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氯地平联合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压波动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氨氯地平联合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压波动的影响

沈群蓉

(上海市闵行区七宝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剂科上海201101)

【摘要】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联合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压波动的影响。方法:选择我中心2015年3月—2017年2月间收治并明确诊断为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水表法分为对照组(n=38)与观察组(n=40)例。对照组给予氨氯地平5mg,qd口服;试验组同时给予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80mg,qd口服。两组患者均治疗8周后观察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患者血压波动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2.5%高于对照组73.7%(P<0.05);观察组用药期间血压波动较小,更为平稳(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9%和7.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氨氯地平联合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确切,患者血压更为平稳,联合用药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社区原发性高血压;缬沙坦;氨氯地平;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6-0186-03

社区原发性高血压属于心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病情发生后患者的血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进而容易引起心血管危险事件的发生[1];因此,临床对该类患者实施治疗时,主要目的是降低并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减少血压过高造成的靶器官损伤[2,3]。用药过程中患者血压降低到正常水平的同时应保持患者血压平稳,避免血压产生较大范围内的波动。目前临床可应用于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的药物较多,不同药物所起到的治疗效果不同,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疗效及对血压波动的影响。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中心2015年3月—2017年2月间收治并明确诊断为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水表法分为对照组(n=38)与观察组(n=40)例。两组患者纳入标准为:(1)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关于社区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2)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范围(本次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标准),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治疗指南指出,高血压诊断标准是收缩压≥18.7Kpa(140mmHg),舒张压≥12.0Kpa(90mmHg);(3)患者或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表示愿意参加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患者;(2)排除肝肾损伤或其他脏器功能异常的患者;(3)排除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例如凝血功能障碍者;(4)排除哺乳或妊娠期女性,排除合并恶性肿瘤患者。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见表1,患者年龄、病史等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表1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氨氯地平5mg,qd口服;试验组同时给予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80mg,qd口服。治疗期间对患者的血压、血糖、临床症状等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同时患者应停止使用其他和本病相关的药物,医护人员需对患者均实施戒烟戒酒、规律作息和清脂饮食的指导,帮助自身情况得到改善。

1.3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水平;(2)按照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水平评价其疗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舒张压和收缩压均变为正常水平则为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减轻,但尚未完全消失,血压水平未完全正常但较治疗前出现改善则为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无缓解迹象,同时血压水平较治疗前无改善则为无效;其中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为本次治疗的总有效率;(3)对两组患者治疗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包括恶心、头痛、头晕等症状,按照组别统计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实施比较。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本次实验数据,定性数据采用n标书,用χ2检验计,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P<0.05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有效率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2.5%高于对照组73.7%,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表2。

表2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对比[n(%)]

*P<0.05,与对照组比较。

2.2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水平

两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用药期间血压波动较小,更为平稳(P<0.05),图1。

图1两组治疗后收缩压与舒张压变化情况

2.3两组治疗的不良反应

对照组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9%和7.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3。

表3两组治疗的不良反应[n(%)]

3.讨论

社区原发性高血压在临床为一类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虽然发病率较高,但其确切调控血压的机制并不十分清楚。未经控制的高血压往往导致患者血压处于长时间高水平状态,增加了缺血性脑卒中及脑出血的风险,同时患者罹患心肾功能不全的风险也显著增高。因而有效而平稳的降低患者舒张压与收缩压是治疗的主要目的[4]。

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疗效及对血压波动的影响。结果提示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用药期间血压波动较小,更为平稳(P<0.05);说明两种药物联合降压效果更为显著;而对两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因此研究人,氨氯地平联合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确切,患者血压更为平稳,联合用药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氨氯地平属于新型的钙通道阻滞剂,可产生和硝苯地平类似的效果,即帮助患者的全身血管和冠状血管均得到舒张,使其冠脉流量有效扩充,进而缓解血压周围压力,降低患者血压水平;而该药物的半衰期则在4小时左右,按日单次用药就可以对患者血压进行持续控制,故提高了患者用药的便捷性,但是药物的单纯使用可能导致患者情况无法得到全面干预,进而出现一定不良反应,因此我们试图对患者进行联合用药,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缬沙坦属于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药[5,6],对患者血管紧张素受体产生作用后可扩张患者血管,进而使其心血管流量得到改善,改善患者心室结构和功能,最终降低其血压。而缬沙坦本身在降低患者血压的过程中,不会影响其他的离子通道或激素受体,进而对患者的激肽降解无干扰,同时不会影响患者心率等情况[7]。而在上述缬沙坦、氨氯地平两种药物联合使用时,最终起到降低患者血压效果的同时,能够协同发挥改善心肌状态的作用,最终减少高血压情况对患者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AllenCG,BrownsteinJN,SatsangiA,etal.CommunityHealthWorkersasAlliesinHypertensionSelf-ManagementandMedicationAdherenceintheUnitedStates,2014[J].PrevChronicDis,2016,13:E179.

[2]丁武,施江艳,宋华.社区原发性高血压的综合干预[J].吉林医学,2017,38(4):764-766.

[3]沈华.社区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诊治分析[J].医药前沿,2016,6(26):172-173.

[4]彭茹.社区原发性高血压防控情况调查分析及干预[J].大家健康(上旬版),2017,11(9):28-29.

[5]曾胜彬,黄映红.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在社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的治疗效果[J].华夏医学,2016,29(4):48-51.

[6]柯菊芽.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社区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J].心理医生,2017,23(19):143-144.

[7]戴少敏,彭雪飞.缬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在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治疗中应用与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8):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