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浅谈现代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梁钊洪

梁钊洪

长宇(珠海)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茂名第一分公司5250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条件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现代建筑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够重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本文把建筑放入整体环境中,找出它们内在的关联性。

关键词:建筑设计;环境协调

在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生存环境质量对人们而言已经越来越被需要,高质量的生活方式与理想的生活状态能够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对环境与建筑的关系不够重视是现代建筑的最大问题,设计者应在环境与建筑中寻找平衡点,使建筑与环境统一,从而达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一、我国当前建筑行业的现状

建筑建筑材料从自然的空间中围隔出来的一种人造空间,原始部落的窝棚是建筑的最早雏形,第一需求是安全,能避开风雨虫兽的袭击,能“庇天下寒士”就可以了。在物质文明非常丰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在,人们对建筑本身有着越来越多的要求。现代人对建筑的精神性更加注重。对生存环境质量人们也越来越对其期望高,在强调地域性和人本主义的今天,环境的因素显得格外突出,建筑应抓住环境的本质来实现,强化建筑、环境和整个空间的联系和特征,在对话中取得融合。

任何一种建筑都在一定的环境中存在,并与环境保持着某一种关系。建筑的受环境好坏的影响比较多,为此,在拟定建筑设计计划时,选择合适的建筑地段是首先要面临的问题。

“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环境问题是一个复合而复杂的问题,环境问题的可变性也就决定了“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对于建筑范畴的环境而言,它可分为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次。宏观指城市这一层次;中观指群体或单幢建筑这一层次;微观则指建筑内部环境这一层次。它们与人、自然、社会密切相关。细致分来在这一层次中也还有小的层次,也就是“子环境”。它可能没有明显的边界,但却有自己的区域。它由具体可视的室内环境构成物来限定空间范围,加上声、光、热等物理因素和人的心理,行为等因素共同创造产生的。每一层次的环境也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内外环境。以一个单幢建筑为例,其周围的道路,相邻的建筑,庭院绿化等构成其外部环境,而室内的设施家具陈设等则是它的内部环境。

二、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与建筑之间不够重视已经成为现在建筑的最大问题。在这个大背景下产生了文脉主义运动。文脉,最早始源于语言学定义,我们所说所写语言的内在联系是它的意义,更加确切地说,是指局部与整体之间的一种内在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今天才有,而是自古以来就出现的。古人曾经把这种整体环境按照多个单体建筑的互相关照来理解,形成群体建筑。传统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在群体建筑之间的搭配上表现的更多,它要求周边的环境要和建筑产生联系。如我国的传统建筑四合院形式,几个建筑单体围合成一个单元的建筑体。北京这种类似的建筑群有很多,如颐和园、故宫等,完整清晰的空间思想观念被埋藏在这些符合的建筑群体中。

三、单体建筑与群体建筑之间的关系

群体建筑相对单体建筑而言是复杂的,建筑群体间的组合,使它具有能够远超其它造型艺术结构的复杂性。这个复杂性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用各种美的造型手段进行有机组织,使它拥有相比简单艺术不大可能具有的深刻性。

使历史所遗留下的古建筑群体与受到西方观念影响的现有群体,找到一个共同支点,具有大海捞针的难度。在北京曾多次发生将这个问题进行简单化的理解:把古代的“五柱式”当作是“假肢”,进行随意“移植”在现代躯体上进行安装,把大屋顶当作帽子一样随意搬用,任意的扣到中国的新建筑“头”上。屋顶不仅仅是提供遮风避雨的作用,它的存在足以影响到我们对于家庭的概念。一扇门并不是仅仅只供人出入一样的道理,它是引导人们直接跨进家庭生活的充满奥秘的钥匙,敲一扇灰灰的小门和去敲装着黄金兽环刷着朱漆的一扇大门在心理上总会会存在差别的。

四、城市建设中新旧建筑的环境协调问题

城市作为社会的有机体,同世界上所有的有机生命体一样,它也是从发生、发展到衰老的过程,遵循着新城代谢的规律,城市始终处于运动中的形态,形式不会固定不变或者是最终完成。就这种发展规律而言,,那些不适应城市发展的旧因素城市应该不断的克服,把新因素与旧因素之间的矛盾解决好,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新因素的发展,尤其是对那些历史的文化名城,仅仅给予保护是远远不够的,更新改造这一措施必不可少,让老城市在新时代的经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城市环境的改造中,新建筑的设计创作必然会受到城市旧有环境的制约,同时又对旧有环境产生影响.城市旧有环境经过长期的积累与发展,形成了相对稳定与完整的面貌,有其自身的特点与价值,并能使人们在心理和情感上产生共呜,因此,新建筑对旧有环境应予以尊重,也就是说旧有环境对新建筑有较强的制约作用,新建筑应加强而不是减弱现有环境的质量与特色.

从新陈代谢的自然发展规律来说,旧的总是会被新的替代。任何一个建筑无论修建的有多先进,它的适用度会因后续的发展迟早都会陈旧,无可避免这一事实,值得注意的是在城市中旧的环境并不会因此立即消亡,在一机体上新旧建筑还存在共存,以辩证的观点去对它们进行认识。仅仅对新等建筑对原机体的否定,使新建筑缺乏生存基础;然而仅仅只强调旧的会停止机体的发展,造成使机体僵死.在旧有的环境中往往是新机体发展的条件,与旧环境共存的可能性很大,与其融为一体成为其有机部分.

城市的整体结构不象单体建筑那样多变,拥有相对的继承性和稳定性.城市的表层建筑形态无论变化的多激烈,深层的结构体系却能显示相对稳定性.其大的结构体系通常不轻易改变,经改造表现出易变性是处于城市的表层建筑.城市的每一次改造都改变其局部变化,比如广场的扩大、建筑的高度及密度增加等,建筑物的本身加速需要运用新技术与新材料的工艺。但所有这些都没有改变城市留给人们的总印象,人们依旧感到今夭的城市是源于昨日的老城,是老城的进步和发展。

从目前国内一些城市的建设情况分析,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工作之间脱节,即忽视环境设计是千万城市面貌混乱的原因之一,要使城市在建设发展中保原有文化特征,完善环境面貌,不能仅仅依靠少数几幢富有表现力的单体建筑,而必须从城市的整体环境人手,从城市文化的的高度出发追求其形态环境的协调统一,这就对作为城市细胞单元的建筑从体量比例、形体组合和细部处理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和限制,即建筑必须与其周围原有的环境相融合,使新建筑生根于旧有环境之中。

五、结束语:

当今社会网络的不断发展已经将世界仅仅连城一体。失落跟回归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是高品质的理想生活状态与生活方式。而这个愿望的渴求来自于能够给予人类除精神之外的精神安慰与精神享受的外在环境。这个时代给了建筑师一个难题,要将更多的建筑融入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大环境中,把个性融入进共性中。

建筑的发展不能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而应将生态环境优先考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更长久地存在,而建筑才能持续发展。作为设计师,在建筑设计时形体美要考虑,还要以生态学的角度来发现建筑的美,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在被努力创造的同时也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建筑环境艺术主旨不仅要创造出和谐统一,在此基础上,还要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建筑环境设计—室内空气质量—人居环境室内空气质量的表述方法.ISO/DIS16814.

[2]林其标等.住宅人居环境设计.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6.

[3]齐康.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3-1-1.

[4]城市建筑可持续发展战略初探.城市研究.1999,01期.

[5]苑舜,韩水.配电网无功优化无功补偿装置.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6]杨晓萍,孙晓娟.新型静止无功发生器的控制方法研究[J].电机电器技术,2004(1):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