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层建筑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马青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探析高层建筑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马青

马青

上海建科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200030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技术的发展进步,带转换层的部分框支剪力墙高层建筑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就高层建筑中带转换层的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对相关方面作了系统分析阐述,旨在能为类似工程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层建筑;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

引言

当前,时代在不断进步,建筑业热潮更偏向高层建筑。高层建筑的结构形式复杂且功能多样化,人们对高层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今很多高层结构中的部分剪力墙因底层建筑功能的要求不能落地,因此结构中常常采用框支剪力墙结构。本文就此展开论述探讨。

1.框支剪力墙的类型

框支剪力墙类型有很多种,下面就其分类进行简析:

1.1整截面墙

整截面墙是不开洞或开洞面积不大于15%的整截面剪力墙。其受力特点为整体悬臂墙,弯矩图既不突变也无反弯点。其变形特点为弯曲型变形。

1.2整体小开口墙

整体小开口墙为开洞面积大于15%但仍较小的墙。其受力特点为弯矩图在连系梁处发生突变,但在整个墙肢高度上没有或仅在个别楼层中才出现反弯点。其变形特点为以弯曲型为主。

1.3双肢墙及多肢墙

双肢墙及多肢墙为开洞较大、洞口成列布置的墙。其受力特点为与整体小开口墙相似。其变形特点为以弯曲型为主。

1.4壁式框支

壁式框支为开洞尺寸大、连梁线刚度大于或接近墙肢线刚度的墙。其受力特点为弯矩图在楼层处有突变,在大多数楼层中都出现反弯点。其变形特点为以剪切型为主。

2.高层建筑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要点

2.1平面布置设计

平面布置的要求是整体性良好、均衡对称、规则、简单,尽量使结构的刚度中心和荷载重合,避免扭转带来的不良影响。地震作用具有偏心影响,建筑竖向构件的层间位移与水平位移不应超过平均楼层高度的1.2倍。高层建筑通常电梯间和楼梯间较为薄弱,因此应在薄弱处以及建筑物两侧设置落地剪力墙,组成落地筒体,并且在横向布置落地剪力墙,保证墙体的平面布置均匀、分散。

2.2竖向布置设计

竖向布置的主要要求是对转换层刚度变化进行有效控制。为了确保大空间底部的强度、刚度、延性适合,应对转换层下部刚度进行加强,使转换层上部刚度弱化,转换层刚度接近其上下层的变化特征,通常要求转换层上下层的等效刚度比应尽量接近1。

2.3框支柱和落地剪力墙布置设计

(1)底部应设置落地筒体,且应对落地筒体或剪力墙底部进行加厚;(2)应保证在框支层在1~2层时,落地剪力墙与框支柱的间距应小于12m,框支层在3层及以上楼层时,间距应小于10m。为了达到大空间底部楼层板的刚度要求,使转换层上部的剪力墙可将剪力传递给落地剪力墙,以降低框支柱承受的剪力;(3)应在墙体中部布置落地剪力墙的洞口;(4)不应将边门洞设置在框支剪力墙转换梁上层的墙体,也不应将门洞甚至在中柱上方;(5)不应错层布置框支层附近楼板;(6)应在剪力墙底部的加厚位置两端设置端柱或翼墙,在进行抗震设计时需设置边缘约束构件。

2.4转换构件布置设计

通常,在对转换层竖向结构进行布置时,转换层上部的抗侧力墙体应处在转换层主体结构,若竖向布置较为复杂,应保证框支主梁承托次梁及剪力墙,在应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应力校核进行配筋,对配筋结构采取强化措施。在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中,其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转换层不应使用框支主次梁。

3.实例探析某高层建筑的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

3.1工程概况

某工程位于湖南省株洲市,商住楼,地下一层,为车库;地上一~三层为商铺,层高分别为5.4m、4.5m、5.5m;三层以上均为住宅,层高3m。建筑总层数二十九层,主体高度93.4m。结构选用框支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支层位于四层住宅楼面。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抗震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基本风压值为0.35kN/m2(50年一遇),地面粗糙程度别为C类。

3.2结构竖向布置

高层建筑的侧向刚度宜下大上小,且应避免刚度突变。然而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显然有悖于此,因此对转换层结构的侧向刚度作了专门规定。在设计过程中,应把握的原则归纳起来,就是要“强化下部,弱化上部”。可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与建筑专业协商,除核心筒部分剪力墙在底部必须设置外,使尽可能多的剪力墙落地。这些无疑都大大增强了底部刚度。

(2)加大底部剪力墙厚度。本工程转换层以下剪力墙中,核心筒外围部分的厚度取为400mm,核心筒以外部分墙厚度取为450mm。转换层以上标准层墙厚200~300mm。

(3)底部剪力墙尽量不开洞或开小洞,以免刚度削弱太大。

(4)提高底部柱、墙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50混凝土。

(5)适当减少转换层上部剪力墙数目,控制剪力墙厚度,并在某些较长剪力墙中部开结构洞(结构施工完毕后再用填充墙填实),以弱化上部刚度。弱化上部刚度不仅对控制刚度比有利,还可减轻建筑物重量,减小框支梁承受的荷载;增大结构自振周期,减小地震作用力。

3.3转换构件设计要求

3.3.1框支柱

框支柱截面尺寸主要由轴压比控制并应满足剪压比要求。为保证框支柱具有足够延性,对其轴压比应严格控制。工程框支柱抗震等级为一级,轴压比不得大于0.6,对部分因截面尺寸较大而形成的“短柱”,不得大于0.55。柱截面延性还与配箍率有密切关系,因而框支柱的配箍率也比一般框架柱的大得多。箍筋不得小于10@100,全长加密,且配箍不得小于1.5%。框支柱为非常重要的构件,为增大安全性,对柱端剪力及柱端弯矩均要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每层框支柱承受剪力之和应取基底剪力的30%。

3.3.2框支梁

框支梁截面尺寸一般由剪压比控制,宽度不小于其上墙厚的2倍,且不小于400mm;高度不小于计算跨度的1/6。本工程框支梁梁宽最小为800mm。框支梁受力巨大且受力情况复杂,它不但是上下层荷载的传输枢纽,也是保证框支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关键部位,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受力构件,因而在设计时应留有较多安全储备。框支梁在满足计算要求下,配筋率不小于0.8%。框支梁一般为偏心受拉构件,其支座上部纵向钢筋至少应有50%沿梁全长贯通;由于梁中有轴力存在,因而应配置足够数量的腰筋,腰筋采用直径不小于16的钢筋。本工程采用直径20的Ⅲ级钢,沿梁高间距150mm,并应可靠锚入支座内。框支梁受剪很大,而且对于这样的抗震重要部位,更应强调“强剪弱弯”原则,在纵筋已有一定富余的情况下,箍筋进行适当加强配置。

结束语

总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作为建筑工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结构设计日益引起人们重视。在实际工程结构设计中,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同时,还要注意框支梁框支柱配筋的特殊性,充分发挥工程设计软件在建模和分析方面的优势,对不同方案进行比较研究,制定科学、完善、合理的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方案,为切实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祝金标.浅析高层建筑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

[2]吕瑞孝,姜剑虹.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设计需关注的要点[J].科技信息.2011.

[3]李路雄.探究带转换层的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J].建筑知识.2010.

[4]《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5]《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7]《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8]《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