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数学课堂教师教学的良好反应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浅析数学课堂教师教学的良好反应能力

陈涛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陈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人们常说的师生“双边活动”,实质是教学系统中信息回路的形成,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作出反应,调整信息输出,进而有效地控制系统的正常运行。

教师的反应能力,有人称为“课堂应变能力”或“课堂教学反馈信息的调控”,实际上是一种智力动作,是一种可操作、可培养的能力。现结合数学教学活动对反应能力作一些深入的探讨。

一、良好反应能力的作用

作为一种模式教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由知识、方法、情感三个要素组成,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等特点。反应能力在数学课堂中应用,可以起到沟通师生感情的交流、强化知识信息的传输、评价各种方法的使用的功效。

1、良好反应能力的导向作用。当学生提出一个与主题无关的问题时,教师冷处理反应可以把握主题不受干扰;当学生在回答问题出现了带有共性的错误时,教师纠错反应能够引导学生的迷途知返;对学生各种反馈信息的及时处理,教师的反应可以控制系统正常运行,引导学生按既定路线前进。

2、良好反应能力的调整作用。从学生的语言、动作、表情等途径获得反馈信息,教师的反应可及时调整教学容量,转换传授方式,以保证教学信息传输畅通无阻,减少因各种原因引起的教学低效。

3、良好反应能力的强化作用。强化可以使部分内容放大。针对学生知识接受的某一薄弱部分,教师反应可以增大知识密度、强化内容效果,恰当的强化反应可以给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

4、良好反应能力的调节作用。对学生正确的回答予以表扬和鼓励,对他们错误的反应进行提示和引导;采用或接受学生的意见并作出积极的反应,这样可以起到沟通师生双方感情交流、调节学生情绪的作用。

二、良好反应能力的运用原则

1、及时性原则。对学生的反馈信息立即作出反应,予以适当的处理,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及时反应、认真处理学生思维模式形成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模式整体的把握。

2、恰当性原则。反应要有“度”,过与不及都会影响反应的效果。经常看到一些教师对学生回答不置可否,或轻描淡写地“哼”一声作为反应;还有人对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大动干戈”,反复讲解,致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厌烦。

3、正确性原则。这是反应的“质”,要保证每次反应都符合数学模式建构的要求,在逻辑上是相容的,在实践上也是可接受的。新教师往往做不到这一点。例如有一位新教师在讲解一道平几证明题时,对某一已知条件运用了两次,这时有一位学生提出异议说:为了提高解题速度,第二次书写这一已知条件是多余的,可以省去这一步直接推得结果。这位教师略一思索作出反应:“你能因为吃了早饭,又吃午饭,就认为午饭是多余的吗?”这种不负责的信口开河,不仅违反了科学性原则,而且还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后半堂课这位学生再也没有抬起头来。

4、面向大多数原则。有效的反应应该面向大多数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善于甄别反馈信息,筛选出共性的问题作出反应,有的教师热衷于课堂上搞“齐管式”,以为热烈的场面必然是全体性的效果,实际上往往掩盖了一些共性问题。

5、评价性原则。不置可否的反应是无效的,积极的反应应该是评价性的,要对学生的反馈信息作出有效的分析,善于捕捉一些萌芽状态倾向性的问题,不失时机地进行评价和引导,尤其对某些共性的问题要究其根源、析其原因,通过评价性反应使学生真正弄清错误所在。

三、反应能力的类型与运用方法

按照教师对学生作出的反馈信息,事先有无预测和准备,可将教师的反应分为主动和被动两个类型。恰当的运用反应方法对于引导学生正确思维、主动学习等都有很好的帮助。

1、启发讨论法。当学生反馈信息带有普遍性意义,对于教学模式的构建具有一定价值时,可以运用此法,通过启发点拨引学生展开讨论,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深入的探讨中构建新的数学模式。

2、分析评价法。对学生提问得到回答后的反应应采用此法。要有针对性的分析学生的回答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引导学生作更深层次的思考,迅速地接受问题的核心。

3、反诘设疑法。有时学生会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为了照顾多数学生,教师可针对提问中的漏洞设疑反诘,令其作深入思考实现自我意识和改正。

4、补充说明法。当教师讲解速度不适应学生思维进度时,或由于疏忽讲解出现失误时,一经意识应立即作出这种反应,及时调整讲解速度,或对已经自我意识到的失误进行补救说明,不再传送含糊信息,尤其是在基本概念初始课教学中更应如此,时刻注意学生的同步思维速度,发现问题立即调整。

5、回避正确导引法。当学生提出与本课主题关系不大的问题时,教师利用此法作出反应,可以说:“这个问题与本课无关,课后我再与你讨论”,或者“这个问题正是以后我们要研究的,本节课暂时不讲。”适当的回避反应可以赢得思考时间又不致于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将教师课堂反应作为一项能力,应使其从经验上升到理论,便于操作和训练。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千变万化的课堂情况,不应该也不可能用一种固定不变的的反应模式去应付,因此,在加强反应能力理论机制研究的同时,应不断拓宽反应类型,创造更多的方法,真正提高教师课堂反应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