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在有暴力行为的男性精神疾病患者护理中的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2
/ 2

预见性护理在有暴力行为的男性精神疾病患者护理中的效果研究

王莉娟

王莉娟

湘西自治州荣复医院男病室湖南湘西416000

【摘要】目的:探讨在有暴力行为的男性精神疾病患者护理中运用预见性护理的效果。方法:择本科室2015年6月到2017年6月间90例有暴力行为的男性精神疾病患者,随机数表分组:传统组(n=45)、预见性组(n=45),传统组实施传统护理,预见性组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对比不同护理方式的效果。结果:预见性组患者护理后IPROS评分较传统组显著降低(P<0.05),预见性组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率26.7%较传统组73.3%降低(P<0.05)。结论:在有暴力行为的男性精神疾病患者护理中运用预见性护理可预防患者暴力行为发生。

【关键词】暴力行为;男性精神疾病;预见性护理;效果

精神疾病是指在多种生物学因素、心理学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引起大脑功能失调,患者情感、意志、认知、行为等多种功能障碍的疾病。由于精神疾病患者精神状态、心理状态常出现紊乱状况,治疗过程中常存在暴力倾向,易出现伤他、自伤等相关攻击性行为,给社会造成极大安全隐患。有暴力行为的精神疾病患者是临床护理中较为困难的人群,积极预防患者暴力行为发生是临床护理的重点问题。预见性护理是预防护理风险及护理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护理方式。本科室在临床护理中,对2015年6月到2017年6月间45例有暴力行为的男性精神疾病患者实施了预见性护理,现将护理效果行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本科室2015年6月到2017年6月间90例有暴力行为的男性精神疾病患者,随机数表分组:传统组(n=45)、预见性组(n=45)。传统组患者年龄跨度23-72岁,平均年龄49.3岁(s=9.6);病程跨度3个月-6年,平均病程3.2年(s=2.1);预见性组患者年龄跨度23-71岁,平均年龄49.2岁(s=9.8);病程跨度3个月-6年,平均病程3.3年(s=2.1)。传统组与预见性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独立样本检测结果符合对比研究标准(P>0.05)。

纳入标准:参照《ICD-10精神和行为障碍诊断标准》确诊为精神疾病患者[1];住院治疗患者;患者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内容。排除标准:严重认知、沟通障碍患者;严重器质合并症患者。

1.2方法

传统组实施传统护理,按医嘱指导患者用药,给予患者饮食干预,监护患者病情状况。

预见性组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①病房干预:为患者提供温馨、舒适的病房,根据患者实际病情状况安排病房,对病情严重患者实施隔离治疗,加强巡视;保持病房内干净整洁、安静,控制病房访视人数及访视时间,室内避免存放影响患者情绪物品及可实施暴力攻击物品,病房出现物品损坏时及时维修。②护患沟通:护理人员需采取和蔼态度,真诚与患者沟通,根据患者个性特点寻求合适沟通方式,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提升患者信任,积极满足患者合理需求,减少患者负面情绪出现。③暴力行为控制:在对患者护理过程中,注意语言和非语言行为,与患者保持平等地位,关爱患者;在患者出现情绪过激先兆时,需为患者建立放松环境,采取平和语气患者沟通,鼓励患者表达心理感受,使患者情绪获得宣泄,并引导患者进行自我情绪控制,给予患者表扬,提升患者信心;出现暴力行为后,需及时转移患者注意力,减少损害。④丰富生活:为患者提供丰富的文娱活动,并加强对患者的陪伴,进行鼓励、表扬患者,丰富患者生活。两组均实施3个月干预。

1.3观察指标

①对比不同护理方式下患者病情状况。使用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评价,包括工疗情况、社交能力、生活能力、讲究卫生能力、关心及兴趣五项,共32条,每条分为0分,1分,2分,3分,4分,9分,评论高低患者病情优良呈负相关[2]。

②对比不同护理方式下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状况。

1.4数据统计

用SPSS20.0软件处理,用均数±标准差表示IPROS评分,t检验。用率表示暴力行为发生率,X²检验,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护理方式下患者病情状况分析

预见性组患者护理后IPROS评分较传统组显著降低(P<0.05),见下表1。

2.2不同护理方式下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状况分析

预见性组患者发生暴力行为12例,传统组为33例。预见性组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率26.7%较传统组73.3%降低,X²=19.600,P=0.000。

3讨论

精神疾病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不仅影响患者自身生命安全,还给社会及家庭造成极大威胁,积极预防患者暴力行为发生是男性精神疾病患者临床护理的重点内容。本科室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精神疾病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的原因主要分为语言刺激、环境刺激及无明显刺激三种,且多数患者暴力行为发生前存在一定先兆,可表现为面部表情、双手紧握、肢体行为异常等相关表现,因此,精神疾病患者暴力行为具有可预防性[3]。预见性护理是对护理风险进行提前预知,并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相关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的护理方式。本研究中预见性组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率26.7%较传统组73.3%降低,李婕[4]的研究中观察组(预见性护理)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率34.0%也明显低于对照组78.7%,说明预见性护理对预防患者暴力行为发生具有显著效果。分析原因是:①实施预见性护理时从患者治疗环境实施干预,为患者提供舒适的治疗环境,减少疾病环境刺激因素,并为患者提供丰富的文娱活动,可促进患者身心舒畅,减少发病;②通过护患沟通可提升患者信任,缓解患者紧张情绪;③通过暴力行为控制可从语言、非语言等多方面减少外界刺激因素,并通过及时发现患者发病先兆,积极实施干预,可进一步减少患者暴力行为发生。此外,本研究中预见性组患者护理后IPROS评分更低,说明该护理还可提升患者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有暴力行为的男性精神疾病患者护理中运用预见性护理可预防患者暴力行为发生,运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叶丽浓,黄慈芬,黎丽华,等.预见性护理在暴力倾向的男性精神病患者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0):78-80.

[2]李建丰.预见性护理在有暴力行为的男性精神疾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5,28(32):171-171.

[3]黄莉琼.预见性护理在有暴力行为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17,7(34):258-259.

[4]李婕.预见性护理对有暴力行为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2015,22(14):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