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的发展与完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2

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的发展与完善

龙娟郝婷

龙娟郝婷(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0)

【摘要】本文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了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发展与完善的条件:应急管理系统的“开放性”和“远离平衡态”是其发展和完善的必要条件,“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是推动应急管理系统发展与完善的动力,应急管理系统的“创造力”是其发展与完善的内部动因。

【关键词】耗散结构理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发展与完善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换、社会结构的转型、利益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等多种动因的影响,突发事件的发生变得日益频繁和复杂,社会公共危害性越来越大,并逐渐呈现出一种全球化的趋势。从我国国内的情况看,进入21世纪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社会矛盾多样化与社会控制力下降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因此我国正面临的突发事件日益频繁和复杂。建立和完善应急管理系统的任务十分紧迫。本文依据耗散结构理论分析了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发展与完善的问题。

1、耗散结构理论与我国应急管理系统的发展与完善

耗散结构(DissipativeStructure)理论是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在1969年正式提出来的。二十多年来,这一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它的初步框架已经构成。若一个系统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和能量,就可能以此来维持自己的有序结构,这种结构称之为耗散结构。他指出在一定外界条件作用下,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由于内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借助外界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能形成一种时间与空间的有序结构,它随着外界的输入而不断变化,并能进行自组织,产生新的功能。

耗散结构理论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系统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会从无序向有序或者是从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方向演化的理论,实质上也就是研究系统呈现发展态势的理论。我国应急管理问题,是把应急管理系统如何逐渐趋向更加合理的结构发展的问题,也就是系统的“进化”问题。因此,本文以耗散结构理论为根据来探讨我国应急管理系统的完善和发展问题。

2、我国应急管理系统的发展与完善所需要的条件

2.1我国应急管理系统是开放的系统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系统的开放性是形成系统的新的有序结构的一个重要条件。由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结构组成的应急管理系统,要保持蓬勃的生机,就必须要求每个系统对外必须是开放的,其内部的各个子系统之间也必须是开放的。

首先,要求应急管理系统的“物质资源”交换。应急管理系统需要有物质资源的支撑,就要由政府或非政府社会组织不断的提供财政和资金支持,例如:应急设备的购置,应急人员的培训,网络信息技术的研发等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实际上应急管理系统的“物质”交换的实现,不一定非要财政的投入,也可以利用资源共享的方式来实现“物质资源”的交换。

其次,应急管理系统的“能量”交换。应急管理各子系统不断的进行能量交换才能维持整个系统的有效运转。预警系统是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立主要依靠各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自动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为平台。反应系统,主要负责危机发生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紧急处置和救援工作。恢复系统,主要负责危机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后,为了恢复正常的状态和秩序所进行的各种善后工作。要在有限的时间、人力、物力条件下,实现应急管理的目标,各子系统必须通力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应急管理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第三,应急管理系统的“信息”交换。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对应急管理系统的“进化”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它必须依托统一的信息系统,在获得对突发事件总体认识的基础上制定应急管理的对策。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可以及时向国家领导及各部门传递突发事件的综合信息,利于国家和有关部门迅速做出正确决策,不失时机地采取应急措施,减少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2.2应急管理系统要“远离平衡态”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远离平衡态是形成系统进化的必要条件之一。相对应的平衡态是孤立系统经过无限长时间后稳定存在的一种最均匀无序的状态,系统的这种超稳定的平衡状态是“死寂”的,系统是不能够进化或发展的。系统只远离平衡态,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中,系统才有可能演化为有序结构,出现进化、发展的状态。应急管理系统也不例外,要想呈现出一个良性的发展态势,必须使其处于动态的过程之中。

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突发事件又呈现出涉及领域多元化、高频次、大规模、国际化程度加大等新特点。因此,应急管理体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首先,要加快对突发事件应对方面的立法。其次,要尽快开展突发事件应对素质教育。最后,加强政府形象建设。

从耗散结构理论来看,系统的“进化”是在打破平衡的条件下实现的,因而系统的稳定性应该是暂时的、相对的状态。所以,打破应急管理系统的相对稳定性,使其处于“远离平衡态”的状态,无疑是促进我国应急管理系统发展的重要条件。

2.3“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是应急管理系统的动力

耗散结构理论指出,系统在线性的相互作用下是不会远离平衡态的,只能在近平衡态徘徊,要使系统远离平衡状态,系统内部的各要素必须是非线性相互作用。所谓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其实质是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具有复杂性。应急管理系统的发展与完善,也需要“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推动。一方面,各子系统间存在矛盾,如经费使用权的争夺,经费是各子系统完善其功能的基础,没有经费或经费不足,应急设备的更新,研发工作的进展将会受到阻碍,从而影响各子系统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各子系统之间又相互联系,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互补互动、取长补短,鼎立合作、共度难关。这种复杂的相互作用成了推动应急管理系统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结束语

在我国,应急管理的研究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仍属一个全新课题。这就需要我们理论界和实践部门通力合作,借助于现代科学思维方式,面向实际,审时度势,把握机遇,积极引导,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力争从理论总结到实践运作全方位寻求符合我国国情、政情的解决方案,以推进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论的进展。

【参考文献】

[1]尼科里斯,普利高津.探索复杂性[M].罗久里,陈奎宁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6.

[2]薛澜等: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田飞龙.自然灾害、政治动员和国家角色[J].青年文化评论.2008(5)

[4]刘铁民.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预案编制[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