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契机蕴含在有效的课堂教学反馈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1-11
/ 3

教学的契机蕴含在有效的课堂教学反馈中

张彩琪

张彩琪

反馈就是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的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课堂教学反馈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的过程,是借助倾听、应对、交流、对话来实现的动态生成过程,是优化教学,实现教与学和谐统一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学过程的组织与优化往往表现为课堂教学反馈的畅通和丰富。课堂教学反馈的目的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实施的教学影响的一种检查、了解,从学生测学习表现中明确教学的成效,从而调整教学策略,或维持、或精简、或加深、或推延,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我们必须去研究有效的课堂反馈,观察自己的教学活动状态,对之作出恰当的分析与判断,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对于学生来讲他们也要从教师那里获得有关自己学习行为及其效果的反馈,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形成反思总结,及时修正与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及方式,使自己在教学中处于一种正常而积极的状态。

本文就一些教师“对课堂反馈缺乏系统认识,反馈内容单一,形式刻板,反馈时机不合理”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一、捕捉反馈信息:把握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

教学交往由教师、学生、文本等诸多要素构成,而连接各要素之间的手段是信息的传递与反馈,教学交往是反馈与调控的过程,交往的艺术首先体现在老师是否善于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实施恰当的回应,实现教学的有效与优化。

1.在哪里捕捉?——在提问中捕捉即时信息。提问可以对学生起一个思维桥梁与导向作用,帮助学生找到思维的方向。例如:每一课开始的五分钟的freetalk的热身运动,教师由正常语速提问,学生快节奏抢答。在提问中,不但能捕捉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也能捕捉到困难学生“卡壳”的关键点,从而反馈出老师输送的信息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练习中捕捉理解信息。课堂书面练习以及课内实践操作是教师捕捉学生课堂信息的一个好时机,可以发现学生问题解决的思维途径及其语言的表达方式方法等真实情况。

——在讨论中捕捉隐性信息。上述案例中的同桌合作、小组交流活动都是让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讨论时,教师以聆听、欣赏的心态参与交流,走进学生,察言观色,活跃学生的思维,减少学生的顾虑,让他们畅所欲言,说出他们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或疑问,这时便容易捕捉到共同讨论时一些隐性信息。

2.怎样捕捉?——敏锐观察。善于观察课堂的整个教学气氛、教学情境,观察学生的表情、体态、动作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学习方式与习惯等。

——静心倾听。善于从心理上接纳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敢于在课堂上倾听不同的声音,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引发学生的声音,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启迪学生的声音。

3.捕捉什么?——全面学情。应该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经验基础及现场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对于好、中、差各个层次学生的整体情况。如学生独立学习时,教师走下去随时摸清学生思维动态。展示成果时,有些学生由于性格等原因躲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造成信息反馈的不全面,这时智慧的教师心中应有一本帐,全面捕捉学生情况。

——典型信息。捕捉学生的共性问题,同时,更要发现典型性与独特性,找准学生的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明辩学生理解上的困惑处,表达的“愤悱处”,意见的分歧处,找到属于个体的独特学习体验,及其对他人的影响。如:现在进行时态的学习,当部分学生连续出现be动词+动词原型等这样的错误时,教师一定要将正确的同学的回答呈现于板书中,并通过若干句正确的现在进行时句子进行比较、归类,使学生解除困惑、正确运用语言。

二、反馈信息的分析和呈现:确定反馈的重点和方法

教师要善于捕捉来自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并善于对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和呈现,才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使教学反馈具有深刻性和针对性。

1.把握阶段,区分差异。在教学的准备阶段,根据学生预习、热身反馈信息分析他们对本课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诊断学生知识能力方面的缺陷,检验教学设计的可行性,以便作出必要的调整。在新知识的探索阶段,根据反馈信息重点分析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的过程,分析认知结构的整合和调节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在学习中遭遇的困惑。在知识的巩固阶段,根据反馈信息重点分析学生对知识难点的掌握情况,分析认知结构的构建及发展情况。

2.口头表述与过程展示相结合。课堂教学的反馈要注意口头表达与过程展示相结合高效开展。如果教师让学生在下面说、指,对错无法反馈,就给了学生一个滥竽充数的机会,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所以展示要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有实物投影的班级,反馈时应有选择地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展台上放映,因为展示的是学生的作业本或操作的过程效率就高。教师可以在巡视的过程中,选择典型的情况请学生上来展示交流。

三、馈矫正的策略:用行为引领学生有效学习

反馈矫正是教师直接对学生学习行为、现实状态作出的语言、表情和动作等方面的外显行为实施,它直观地抛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意识到。

1.恰当点拨。当学生在教学交往中遇到困惑,似懂非懂,意见有分歧时,如果教师能适时、恰当地点拨,往往会使学生突破障碍,豁然开朗。

怎样才能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诱导、点拨作用,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语言点拨。

语言点拨是指在学生的思维或语言产生障碍时,教师采用精练恰当的语言,帮助学生突破障碍,使之思维进程加快,语言表达流畅。

(1)“曲”点。不直接点明怎样思考,而是间接的、从旁的、暗示的、曲折的进行点拨。或旁敲侧击的暗示,或迂回曲折的诱导,或峰回路转处巧设标志,或在有联系的相似点、相关点处引发学生展开联想,产生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2)“直”点。直截了当、开门见山、一语破的的点拨方法。学生有时解答问题,尽管心中清楚,但由于对个别词语、句型的遗忘,或表述水平有限,一时难以找到恰当的方式来表述,这时教师可直接给学生提供词语,帮助其越过语言障碍,得到答案。

——体态点拨。

主要包括面部表情、肢体的移动、人际间的距离等。研究表明,体态语言的交流作用和效果是语言交流的有效补充,也是语言交流不可代替的。

(1)动作点拨。借助形象生动的动作、手势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如五年级学习现在进行时,先复习三年级的动词及其现在分词,教师或某一学生做动作,其余学生说一说,run—running,fish—fishing,jog—jogging,row—rowing……(2)目光点拨。学生回答问题时,给予信任的目光,学生

便会信心百倍;学生紧张时,教师给予鼓励的目光,学生便会勇气倍增;学生回答问题成功时,教师投之以赞许的目光,学生会因尝到成功的喜悦而幸福万分。

(3)表情点拨。借助面部表情潜在的调控作用,把一些微妙、复杂、深刻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因思维定向出现差错,用迷惑的表情加以暗示点拨。

2.适时调控。教学交往是一项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也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如果学生情绪波动较大,或过于兴奋,太过强烈,出现偏离教学目标、貌似生成而非有效,或过于拘谨压抑,无共鸣,缺少“生成”,教师都要适时调控,在自由与限制,生成与预设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在教学交往中怎样适时调控呢?

——调控课堂生成,避免徒劳与泯灭。

(1)增强目标意识。教师首先要有牢固的目标意识,如果课堂的生成偏离了教学目标,决不能留恋往返,要迅速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教学目标。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检验行为的唯一标准,可以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让目标随着生成而产生超越预设的效果。

(2)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调整教案。要珍视学生变化的需要,顺着学生的认知起点展开教学。不能让教学交往成了教案的翻版,缺少生成,让课堂教学进程随着教案的完成而结束。

——调控课堂情趣,避免压抑与亢奋。

(1)把握适宜的兴奋度。如果课堂中学生受到压抑,思维就会僵化呆板,习惯于被动接受。教师要激发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调动起学生创造潜能,提供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如果学生过于亢奋,思维往往是流于浅薄、狭窄的,行为是冲动的。教师要及时降温,让学生保持适宜的兴奋度。

(2)把握自由与限制的分寸。从儿童成长的需要来看,在教育中对学生的自由进行一定的限制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儿童的学习本身就包含着对规则的学习。如果让学生为所欲为,就无法保证教育效果,也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教师要增强“行为分辨”的意识和能力。对于“犯错不知错”的低年级学生,教师要明确具体的要求;对于“犯错不自觉”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宽容和适时适度的引导;对于“知错还犯错”的学生,教师在坚决杜绝不良习惯的同时,还要避免误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即时评价。课堂即时评价是教师运用语言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即兴点评的一种常见回应行为,它主要起反馈、激励和导向作用。由于小学生行为、态度、兴趣易受外界的影响,来自他人,特别是来自老师的评价,对他们课堂学习效率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对课堂即时评价的结果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减少简单定性评价。像“Youarewrong.”、“Youare

foolish.”……等负面评价,会否定学生的探索过程,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摧毁学生学习的信心。评价应该努力发现学生学习活动结果的闪光点,委婉地让学生体会到错误之处,避免生硬、冷冰冰的判决。“You'reclever!Great!……”等这类的评价,让学生体验了学习的成功,增强了学习的动力。但是学生从中了解到的只是一个终极性的结果,究竟好在哪?学生无从知道,还应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课堂评价要有指向性,使学生从中不仅能得到前进的动力,更能找到努力的方向。

——倡导发展性评价。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能以整齐划一的标准要求学生毫无差异地达到统一要求,要让优秀的学生有更高的要求和目标,让暂时落后的学生看到希望,树立信心,促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相应的发展,显示“自我”的存在价值。变“补短评价”为“扬长评价”,以“扬长”促“补短”,从而不断进步。

教师在课堂上的评价用语是调动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有效手段,学生希望得到的不是简单的对错评价,而是对自己的回答作出具体的分析,作出必要的解释,提升发言的品质,从更开阔的视野中看问题。教师的评价要让发言学生感觉到了教师对他的肯定与尊重,更给其他学生更高层次的点拨,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到处在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中。

教学之初,教与学都需要通过回馈式反馈做好教学的各种准备;教学进行之中教与学的双方都须借助于各种反馈信息不断调整自己的教或学的行为;教学活动结束时,教学双方都要知道有关教或学的结果反馈,从而强化各自适应的行为和巩固成功经验,并使错误得到及时纠正。

(作者单位:常州市西林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