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杨振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1-11
/ 2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杨振国

杨振国

杨振国黑龙江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150025

【摘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找出脑梗死患者诊断的最佳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6月到2015年12月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核磁共振成像进行检查,对照组采用CT进行检查,从而分析总结核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检出率。结论:核磁共振在脑梗死诊断中可以根据病人的情况分辨出梗死区域,有效避免了漏诊、误诊的情况,为临床诊断、治疗节省了时间,具有很大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脑梗死、应用价值

引言:随着近年来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脑梗死(cerebralinfarction)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占全部脑血管病的75%,是人类死亡、致残和认知障碍的主要原因,对脑梗死患者治疗选择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快速评估。国内脑梗死患者能够在发病后6h内接受治疗的仅为25%~31%。早期脑梗死患者临床表现常常不典型,CT平扫常无阳性表现,CT灌注成像虽可诊断早期脑梗死,然而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有时无法完成此项检查。随着医学影像学的不断进展,MRI(磁共振成像)已广泛应用于脑梗死的诊治过程中。尤其是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具有独特优势,逐渐被临床医师所关注和认可。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6月-2015年12月住院治疗发病时间小于24h的脑梗死患者,并经颅脑CT检查排除脑出血、脑肿瘤,共100例。其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32~76岁,平均59.7岁。将100例患者随机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45一76岁,平均(58.21士3.85)岁,对照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32一74岁,平均(56.21士3.45)岁。以上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所有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其他方面资料均未出现明显差异(P>0.05)。因此,本次研究具有可比性。

检查方法:观察组采用MRI进行检查,患者采用仰卧位,仪器采用GE公司生产的1.5T全身扫描机进行常规平扫。以OM线为基线由颅底至颅顶逐层扫描,层数为9一12层,层厚10mm,层距2mm;对照组采用CT进行检查,常规检查头部扫描病变,患者采用仰卧位,扫描前以静脉注人含碘水容性造影剂,扫描头部横断面,外加用冠状面。横断面以毗耳线(眼外毗与外耳道中心联线)为基线,依次向上扫描8一10个层面。层面厚主多用10mm,层面与基线平行。

扫描设备采用GE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或SiemensTrioTim3.0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扫描参数:GE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T2WI:TR/TE4200/102;T1WI:TR/TE1800/24;T2Flair:TR/TE8500/120,TI:2100;DWI:TR/TE6000/63,B值:0,1000。SiemensTrioTim3.0TMRI扫描仪T2WI:TR/TE3000/98;T1WI:TR/TE400/2.5;T2Flair:TR/TE7000/93,TI:2215;DWI:TR/TE5100/90,B值:90,1000。扫描准备:在检查前称量所有人员体重,询问并检查其体内是否有金属物体,询问能否耐受较长时间的检查,排除幽闭恐惧症。

2.结果

观察组的检出率为91%,对照组的检出率为82%,观察组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脑梗死是指脑部血流供应受阻,使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坏死出现的神经功能损伤,脑组织缺血时(超急性期),细胞无氧糖酵解增加,三磷酸腺苷(ATP)水平下降,乳酸水平升高,细胞膜钠钾泵衰竭,细胞外液中钠、钙离子内流,最终导致细胞内渗透压升高,水分由胞外向胞内转移,形成细胞毒性水肿,表现为水分子扩散受限。脑梗死患者一般情况下急性起病较常见,部分患者以心源性多见,症状可进行性加重或波动。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病突然、剧烈头痛、眩晕、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偏盲等。

在早期发现脑梗死方面,脑MRI检查对于脑干及小脑的病灶尤为有效。MRI(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临床上诊断脑梗死的常用方法之一,与CT相比,它具有较多的优点:不受骨伪影的影响,对组织结构更为谅解,其诊断精准度高;大部分患者能够在6小时之内得到明确的诊断,MRI可早期识别脑梗死病灶,对脑干、小脑部位的梗死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对早期脑梗死较为敏感,能将病变部位与周围组织相辨别,更容易发现模糊的病变。CT是临床上对脑梗死常见的确诊方法,但是在脑梗死超急性期,常规磁共振虽然相对较为敏感,但是在超急性期的应用也比较有限。MRI弥散成像DWI是常规自旋回波成像系列基础上,在180°复相脉冲两侧对称加上一对方向、强度和持续时间完全相同的扩散敏感梯度场,在扩散敏感梯度场方向上具有扩散运动的水分子中的质子相位发生离散,引起信号衰减的技术,能够较直观地反映出新的梗死病变,在缺血性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作用十分突出,鉴别诊断优势明显。应用DTI能显示脑梗死前期病变,同时观察是否累及到了相邻的白质纤维束,更能够通过DTI提高病变区解剖定位的精确性。

DWI是利用水分子的弥散运动特征进行成像的。当水分子中的氢质子受到强梯度磁场作用时,不同部位的质子产生不同的共振频率,以致在相位重聚时,质子间失去相位的一致性,从而在T2WI图像上出现信号衰减,而水分子弥散运动减弱的区域常无信号的衰减而呈高信号。人体结构的几何特性(与纯水)不同,弥散在不同方向并不相同。如神经纤维走行区(脑白质、脊髓白质),神经轴突外包髓鞘,在垂直于此方向弥散受限,而在沿轴突方向却无髓鞘阻挡,弥散相对自由。据相关文献报道,人脑发病后2h即可在DWI上显示为高信号,在一定程度上可判断并积极抢救缺血半暗带,使该区域脑组织及时恢复功能,并能为治疗效果评估及预后评价提供重要的信息。因此,对临床高度怀疑有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应及时常规采用DWI序列,若患者发病时间确切,诊断准确,可为临床提供最佳的溶栓灌注治疗时机,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因此,临床怀疑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应首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综上所述,在脑梗死疾病诊断方面,核磁共振对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很高,可以提供丰富的临床信息,延长了溶栓治疗时间窗,可以根据病人的情况分辨出梗死区域,有效避免了漏诊、误诊的情况,为临床诊断、治疗节省了时间,具有很大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我们在临床上的借鉴与推广。

参考文献:

[1]谷娜,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脑梗死超急性期诊断中的应用[J],影像与介入,2014,4(7):115-117

[2]张琪,高颖,高秀双,宫长水,多序列核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5):50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