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性脊柱肿瘤及脊柱结核的x线影像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8-18
/ 1

转移性脊柱肿瘤及脊柱结核的x线影像分析

刘毅

【关键词】脊柱结核;转移瘤转移性肿瘤;X线

【中图分类号】R36.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214-02

1资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①病历:转移性脊柱肿瘤38例、脊柱结核62例。②年龄:最小患者16岁,最大患者74岁。③性别: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44例。④主要临床表现及体征:颈、胸、腰部疼痛,低热、消瘦、盗汗、夜间疼痛等。(2)方法:采用Deray630mADR,摄颈、胸、腰、骶椎正侧位片。

2结果

2.1转移性骨肿瘤共38例,病变部位:颈椎2例(5.3%),胸椎15例(39.5%),腰椎11例(28.9%),骶椎10例(26.32%)

2.2转移性脊柱肿瘤X线表现为:①溶骨型:以椎体骨质破坏为主,并呈多发性。表现为骨质密度降低、消失,多见斑片样、虫蚀样及鼠咬样破坏,破坏区分布不均,边缘不规则,少有硬化。一般不影响椎间软骨,故椎闻隙少有变窄。脊柱少见畸形或寒性脓肿,但伴有局部软组织受侵肿块。②成骨型或混合型:转移病灶多波及单个或跳跃式多个椎体。影像多见半个或整个椎体斑片状或棉团状骨质密度增高改变。混合型病灶,多在高密度病灶内见形态不一的低密度破坏区。

追踪转移性脊柱肿瘤病历均可发现原发病灶,例如肺癌、鼻炎癌、肾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等,部分病变可在原发病灶手术后2-3年出现转移。

2.3脊柱结核62例,病变部位:颈椎2例(3.2%),胸椎22例(35.5%),腰椎32例(51.6%),骶椎6例(9.7%)

2.4脊柱结核的X线表现:①椎体骨质破坏:最常见表现为椎体出现塌陷、变扁、楔形、骨质缺损等。②椎间隙变窄或消失:两椎体骨质不同程度破坏或呈局限性缺损,甚者当一个椎体破坏严重,其临近无明显破坏的椎体可陷入破坏椎体的破坏区。③椎旁冷脓肿:各型脊柱结核均可出现。如颈椎可在咽后壁产生冷脓肿,常位于颈椎椎体前,咽后壁软组织影可见增宽,并向前呈弧形影,可将食管向前推移。而胸椎结核则常表现出椎体两旁出现呈梭行凸起的软组织密度增高影腰椎结核影像常表现在为腰大肌轮廓弧形凸起或不清晰。④脊柱畸形;常可见脊柱侧弯或后凸畸形。

3讨论

3.1转移性骨肿瘤:转移性骨肿瘤仅次于肺及肝脏,占全身转移瘤的第三位。①好发年龄:理论上虽然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多数发生在40岁以上。

②部位:以脊椎转移最为常见,其次为肋骨,骨盆,头颅等。③症状与体征:绝大多数会引起明显疼痛,逐渐加重并呈持续性剧烈疼痛,发生在脊椎时甚至可压迫神经出现相应症状。多发性转移瘤多于单发性。

3.2骨与关节结核绝大多数继发于体内其他部位的结核病变。其多数原发病灶在肺部,最易受侵犯部位为血供丰富的松质骨。如椎体、扁骨、长骨的干骺端及骨骺,脊柱结核在骨关节结核中最为多见,约占40%左右。好发于青壮年和儿童,40岁以上相对少见,常伴有低热、盗汗、消瘦等中毒反应。发病部位以腰椎椎体最多,胸椎次之,骶椎较少,颈椎更少。椎体结核早期以骨质破坏为主,干酪坏死、液化形成寒性脓肿为特征。在修复期,新生骨的建立,出现增生硬化影像即为恢复转归征象,由于椎体骨质破坏,椎间软骨受侵,造成脊柱侧弯或后弓畸形、椎间隙变窄等。笔者统计x线表现数据与相关文献资料相符。

3.3通过对转移性脊柱肿瘤与脊柱结核的X线影像进行分析、对比和总结,笔者认为在鉴别诊断上,脊柱结核在静止修复期时影像表现为增生硬化为主,其与转移性脊柱肿瘤的成骨型或混合型转移表现极为相似,应注意加以鉴别。前者可有椎间隙变窄、脊柱后弓侧弯畸形,多有结核病史,后者患者进行消瘦明显,疼痛剧烈,进一步检查可发现其它脏器原发肿瘤病灶。转移性脊柱肿瘤中溶骨型转移者与脊柱结核早期骨质破坏为主均有较相同表现,极易造成误导、误诊,但只要认真细致、全面地对影像加以分析,结合临床资科、病史、体征.追踪检查,作出正确诊断亦是不难的。

参考文献

[1]赵鹏普,主编.骨肿瘤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学.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82-184

[2]白振明,等.椎体转移瘤CT分析与应用.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分册,1987

作者单位:610041四川康骨医院放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