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患者骨质疏松和脊椎骨折的诊断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5-15
/ 2

腰痛患者骨质疏松和脊椎骨折的诊断分析

张晓冬

张晓冬

(同煤集团三医院山西大同037000)

【摘要】目的:探讨腰痛患者骨质疏松和脊椎骨折的诊断经验。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20例中老年腰痛患者,以年龄段分为四组,对L1—4、股骨上段骨密度值进行测定;并对胸腰椎正侧位进行摄片,分析检查结果。结果:320例腰痛患者在L1—4、股骨颈、Ward’s三角、大转子四大部位的骨密度随年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对四组患者的组间数据进行比较,大转子骨密度第三组与第一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其它三个部位,第三组、第四组与第一组比较,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1);经测定,骨质疏松发病率为56.9%。脊柱骨折发病率为20.3%。结论:经过诊断发现中老年腰痛患者大多伴有骨质疏松、脊椎压缩性骨折现象,因此,建议中老年腰痛患者定期检查身体,做好预防措施,以推迟此类疾病发生时间。

【关键词】腰痛;骨质疏松;脊椎骨折;诊断

【中图分类号】R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5-0105-02

腰痛,在中老年人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属于我国的常见病之一。多是由骨质疏松、脊椎骨折等因素而造成的病理现象。经过各种仪器检测和临床研究发现,该病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且该病的发病率正在向低龄化、全民化的方向发展,严重影响了国民的身体素质与健康。本次研究中,选取我院在2014年2月到2015年2月间收治的中老年腰痛患者320例进行分组检查,并分析其诊断结果,总结了一些诊断经验。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4年2月到2015年2月间收治的中老年腰痛患者320例,其中男性112例,女性208例;年龄50~86岁,平均(67.2±3.4)岁;本组研究以10岁为一年龄段,共将其分为四组;第一组:年龄50~59岁,共有112例;第二组:年龄60~69岁,共有108例;第三组:年龄70~79岁,共有86例;第四组:年龄80岁及以上,共有14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骨密度测定、影像学检查。骨质疏松诊断标准为WHO诊断标准[1]:<1~2.5个标准差为骨量低下(骨量减少),降低程度≥2.5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脊椎压缩性骨折诊断标准参照荣国威等骨折诊断标准。

1.2方法

首先,准备LUNARProdigy双能X线骨密度仪(美国GE公司)、西门子500MaX射线机;

其次,利用上面的仪器,对患者腰椎(L1—4)、骨上段(股骨颈、Ward’s三角、大转子)骨密度进行测定;拍摄T5~L4胸腰椎正侧位片;

第三,采用骨质疏松WHO诊断标准、荣国威[2]等骨折诊断标准进行临床诊断,并对胸腰椎骨折病例数进行统计,对不同年龄组患病率进行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操作系统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研究中,320例腰痛患者在L1—4、股骨颈、Ward’s三角、大转子四大部位的骨密度随年龄增加而呈现下降趋势;对四组患者的组间数据进行比较,大转子骨密度第三组与第一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三个部位,第三组、第四组与第一组比较,组间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如下表1所示。经测定,骨质疏松患者发病数为182例,发病率为56.9%。脊柱骨折发病总数为65例,发病率为20.3%。具体如下表2所示。

表1不同年龄组各部位骨密度测定值(x-±s,g/cm2)

*

3.讨论

引起腰痛的因素较多,相对复杂,与患者年龄、发育、体质、软组织损伤、组织退行性病变、炎症、工作体位以及患者的心理因素、精神状态、性生活等相关。骨质疏松是中老年人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骨质疏松患者具有骨量减少、骨显微结构异常等特征,因此,增加了骨脆性和骨折风险。脊椎、股骨、桡骨是骨质疏松的多发部位,其中以脊柱骨折尤为常见。近些年来,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出现,此类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多,且受到医学界的高度关注。

在本组研究中,采用骨质疏松WHO诊断标准(<1~2.5个标准差为骨量低下(骨量减少),降低程度≥2.5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荣国威等骨折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并对胸腰椎骨折病例数进行统计、不同年龄组患病率进行分析。骨痛患者常见部位表现在腰部,检查结果显示,320例腰痛患者在L1—4、股骨颈、Ward’s三角、大转子四大部位的骨密度随年龄增加而呈现下降趋势;对四组患者的组间数据进行比较,大转子骨密度第三组与第一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三个部位,第三组、第四组与第一组比较,组间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测定,骨质疏松患者发病数为182例,发病率为56.9%。脊柱骨折发病总数为65例,发病率为20.3%。可以看出,这两大因素是导致腰痛的主要因素;从表现特征方面看,骨质疏松症主要是骨度减低,骨骼承载负荷能力出现减损,强度过大时,无法承受,易导致骨折发生;骨折的部分多发于脊椎体、股骨、桡骨、肋骨部位等,以椎体骨折发病率为主。

从以上研究数据可以看出,第一组患者发病例数为11例,患病率达到9.8%;第二组患病例数为26例,患病率为24.1%;第三组患病例数为22例,患病率为25.6%;第四组患病例数虽然只有6例,但发病率已达到42.9%,总体上的患病人数多达65例,而患病率也达到总例数的20.3%。另一方面,椎体压缩性骨折集中于胸椎、腰椎部位,且数量较大,表现出典型性的腰背痛。临床上,慢性腰背痛较为多见,可以归结为,疼痛、身高降低、脊柱形变、骨折,一部分患者由于畸形的脊柱可引起胸闷、通气障碍,还伴有腹部不适症状,比如腹胀、便秘、上腹部憋胀感强烈等;少部分患者会导致头发脱落、牙齿松动易折等,但目前的医学对此还未找到明显证据,表明后者与腰痛相关[3]。

综上所述,在诊断中,对患者病史询问、体格检查、骨密度测定、影像学检查后发现,中老年腰痛患者大多伴有骨质疏松、脊椎压缩性骨折现象,因此,建议中老年腰痛患者定期检查身体,做好预防措施,以推迟此类疾病发生时间,为身体健康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何涛,杨定焯,刘忠厚.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的探讨[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0,16(2):151-156.

[2]荣国威,王承武.骨折[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陈小刚,吕一.慢性腰腿痛与骨质疏松的临床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5):748-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