在,通过不同的评价进行激励,从而达到提升的效果。

优等生基础好能力强,教师应该用正向激励的评价,激发优等生向更深层次的数学领域研究的欲望;中等生潜力大能力较为一般,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欣赏和肯定的评价,刺激他们不断学习奋进,最终成为优等生;学困生基础较弱,教师首先要用真诚的鼓励评价,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从基础开始巩固,不断进步。

针对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利用不同的评价,对不同学生进行有效激励,是一种非常可行且科学的数学教学手法。

参考文献

[1]李占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激励性评价的反思[J].学周刊,2011(32)

[2]周冬梅.注重激励评价提高低年级数学教学质量[J].高中生学习,2013(9)

[3]罗东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和实践[J].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3(z1)

[4]李俊扬,秦华,李少军.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研究与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11(05)

[5]王萍.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