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语文教改的“磁悬浮列车”——摭谈语文课的高效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0-20
/ 2

登上语文教改的“磁悬浮列车”——摭谈语文课的高效设计

陆应梅

陆应梅江苏省连云港市建宁小学222001

进入《语文课程标准》落实的后时代,语文界将目光聚焦在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上。我市课堂教学效益年的“正在进行时”,旨在立足课堂,关注效益,全面用活新课程理念,让教学效果最大化,彻底改变“高耗低效”的落后的课堂教学局面。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有相当一部分语文老师存在着以下的困惑:为什么我的课堂总是千头万绪、拖泥带水、支离破碎、模模糊糊一大片?为什么即使在公开教学活动中使出浑身解数,而语文新课程所阐述的高效教学境界却可望而不可及呢?是呀,这些尴尬的场面和值得研究的反思问题令人深省。

一、内容一条线

著名作家郑振铎的一篇优秀散文《燕子》,作为经典教材,大家最熟悉不过了。教学之前,如果我们静心阅读此文,不难发现课文讲述了燕子的特点和充满生机的春天的美丽。文章构思清晰,文字优美,情趣横生,想像丰富,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读着读着,一个“美”字就会凸现于教者的脑海。此时,千万不可忽视它、丢弃它,这正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方法的诞生。抓住这个“美”字,再次细读课文,你就会发现文中的一切都是美的:燕子的形象美,春天的景色美,燕飞的动态美,燕歇的静态美……因此,教学方法便针对文本特点产生了——抓住语言文字及有效训练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提升美、发展美,整个课堂教学将是美上加美。

二、教法一条线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中;惟文通彼此,比如课与津……叶老的这番话是说,学习一篇文章的时候,一定要遵循作者的思路,与作者同呼吸、共哀乐,才能更好地理解它。其实,教学设计也是如此。《黄河的主人》一课,作者为了赞扬黄河艄公机智果敢、沉着稳健,具有高超的驾驶技术而成为黄河的主人,先在读者面前再现了黄河那令人胆战心惊的气势,营造了一种大自然不可抗拒的威力,就在这汹涌的黄河上,那驾驶着又轻又小的羊皮筏子的艄公,既让人担心,又让人敬佩。连云港市墟沟小学的张钦宝老师在预设本课教学案例时,就把握了一种表现上述内容的最佳教法——读。张老师将读作为训练主线,先从读出文题的气势入手,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将学生带到了滔滔的黄河边上。紧接着出示一组词语(主要是描写黄河的),通过读出词味、想像画面,结合有感情地朗读文中对黄河的具体描写,再次感受黄河的汹涌澎湃。就在同学们余惊未消之时,张老师适时引导读出了羊皮筏子的特点——小而轻。通过对比朗读、诉说感受,使学生产生了一个惊讶的问题:这怎么可能?太不可思议了!此时读出的是作者与读者的担心和害怕。问题的答案呢?读——艄公的沉着,技艺的高超,高度的责任感……而乘客呢?读好“指指点点”、“谈笑风生”,等于表达出了乘客的从容与开心、毫无惧怕的心理。一切的一切,都归功于谁呢?艄公——黄河的主人!此时,学生们的敬佩与赞美之情油然产生,老师不动声色,一言不发,学生们的赞美之词已读得情真意切!这就是读的功效、读的魅力!张老师以读为主要教法,将整节课连成了清清楚楚一条线:读题——读词——读黄河——读筏子——读艄公——读乘客——读赞美。

三、学法一条线

《特殊的葬礼》也是一篇老教材,它讲述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消亡悲剧及带给后人的深刻启示。如何在课堂上激起学生对这一世界大瀑布的爱、对肆意毁坏者的恨,以及对保护生态环境和爱护自然的责任感呢?如何在课堂上实施多项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呢?记不清是哪位“名师”以他独特的教学设计画出了简约的一条主线,给出了高效的诠释。他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的学为主,主要采用了“比”的学法:一比瀑布今昔之面目,使学生发现天壤之别,自然生疑:这么美、这么壮观的大瀑布怎么会沦落到今天这般田地?引发了继续探究的欲望。二比保护和破坏。先读文了解被毁坏的过程,再设想保护的措施,后总结可惜人们是在破坏而非保护,更加突出破坏行为的可恨。三比观赏与送葬。如果没有人为的破坏,那么,现在人们站在瀑布面前将是一番怎样的情景?而现实呢?研读葬礼的场面,体会包括总统在内的参加葬礼人的心情。四比赞美之词和悼念之词,将语文与习作结合,进行拓展训练,给学生自我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四、效果一条线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非常注重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很多老师都将此作为语文课的根本所在。从某种角度讲确实如此,学生的感悟效果,实质上也就是他们的学习效果。特别是对第二课时来讲,恐怕没有一节课能离开感悟。因此,我们也可以抓住感悟的效果,上出一节清清楚楚的语文课。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就是针对课文特点,引导学生分板块读文感悟,而在每个板块读悟之后,他总会提出相同的一个问题——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们从文题开始,就接受了这一问题的挑战:他们读前要告诫自己认真读,用心感受,读后即要组织语言,表达感受,他们或引用,或迁移,或自我组织,感受之多,程度之深,表达之准,当然不乏令人折服的创新。课后听课者发现,靳老师整节课上所提的一个问题实际上就是他在教学设计时为本课画出了清清楚楚的一条线。

希望自己登上语文教改“磁悬浮列车”的语文老师们,只要我们拿起这一根根调控语文课大序的五彩丝线和一颗颗立体板块的闪亮珍珠,必将串起一条条高效语文课的美丽项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