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背景下的中原民居保护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4

城市化进程背景下的中原民居保护研究

闫芳1田建业2

1.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475000;2.河南省纺织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475000

摘要: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其传统建筑一直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和研究意义,而民居作为传统建筑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其多样的类型和迥异的风格展示了当地居民千百年来对居住环境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那么怎样看待历史为我们遗留的传统民居?如何把握好城市和乡村发展过程中的保护与更新?本论文以河南作为研究范围,从理论出发,结合实例,提出关于城市化进程与古民居保护的协调性的问题,阐述了中原传统民居建筑存在的意义、现存古民居面临的挑战,总结出对中原不同地区民居的保护与更新方法。着重对郑州市航空港区霹雳店村的传统民居进行分析,探究其历史的价值,已有保护中的存在问题,寻求改进的方法与对策,以达到理论与实例结合的效果。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协调;中原民居;保护

引言: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经济繁荣、信息活跃,交通便捷的时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各地区呈现出文化的交融与发展,无疑,这是对多样性文化的一种破坏,在建筑领域出现了地域特色的消逝、文化特色的没落、历史文脉的割裂、建筑风格的雷同等状况。面对这样的形势,国外的很多国家在建筑遗产的保护方面都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模式,尤其像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的保护机制相对完备。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历史。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交相辉映,使得中华民族成为为数不多的拥有无数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民族。但无论是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程度,还是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我们国家都一直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民居建筑艺术是建筑文化遗产中优秀的代表,

它是人们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经济能力、审美观念而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地进行设计和营造的,它的形成经历了数百年甚至数千年当地居民对人居环境的探究,毫无疑问,传统民居建筑拥有相当高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是一笔还未完全得到重视的宝贵财富。

1.中国古民居保护的研究

1.1中国古民居的地域特征

中国传统民居的历史源远流长,从选址、布局、结构和材料等方面,无不体现着因地制宜、因山就势、相地构屋和因材施工的营建思想,样式极为丰富。民居不仅是一个物质环境,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院落式、天井式、楼居式、碉房、随包等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蕴含着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的生活智慧和价值观念,以及浓郁的地域文化风情。

北京城里严整的四合院,揭示了古代社会长幼有序、上下有分、内外有别的礼教;苏州幽静雅致的园林,飘散着江南水乡特有的意韵;徽州的高院和马头墙,体现着当地商贾、仁人志士的生活意识;依山傍水、随势赋形的吊脚楼,“下养畜、中居人、上贮粮”,为土家山民提供了实用的生活空间……不少乡民对居室的要求从遮风蔽雨提升到审美层面上,于是有了精美的匾额、透雕的门窗、萦绕的长廊,有了相向荷塘的书房,有了疏影横斜的庭院[1]。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艺术,是如此丰富精湛又意趣盎然。中国民居所表现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各异的特点,显示了许多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各地民居明显的差异是由于地理气候条件的不同,地方材料和传统的构造技术与方法的不同,环境的不同、防御要求带来的特点、经济条件的差别、宗教因素对建筑形式的影响等等,在中国民居中可以看到多民族的特征,蒙古包以及藏族、朝鲜族、维吾尔族、西南少数民族的民居和福建、广东的客家民居以及中原地区的合院式、窑洞式民居……等等,都强烈地表现出各民族的传统风格和风俗习惯。

1.2中国古民居的相关研究

20世纪初随着西方考古研究方法的传入,使我国传统的收藏研究逐渐转向更为科学的考古研究。1929年中国营造学社成立,开始了以科学的方法对传统建筑的研究工作。其核心人物刘敦祯先生所著的《中国住宅概说》,比较全面的将中国各地传统民居建筑从功能分类来论述,在中国传统民居的研究中也有着深远的意义。进入50年代,全国范围内的战乱与动荡已经结束。为避免建设中对于传统建筑的破坏,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的保护条例,各地有了可资依据的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法规,因此传统建筑逐渐消失的问题并不十分突出而未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这时期中孙大章先生所著的《中国民居研究》在关于中国传统民居的形成与发展方面,是一项较全面的研究成果。另外还有一批新时代的相关著作,如荆其敏的《中国传统民居》、彭一刚的《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等。此外,在地域性民居方面有侯继尧《窑洞民居》、王其明《北京四合院住宅》等[2]。

1.3中国古民居的保护案例

近年来,我国对古建筑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在近年来的实践中,不乏优秀的案例。比如安徽宏村古民居的保护、上海新天地的保护就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对我国其他传统建筑的保护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宏村隶属于安徽省黔县,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小镇。由于宏村的传统建筑为砖木结构,极其容易损坏,并且损坏后修复技艺繁复。尽管如此,宏村目前仍保留有完好的明清民居有140余幢,这与当地得力的保护措施是分不开的。首先,政府对仍愿意居住在老宅子的村民给予一

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其继续在此生活下去;其次,对于宏村内的建筑,若有损毁,政府出钱,村民出力,一起修缮损毁的古民居。这不仅使村民对自己的传统民居更加爱惜,能够有效保护建筑本身,而且由于宏村内部都是一些原住民,还延续了当地的人文活力。由于完好的古村落风貌,宏村就自然而然成为了旅游胜地,每年吸引大量游客的同时,为当地居民增加了收入。安徽的宏村是我国整体村落保护中较为成功的案例。

上海新天地原址是石库门里弄,石库门之所以被称为石库门,是因为其门的周围它总是有一圈石头的门框。石库门的建筑形式不仅具有汉族传统民居的特点,还融合了西方的文化,是上海极富特色的民居建筑。新天地在改造利用的过程中,对原有街巷的空间尺度、建筑外立面和屋顶形式进行保留,但内部结构则根据功能需求进行置换,按照整旧如旧的原则进行,然后引入了购物、休闲、娱乐等不同功能,既能够展示出上海特有的石库门传统建筑文化,又展现了上海人当时的生活方式、生活空间与现代人生活的完美衔接(图1)。

图1上海新天地石库门特色餐馆(源自网络)

除此之外,客家土楼的保护、天水古民居的保护等开始展开并已经初见成效。

2.关于古民居保护与城市化进程协调的思考

2.1城市化进程与古民居保护的矛盾

在中国城市化运动的大背景下,新农村的房屋建设在我国中原地区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新农村建筑的决策者对原有房屋改造的思路绝大部分是推倒重建,这其中有对民居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认识不清的原因,当然,更多的是利益冲动的诱惑。

“推倒重建”是一种最原始最简单的更新方式。这种大拆大建的方式造成一些有保留价值的民居建筑、设施、古木、风貌等随之灰飞烟灭,永远地消失了。同时,随着大量的农村民居区被拆除,我国中原地区传统的农村形态、街道体系、农村风貌正在迅速改变。特别是在被整片、整体拆除的农村,传统的农村意向已无从寻觅,传统的农村风貌从根本上淡出了人们的记忆。新建成的、所谓的新农村从景观、道路、住房到社区、形态布局、文化样式都及其相似、重复、单调、缺乏特色,缺乏文化魅力。

民居建筑文化在丧失特色,在消失。20世纪后期到21世纪初是一个“大发展”和“大破坏”的时代,在城市化进程中“建设性的破坏”始料未及,屡见不鲜。

2.2协调的途径

对于古民居而言,发展旅游是协调保护与发展的最佳途径,既可以避免城市化进程中建设性的破坏,又能解决村庄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的创造条件;同时,开放式的开发能够在思想认识及资金上促进古民居的保护,达到可持续发展与永续利用的目的。

在发展民居旅游的问题上,我们必须注意到单个民居村落的旅游开发存在资源类型单调、吸引力不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成本高的问题,因此,应以村落群体为基础,依据各个村庄古民居的资源条件,塑造其特点,并结合保护与建设的需要,设置旅游项目和建设旅游资源,强化古民居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景观价值与吸引力。

3.中原古民居及古民居保护认知

3.1中原地区古民居的价值

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其民居建筑文化一直占据主流位置,尤其是对河南地区民居的研究对地方特色历史文脉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具有非凡的文化价值,豫北地区的民居建筑风格厚重体量雄浑主要反映了中国北方粗犷的文化特征;豫西的窑洞式民居反映了黄土高原质朴的民风和高度的自然生态和谐观,同时也是古人“天人合一”思想在民居上的真实体现;豫南的民居地处大别山腹地,北依淮河,南临长江,建筑西部与文化特征上更多了一些南方的轻盈秀美;豫东的民居建筑以传统的木结构体系为主,院落轴线清晰、规范整齐,具有强烈的秩序感,如开封的刘家宅院、项城的袁世凯行宫等,是中国传统建筑思想和中原文化的典型体现。可以说无论身在何处,河南民居都能带给我们强烈的文化气息和浑厚的历史感。其次,它具有使用价值,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功能属性,河南传统民居绝大多数建于清代晚期和民国时期,尽管经历了历史的变迁,普遍经受了不同程度的破损,但是只需加以适当的维护,仍然具有良好的使用性。最后,它具有经济价值,当前,短途旅行尤其是车程3小时以内的短途旅行逐渐成为民众假日旅游的新趋势,河南传统民居分布较为广泛,且均匀分布在城市周边,正好切合了这一契机,应大力加以引导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3.2中原古民居保护的反思

河南地区对于传统民居的研究真正意义上是在20世纪才开始的,例如刘炎的《河南古代建筑史》、左满堂、白宪臣的《河南民居》、侯继尧的《窑洞民居》等,在这些有关河南建筑历史的著作中,除了一些考古性质的资料以外,只是一些建筑实例的罗列,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和学术研究价值,与国内其他的民居建筑研究发展相比相对欠缺,对实体的保护效益作用也不大,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传统建筑急剧消失。国家对于那些年代久远、构筑精美、蕴含高度价值的建筑予以保护。但大量存在于日常中的民居建筑却被忽视,河南作为最古老的地区,民居存有量属全国之最,但却难以成为保护对象,常常面临被遗弃、遭拆除的命运,总的来说,河南在民居保护方面正在积极采取相关措施。

3.3中原古民居保护面临的挑战

当下河南地区的民居建筑现状不容乐观。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河南的乡村同全国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粮食生产年年增收,温饱问题彻底解决,农民逐步富裕起来。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率不断提升,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一遍又一遍的翻建新房成了农村一大时尚[3]。由于传统的宅第观念和淡漠的保护传承意识,农村原有的传统住宅被损毁破坏,具有地域特色的村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楼房,或一排排整齐的砖瓦房,缺少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和原有的乡村风貌。

尽管在最近的百余年间,我国从无到有形成了传统建筑保护的概念,并在其发展进程中不断得到完善。但不可否认,由于长期以来建设的停滞,使得许多传统建筑处于超负荷使用状态,由这些建筑组合而成的村镇、街区等聚落呈现出年久失修、残损破败、设施陈旧、环境杂乱的景象。而改革开放之后又使建设和保护的矛盾、生活条件改善和传统风貌留存的矛盾加剧。在没有普查评估、缺乏有效的保护法规、无法正确理解“保护与利用”关系的情况下,某些“保护措施”和“利用方法”是否能够真正起到作用,还需要更深入地进行探讨和研究。

3.4.中原古民居的保护与更新

在我国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和更新的措施中,往往采用一种静态的、博物馆式的保护模式,这种模式针对具有特殊意义的建筑较为合适。例如对豫北地区徐氏祠堂、马氏庄园等乡土建筑单体进行整体修复保护,并进行适当旅游开发。这种保护模式是将部分原住民迁出、民宅改为博物馆。尽管其短时间内可以取得较好的保护效果,但是对于保护大量性的传统聚落和乡土建筑群是不完全适用的。

对于河南地区的传统聚落和民居建筑群的保护和更新,建议采用综合的保护措施和更新策略[4]。

4.郑州航空港区霹雳店村古民居的保护

4.1项目概况

4.1.1项目区位

霹雳店村位于河南省新郑市东北部分,隶属于新郑市龙王乡,距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仅5公里,交通位置极为优越。紧邻G4京港澳高速公路,北侧是投入使用的南水北调工程,其中223省道贯穿南北,北面方向县道万邓县穿越其间。

4.1.2现状分析

龙王乡霹雳店村目前有丰富的古建筑遗存,在河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有15处被收录进不可移动文物名录。这些建筑有着精美的墙面雕花,极具中原特色的建筑形式,展现了当地传统民居的艺术价值。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古老的民居建筑已经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而且村民对于古建筑保护的意识普遍不强,因此有许多古建筑已经被拆除,有些未被拆除的,立面的雕花、装饰等也都大部分损坏。但也留存有一部分保存完好的建筑,如秦刘宜民居、郝栓治民居、薛双河民居等。

4.2霹雳店村的民居特点

霹雳店传统民居极具河南传统民居的特征,传统民居多数是建于明清时期,还有一部分是民国时期建筑,在古树环绕的环境里,传统民居建筑影影绰绰美感十足,其建筑砖和瓦整体色彩上成青灰色,和现代建筑有着明显的色彩上的差异。在单体建筑平面上,大多采用三开间的平面形式。建筑处于院落之中,院落有以四面或者三面单体建筑围合而成的,也有以围墙的形式围合而成的。

霹雳店传统民居门主要是板门,板门上方有的用门罩来装饰,也有不作装饰的简单板门,还有在板门上方设有亮子以此来达到透光的效果。门枕石一般没有雕刻,而是以一块石头的形式置于门的下方,主要达到门枕石的实用作用,也有条件较好的家庭,在门枕石上做了简单地花纹雕刻。很多传统民居在门板下也有用来挡水的门槛。

牖窗是霹雳店村传统民居的主要窗户,窗户的窗洞造型也很多,一般以矩形为主,也有六边形和八边形以及圆形。霹雳店村秦刘宜住宅,窗洞为圆形,窗芯是较为简单地条直棂,窗周围的墙面上雕刻花纹图案来装饰,整体上简洁直观,却不失艺术美感。也有的民居窗洞开的较小,位于墙体较高的位置上,窗洞下部为长方形上部为圆弧形。

霹雳店传统民居多为两坡起脊的硬山顶,屋顶色彩与墙体一致为青灰色。屋脊部分,多采用砖和瓦砌筑而成,利用灰色筒瓦组合成镂空的花纹形状,形成明暗交错的视觉效果。霹雳店村的传统民居在对屋脊相交结点部位,用脊兽来完成装饰,脊兽大多也是由瓦制成,形式各异。瓦当的雕刻也多种多样,有兽头动物图样,也有几何纹样,有的还有文字图样,为屋顶的装饰增添不少色彩。

4.3霹雳店村古民居保护的整体构思

4.3.1延续历史文脉,塑造民居特色

霹雳店村共有15处被认定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1处西周古遗址,12处清代古建筑,2处民国古建筑。这些建筑保存完好,细节精美,展现了当地传统民居的艺术价值。所以对于这些反映历史和真实的文明应该制定严密的保护与修缮计划,发掘其建筑特色、风土人情来延续历史文脉,对于霹雳店村的传统民居的特色塑造,需要考察建筑的存世历史,更需要了解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变动,以“保存原来的建筑形制、保存原来的建筑结构、保存原来的建筑材料、保存原来的施工工艺”为修缮原则,尽可能地利用原有构件、利用原有材料,以保留更丰富的历史信息。

4.3.2开发旅游资源,引导民居保护

在对霹雳店村民居的保护与利用中,应重视其旅游功能的定位与特色的错位与协调,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霹雳店特有的建筑群体,提高其旅游的吸引力,从整体上推动霹雳店村古民居的保护与发展,另外,为更好的配合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开发,应当加大旅游宣传力度;通过旅游、规划等部门进行路网的增设,考虑加强与周边景点的交通联系,从而拉近各旅游景区的距离,形成景区网络联盟,发挥集聚效应;发挥自身优势,将具有地域特点的历史文化特色融入旅游项目节目表演中,增加趣味性;还可以开发民间手工艺品、土特产等项目,促进旅游资源的充分利用等措施。

4.4构建霹雳店民居保护体系

4.4.1古民居保护体系结构

针对霹雳店村古民居现状条件,将保护体系划分为村落风貌保护区、特色地段、文物古迹三个层次,分别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范》所规定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文保单位三级对应,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对古村落实施有效的保护。

4.4.2风貌保护区

霹雳店村风貌保护区包括古村落和村落中重要景观节点视线可及处,规划对该范围内的水系、建筑、植被等元素进行控制。

风貌保护主要考虑传统风貌的延续性和景观视廊范围内景观的完整性,同时避免因为周边地段的无序建设使其传统机制遭到破坏,霹雳店村作为一个整体的历史文化价值遭到贬值。

4.4.3特色地段

特色地段是比历史地段含义更广泛的中观保护层次,主要结合霹雳店村历史遗存分布现状,针对其划定严格的保护区域,该区域在空间上较有特色,历史遗存较多。规划将这类区域划定为特色地段,是一个以保留和重塑古村落特色空间的特定地段。

4.4.4文物古迹

文物古迹指历史上创造的具有价值的不可移动的实物遗存,包括地面和地下的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等,在这里主要针对的是:文物保护单位、控制保护建筑、历史建筑等历史遗存。霹雳店村内的文物古迹应根据不同保护等级,划定其建设控制地带和协调区,并提出相应保护措施。

结语:

任何一种民居形态的产生,都不能脱离其周围的环境和其经历的历史而存在,河南自然环境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同时河南民居建筑的形成也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这意味着

我们在对待传统民居的保护上不能任意发挥,随意更改,应在保护其原有历史和原有风貌的基础上,最大化的完成对它的合理利用,继承和发扬其地域特点。面对当今大规模的城市、农村更新改造运动,我们要呼吁加强社会整体保护意识,建立完善的民居建筑保护制度,从不同角度去审视、研究和保护我国民居建筑,以灵活有效的、记忆永存的保护方法面对城市化进程中的民居建筑保护问题。

参考文献:

[1]郑东军,中原文化与河南地域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2]杨俊青,乡土建筑现今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河南建材,2006年04期

[3]郑东军、张玉坤,河南地区传统聚落与堡寨建筑[J],建筑师,2005年06期

[4]华桦,汪艳平,浅析发展旅游业与古民居保护并举[J],中华民居,2014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