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炎平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及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喜炎平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及护理

范文静王真胡丹

范文静王真胡丹(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儿科辽宁大连116001)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4-0217-01

【摘要】目的观察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疗效和护理。方法将68例年龄在6个月~3岁的腹泻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3例。两组均给予液体疗法同时给予口服思密达,微生态制剂和综合护理措施。同时,对照组给予病毒唑10mg(kg•d)静脉滴注治疗,治疗组加用喜炎平5mg/(kg•d)静脉滴注治疗。共5d。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总结护理体会。结果①两组在退热和止泻等主要症状所属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②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显效率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有效。

【关键词】喜炎平小儿秋季腹泻疗效护理

小儿腹泻是发生在秋冬季节婴幼儿的常见病,流行病,是一组多因素多病原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症。在我国,秋冬季腹泻发病高峰中的40%—60%以上为轮状病毒所致[1]。多见于4个月~3岁的小儿,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本院应用喜炎平静脉滴注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年龄4个月~3岁,病程≤2d,具有典型症状;大便次数每天5~10余次,黄色稀水便或蛋花汤样便,无腥臭味[2];大便常规镜检无异常,且未经抗生素治疗的腹泻患儿6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3例。两组病例患儿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情况,发热、呕吐主要症状的发生情况,主要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代谢性酸中毒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在补液,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喜炎平注射液5mg/(kg•d)用5%葡萄糖稀释后静脉滴注1次/d,治疗5d。对照组给予抗病毒药物病毒唑注射液10mg/(kg•d)静脉滴注1次/d,共5d。饮食暂停牛乳,给予无乳糖奶粉、米汤等喂养;同时口服思密达保护胃肠黏膜,口服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菌群,不用抗生素及止泻收敛药物治疗。所有病例在腹泻次数及粪便性状恢复到起病前状态,临床症状消失,粪便常规检查正常结束治疗。

1.3护理方法

1.3.1饮食护理应根据病情安排饮食。轻度腹泻应停吃不易消化的食物,禁生冷食物;重度腹泻应暂禁食,一般不禁水。一般在补充累计损失阶段可暂禁食4-6小时,提倡母乳喂养,患儿母亲应多饮水以稀释奶液,缩短每次哺乳时间,从而减弱肠道负担。若人工喂养,应暂停喂牛奶可改为无乳糖奶粉或米汤,注意糖勿加入太多,腹泻次数减少后可给流食或半流质饮食,随着病情稳定和好转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

1.3.2消毒严密消毒隔离,实行床边隔离。小儿用的奶瓶和餐具要彻底消毒,护理患儿前后要洗手。

1.3.3皮肤护理每次便后要用温水洗浴,尽量保持肛周干燥。如出现红臀可红外线照射并涂以紫草油。如出现尿布疹可给予制霉菌素甘油和氧化锌乳膏交替涂抹。要勤换尿布,保持臀部皮肤清洁。

1.3.4病情观察①观察便的次数,性状和气味。②观察排尿情况。③观察面色,精神,意识变化,注意前囟门,眼窝有无凹陷,口唇,口腔黏膜有无干燥,皮肤弹性,末梢循环情况等,从而判断脱水程度。④观察电解质紊乱的表现。

1.3.5心理护理护士在进行治疗和护理时,尽可能多关心,亲近患儿,了解和满足患儿的需要和情感需求,使患儿感到安全和信任。也要对家属做好解释工作,争取家长的理解和配合。

1.4疗效评定标准显效:治疗5天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5天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改善。

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O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x2检验。

2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后疗效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主要症状发热、腹泻等症状持续时间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小儿秋季腹泻是以轮状病毒为主所引起的一种小儿急性胃肠炎。喜炎平是水溶性穿心莲内酯,具有抗病毒,杀菌及解热作用。体外抑菌试验及临床研究表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十多种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其能降低炎症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物的量,对各种感染性发热有明显解热作用。

综上所述,本院应用喜炎平5天疗法治疗秋季腹泻显效率高,加以综合护理措施临床症状缓解快。不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调,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仅偶见皮疹。中药抗病毒不产生耐药性,且疗效显著,缩短病程,毒副作用小,安全有效,值得推广。综合护理在小儿秋季腹泻的治疗中位置亦很重要,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提高疗效,对缩短病程起着积极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再芳.褚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47-852.

[2]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4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