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体骨折内固定术后对患椎骨密度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4-14
/ 1

腰椎体骨折内固定术后对患椎骨密度的影响

孙立波郭凤军(五常市人民医院黑龙江五常150200)

【中图分类号】R5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1-0057-02

【摘要】目的通过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腰椎体骨折内固定术后患椎骨量是否存在丢失,以指导治疗。方法选择腰椎体骨折者24例,行椎弓根内固定术。术前及术后1年,取出内固定物后进行患椎及相邻椎体骨密度测量。结果术前,术后1年患椎骨密度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1年患椎与相邻椎体骨密度值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腰椎体骨折内固定期间由于内固定物的支撑作用,减少了患椎的应力刺激,患椎的机械负载降低,从而造成了患椎骨量丢失,这是造成内固定物取出术后继发椎体楔形变及疼痛的原因之一。因此,内固定物固定时间不宜过长,固定期间应规律应用治疗骨质疏松药物。

【关键词】双能X线骨密度仪腰椎骨折术后骨密度

腰椎体骨折是脊椎外伤中最常见的一种骨折,伤后脊柱的骨连接结构受到了破坏,并常见合并脊髓损伤,针对上述疾病,临床上目前多采用内固定治疗重建脊椎稳定性并解除脊髓受压。但内固定物取出后许多病人存在腰段疼痛,其原因与该节段畸形,脊柱不稳,骨质增生及手术创伤有直接关系,是否与患椎骨密度变化有关及是否存在患椎骨量丢失。目前我们无从考究。因此我们通过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术前,术后患椎骨密度值(BMD)及术后相邻椎体骨密度值,试图反映腰椎体骨折内固定术后对患椎骨密度的影响,从而指导治疗。

1病例资料和方法

选择2005年9月份至2007年12月份,我院收治的腰椎体骨折患者24例,合并截瘫患者不在测试范围内。其中男19例,女5例;年龄22-56岁,平均34.8岁;屈曲压缩型18例,爆裂型6例;腰(1)11例,腰(2)4例,腰(3)5例,腰(4)4例;按Frankel分级E级4例,D级15例,C级5例。

所有患者术前均拍摄腰椎X线正侧位片,并测定患椎及上下椎体骨密度。手术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内固定物为RF钉,AF钉。术后一年取出内固定物后拍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患椎以往临床上常用X线摄片作为半定量的方法反应骨质的吸收,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难以正确,真实地反映骨丢失情况。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的测量是公认的最直接,最准确的判定工具。可以精确的反映骨骼的骨量情况。通过BMD测量结果表明,腰椎内固定术后1年均存在患椎骨量丢失。曾有人做过不同运动水平时正常人骨密度影响的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机械负载在骨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长期卧床不起的病人会引起骨量迅速减少,而曾加承重活动能刺激骨骼生长。办实验测试量结果与上述研究结果相吻合,由于内固定物的撑开,支撑,曾加了患椎的应用遮挡,使患椎机械负载降低,既使通过站之行走功能练习,仍无法曾加患者的承重,这就造成了患椎的骨量丢失,本测验测定BMD结果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腰椎体骨折内固定物取出后常常继发椎体进一步楔变及腰部疼痛。究其原因,与内固定物固定期间患椎骨量丢失有直接关系。骨折椎体未愈合之前治疗上应尽量通过内固定物避免其受到应力刺激。但在此情况下却造成患椎骨量丢失。为解决上述矛盾我们建议首先在合适的时机早期取出内固定物,尽量避免在体内长期固定;其次,在内固定期间系统规律的进行药物治疗,如补充钙制剂,激素类药物,二磷酸盐类药物等。近期研究结果表明维生素K2对骨质疏松有明显疗效。它可以使机体CaP平衡有负平衡向正平衡转化,抑制骨吸收,促进Ca在骨小梁上的沉积,因此也可适当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