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味栏目剧《都市茶座》的本土化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2

汉味栏目剧《都市茶座》的本土化策略

罗颂华

摘要:2001年开始,武汉电视台推出了一档“武汉地区艺术名家亲自担纲,专业创作团队联合执笔,江城演艺名流联袂出演”的汉味栏目剧《都市茶座》。八年来,武汉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酸甜苦辣、家长里短,都在这里得到了尽情的演绎,《都市茶座》已然成为了武汉的一张文化名片。笔者认为该栏目成功的根本在于其鲜明的地域意识和本土化色彩,本文将对其采取的本土化策略进行剖析。

关键字:栏目剧本土化策略汉味

一、本土生活,原汁原味

《都市茶座》把武汉当地的生活习俗、社会现象、时下流行的热点和话语等软新闻巧妙地结合到节目中,在流行话题中找题材,发掘武汉人最熟悉的事和最熟悉的文化现象。这是其增强生活贴近性的重要手段。比如《都市茶座》近期改版的新“茶座”就将前老板娘化身为武汉街头遍布的擦鞋女,通过其活灵活现、入木三分的表演,将武汉街头这一特有的社会现象真实地再现荧屏。比如武汉特有的岔巴子成了都市茶座的老板,而且尽其所能地发挥其特长,管千家事,理万家情。比如奥运来了,这段时期出来的内容就常常加进一些涉及奥运的内容。《都市茶座》正是因为结合了电视新闻性和故事性的双重优势,令人耳目一新,也才使得它成为武汉荧屏最有观众缘的一档栏目剧。

二、真情故事,传递和谐

《都市茶座》从处于转型期的当下社会生活里选取素材,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对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予以辨析和审视,挖掘故事中所蕴含的人性内涵和社会意义,传达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致力于和谐社会的舆论创建。

《都市茶座》将眼光和触角伸向了活跃在火热江城的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平凡人,既有风情万种的老板娘,也有大大咧咧的擦鞋女;既有口齿伶俐的岔巴子,也有口吃不清的保安“斗不拢”;既有腰缠万贯的暴发户,也有普通平凡的杂货店主……这一群人从陌生到熟悉,共同在这家小小的都市茶座中上演着各自的戏剧人生。然而不管他们来自社会的哪个阶层,却都怀有一颗关爱他人之心、一腔关切他人之情。《那一群稀烂的班子》里擦鞋女刘闯三十岁生日,向王老板定了间包房邀请自己的擦鞋姐妹来共同庆祝,谁料却被自己的姐妹们“放了鸽子”(爽约)。为了安慰擦鞋女,王老板、老板娘徐慧慧、杂货铺老板、保安“斗不拢”积极为她筹备了生日宴,一群人其乐融融,好不快哉!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擦鞋女的喜怒哀乐却牵动着这群善良人的心,这恰是故事的动人之处。

三、悬念迭起,扣人心弦

《都市茶座》每集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按照栏目结构划分,共上下两场戏,每三分钟必须有一个兴奋点,每五分钟有一次矛盾冲突,在全剧的第20分钟(插播广告前),应该是全剧的转折点,即剧情走向和剧中主要人物的命运发生重大变化。于是乎,悬念构建成为《都市茶座》的主要表现方式,在故事开端或者情节展开之前迅速地抛出结构性的总悬念,把故事的全部、局部或某种迹象与征兆向观众作预先提示,但是谜底却到节目结尾处才出人意外地给予揭示。

同时在节目进行中间加入大量兴奋性的小悬念来铺垫故事情节、加剧人物冲突、增强故事的曲折性,使观众随收视对象的命运遭遇而悲喜交加、紧张、焦虑,增强受众对故事情节的紧迫感,同时注重添加矛盾冲突的事件或细节,表现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

更有甚者,《都市茶座》还不定期地对整个栏目进行改版,比如演播室的插入,岔巴子变身主持人为《都市茶座》又开拓了一个表现的平台,演播室和茶座相互呼应,好戏更易上演。又比如将岔巴子变成古人,老板娘变成擦鞋女,模样没变,身份大变,彼二人究竟是不是此二人,彼二人又与此二人有何关联,这个谜团吸引着茶座的粉丝欲罢不能。

四、方言俚语,亲切自然

日常生活中的“方言现象”比“普通话现象”更为普遍、常见,方言比普通话更为贴近人民大众的生活。为了增强作品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同时突出作品的地域特色,栏目剧往往采用地方方言。鲁迅先生曾说过:“方言土语里,很有些意味深长的话,用起来是很有意思的,恰如文言的用古典,听者也觉得趣味津津。”作家周立波在《方言问题》一文中指出:“要是不采用在人民的口头上天天反复使用的生动活泼的,适宜表现实际生活的地方性的土话,我们的创作就不会精彩。”栏目剧直接面对观众的是人物的语言,要表现地域特色和人物的特殊风貌和性格,推动戏剧矛盾冲突的发展,电视栏目剧就必须倚重方言的运用。

《都市茶座》既然是本土电视栏目剧,当然就选择了武汉人最热爱的武汉话。千百年来,武汉话的铿锵响亮显示出武汉人的坦率,风趣幽默表达武汉人的豁达乐观,生动丰富的表现力充分表现了武汉人的机智精灵。而当今流行在武汉人群中的新的武汉方言,更显示出武汉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都市茶座》适时地将这些鲜活的语言引入了栏目,更使得栏目具有极强的时代感和当下意识。

五、专业演员,表演逼真

由于《都市茶座》的定位相对其他栏目剧要高许多,因此它不能随意地启用非专业演员,而是成为了一个宣传武汉本土演员的平台。本地演员演本土故事的本色表演方式,给栏目剧烙上了深深的本土化色彩,使观众越发处于一种体验的境界,将观看的内容深深印到自己的脑海中。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专业演员专业的真实表演,我们才能欣赏到这些来自日常生活的人物以及他们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如清风拂面,让我们找回那种生存的真实感。

这些本土演员本身对于汉味文化就有着切身的深切感受,加上又是专业演员,表演就更加传神到位。相比业余演员,专业演员更能形神兼备、绘声绘色地描摹剧中人物,更能细腻地把捉剧中人物的性格、心理。专业的舞台经验在栏目剧中更显得游刃有余,而栏目剧则为这些专业演员提供了一个类似于小品的舞台,他们可以尽情地展示自己的表演功底。曾经的老板娘化身为擦鞋女后,对活跃于武汉大街小巷的擦鞋女的身形、神态、动作的把握,活灵活现、出神入化,活脱脱一个街头擦鞋女,表演的那种炉火纯青的境界绝非一般非专业演员可以达到。

六、定位清晰,受众明确

《都市茶座》很明确地将热爱武汉本土文化的中青年人群作为自己的目标受众,这群人思维活跃、关注当下生活,熟悉人情世故,如此一来故事篇幅短,节奏紧凑,内容独立,符合现代都市人的收视习惯。相比于动不动就几十甚至上百集的电视剧,《都市茶座》每期节目只有40分钟。在这不长的时间内,通过不断设置兴趣元素,快节奏的叙事转换,把矛盾冲突集中化、故事人物神秘化、语言动作性格化,再到最后结局的戏剧性反转演绎出来。

与一般电视剧、电影相比较,《都市茶座》作为栏目剧,讲述故事有自己的特点:虽都是在“说”故事,但故事的来源却各不相同。德国作家本雅明认为作为故事的源头,讲故事的人所讲述的是取自经验——亲自经验或别人转述的经验,而与电视剧相比,栏目剧更倾向于“经验说”。抛开具体的电视手段,栏目剧和电视剧的根本差别应该以受众的心理区分,在看电视剧的时候观众怀着看他人的经历,怀着看稀奇、看古怪的心理。栏目剧的受众心理则是体验型的,希望能够在电视上找到类似的生活或者心理经历。真实,是栏目剧的最大卖点,脱离了真实,脱离了生活,栏目剧就没有生存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