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安全事故风险分级与分级监察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生产安全事故风险分级与分级监察研究

王倩

大庆市大同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监察大队黑龙江163515

摘要:文章首先简述了生产安全事故损失概念及构成,然后分析了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最后重点探讨了事故风险控制措施。

关键词:安全生产;事故;研究

一、前言

随着我国安全生产形势的变化及发展,生产安全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安全是一个企业稳定发展的保障,生产的安全发展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密切相关,本文简要分析了造成生产安全事故风险分级与分级监察研究。

二、生产安全事故损失概念及构成

1、建筑生产安全事故损失概念

(一)、安全事故损失的概念

安全事故是指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突然发生的,伤害人身安全和健康,或者损坏设备设施,或者造成经济损失的事件。安全事故损失是指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力、物力、财产、环境的破坏损失。

(二)、安全事故损失的分类

当前对事故损失的分类有很多种,按照损失能用货币计量可分为经济/非经济损失;按照是否与发生事故直接联系可分为直接/间接损失;按照损失是否与事故直接联系并且能否货币计量可分为直接经济/间接经济/直接非经济/间接非经济损失;按照损失是否发生变化可分为固定/可变损失;按照损失是否由企业承担可分为内部/外部损失

在这些损失中,内部损失和外部损失与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关系最为密切。丹麦人Lings等通过研究得出企业外部损失占总损失的比例大约为44%~89%。数据表明,安全损失有显著的外部化倾向。

2、建筑生产安全事故损失计算构成

人力、物力、财力、生产损失是各类事故发生后企业所产生的损失,建筑安全生产事故损失也不例外。而资源与环境和机会损失并不一定发生,它们所包含的部分损失内容是建筑安全生产事故损失所特有的,借鉴国外建筑生产安全事故损失计算的内容,结合我国当前建筑生产安全事故损失的实际,本文认为建筑生产安全事故应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生产、资源与环境和机会六大类损失。

三、导致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

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企业安全生产意识不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相对发达国家而言,仍然有很大的差距,目前,发展经济仍然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强调发展固然没错,但很多企业重生产、轻安全,安全生产措施不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不到位,安全投入严重不足,安全生产设施设备落后,甚至有些企业无视法律法规,为了追求利润,不顾职工生命安全,违法违规生产,导致事故的频频发生。

二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监管力量薄弱,监管不到位。部分监管部门的领导对安全工作重视不够,安全生产意识不强,没有真正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落实。对于一些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不及时,特别是重特大安全事故的行政责任追究难度大,处罚过轻。在政府机构改革过程中,安全生产监管职能弱化,在安全生产的投入上也存在着严重不足的情况,使监督检查不到位。例如:2007年辽宁省铁岭市清河特殊钢有限公司“4.18”钢水包倾覆特别重大事故、2007年湖南省凤凰县堤溪沱江大桥“8.13特别重大坍塌事故,这两起事故有个共同的特点,其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相关监管部门监管不力,严重失职。应当说这样的例子是非常多的。

三是不少员工缺乏安全培训,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差。很多生产企业的一线员工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安全生产意识薄弱,自我保护能力差,再加上企业没有组织他们进行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在发生紧急情况时,缺乏相应的应急技巧,难以自救,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事故发生的概率和严重程度。

四是我国现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法制经济,但是目前国内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安全生产立法显得滞后,国家现行的相关安全法规对企业的安全生产行为制约作用十分有限,对那些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业主缺乏震慑力。因而我国目前企业的安全管理很大程度上只能是一种企业的自律行为,其安全管理效果因企业素质特别是经营者的素质不同有着巨大差别,这是当前各类事故不断发生的主要原因。

四、事故风险控制措施

1、控制“人”的隐患

对于事故统计数据表明,96%的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误操作造成的。人是生产过程中的直接控制者,在生产过程中即使“装置设备”、“环境”的条件都很完善,但若是人在生产过程中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就能直接形成事故隐患,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人”的不安全行为还会直接造成“装置设备”和“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为另一些具有不安全行为的人提供了酿成事故的先决条件――隐患,当另一些人的不安全行为与这些已经先期存在的“装置设备”与“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发生交叉时,事故便由此产生了。所以“人”是事故隐患产生的主要方面。针对“人”的多种不安全行为,为了有效控制事故隐患的发生,可采取以下控制措施:采取有效方法努力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除常规的岗前教育方式外,可以搞一些新的形式。建立部分岗位员工与其管理干部实行安全生产互相监督的机制;通过让事故责任者和负事故领导责任者讲述酿成事故前的想法和发生事故后的亲身感受来教育当事人和他人;让部分岗位职工轮流当一天安全员,以切身体会事故隐患控制和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等等。

必须在班前班中注意观察员工的思想情绪变化,以防止作业人员因家庭困难或其它原因导致作业思想不集中,从而形成事故隐患。这就需要职工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及早发现作业人员存在的不良情绪并改变其工作岗位。

2、控制“机”即装置设备的隐患

“装置设备”的隐患是指机械设备、安全设施方面的不安全性能的本质性隐患,也就是设备、设施使用生命周期中存在的一些缺陷。一般“装置设备”的隐患存在的原因有:先天性工程设计缺陷。一些设备、设施的设计,使人在识别、判断和习惯性动作等方面产生误操作。使用劣质产品。缺少必要有效的维护保养,保持装置设备的完好性能。任何一个生产和操作场所,“机”始终是人的劳动工具,服从于人,执行人的意志。“人”与“机”的关系是否协调,要看“机”本身是否具备适应人的生理与心理特征而定。

针对“机”的隐患存在的原因,要控制“机”的隐患,就必须提高设备、设施的本质性安全,而提高设备、设施的本质性安全的关键在于如何使设备、设施适应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采用隐患评估的方法,对照隐患评估项目,找出设备、设施的本质性隐患,从而想方设法予以整改消除。定期对设备、设施、作业工具等方面进行常规性检修保养,从而使其始终能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对新购设备结合工厂自身特点研究安全对策,对易发生事故的部位加设安全装置和安全警告牌予以提示。杜绝采用劣质产品的现象发生。在设计设备时应尽可能排除诱发误操作的因素,使设备设施不致使操作人员发生误操作,同时防止对“机”进行人为性破坏,保持“机”的安全状态。

3、控制“环境”的隐患

“环境”是指生产环境,它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约束,对于同一生产流程而言,由于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所形成的生产环境也就不同。环境因素对人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当“环境”适宜时,一般不会出现错误的作业行为;相反,当“环境”较差时,人就处于比较烦躁的状态,头脑会反应迟钝,工作则会顾此失彼,极易发生差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部分精密器械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引起环境隐患的一些因素。

五、结束语

总之,安全生产需要政府、企业、和广大群众的合作、协同作战才能抓好,在生产过程中都必须严格控制事故隐患,完善管理措施,树立“预防为主”的安全观念,避免不必要是安全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1]丁传波,黄吉欣,方东平.我国建筑施工伤亡事故的致因分析和对策,2012

[2]苏义坤,张守健,孙三龙.工程建设安全管理效果评价,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