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0-20
/ 1

浅谈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方法

徐红梅

重庆市涪陵第十七中学校408109

摘要: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良好的行为方式(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等),并把这些良好的行为方式转化为他们的习惯,终身受用之。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改革

一、对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实施改革的思路

1.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成绩来说,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不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方法为:

(1)提出层次性明显的要求,教师应按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将学生分层,并根据层次的不同,向学生们提出不同要求。

(2)通过各种手段对学生进行鼓励,并针对不同学生进行长期的分层次的知识训练。

(3)教师应尽量以鼓励和表扬的话语来评价学生,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4)教师应制定出合理的学习制度,并要求学生必须严格执行。短期内学生虽然会不适应,但当学生们习惯后就会发现这对学习是非常有利的。

2.营造学习氛围,活跃思维。通过情境创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获得参与的成就感,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情境中。具体方法为:

(1)在课堂上创设出精彩的开头,在新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一些与知识相关的科学故事作为开头,也可以不同的社会现实或生活实际为开头,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学习上来,让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2)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鼓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让整个课堂都充满活力。学生在这种活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知识的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3.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与合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们参与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也为其未来的人际交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组织一些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活动,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与合作,使学生们能够共同进步。在这里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分组要合理,目标要明确,只有这样合作学习的作用才能真正地发挥出来。

二、新教学方法及实例分析

1.主体探究式教学方法。这种主体探究式教学方法,指的就是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教学方法。利用这种教学方法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其内在要求就是:要认清学生是认识、发展和创造的主体,教师要做的是尊重其主体地位并对其进行引导。其教学步骤为:在设置的情境中提出问题,通过对情境的观察来猜想问题,发散思维对问题进行研究、灵活运用。

2.交流互动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与活动,来提高教学水平的方法。其是以教学内容为沟通渠道,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能动性与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的方法。

3.辨析应用式教学方法。辨析应用式教学方法就是通过“问题实例——小组研讨——探索分析——总结归纳”的教学过程来进行研究性的教学活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必须通过问题实例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如:假设一个学生是老板,在将原价提高的基础上再进行打折销售,这是亏本了还是赚了?这样能让学生明白售价、标价和打折率三者间的关系,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对这些知识能够产生深刻印象。

三、如何研究数学教育改革,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质,中心问题是切实有效地促进和改进学生的学习。一个富有时代特点的数学教师要有科学的数学观和教育观,要有良好的数学素养和职业素养。比如,应认识数学科学归纳和演绎的两重性,按数学的本来面貌进行数学教学;应区分“题海”和练习,明确什么样的练习是有价值的;要有终身学习、不断进取的观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应关心教学改革,并联系自己的教学、教育实际,从事教科研究,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合实际,使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

作为一名新社会的教师,我们应做的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认知差异和兴趣爱好都有所了解和掌握。我们还应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一下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魅力,认识到数学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和它的实际应用,激发广大学生对数学这一科目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们好奇和喜欢探究的天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比如说在学生们学习几何体的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们注意酒瓶等容器,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是以圆柱体为主,可是这些容器为什么要设计成圆柱形?这样的课题都是贴近日常生活又与数学学习密不可分的,在探讨中学生们可以充分体验到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李鑫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及其实例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08)。

[2]杨绍兰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方式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