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加味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50例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五苓散加味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50例疗效观察

徐星李大锋

徐星李大锋(平湖市中医院314200)

【摘要】目的:观察五苓散加味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西医纠正心衰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五苓散加味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对照组总有效率75%,2组疗效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五苓散加味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疗效显著。

【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2-0356-01

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为多种心脏病的后期转归,每因劳倦过甚,情志刺激,外感或妊娠分娩等因素而诱发加重。祖国医药治疗“心衰”有较好的疗效,尤其对慢性心衰更好。笔者在临床应用中采用五苓散加味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50例,疗效满意,现将有关资料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98例患者均为本院2009.3—2012.6住院病人,按照就诊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男22例,女28例;年龄50—89岁,平均69.3岁;原发病:风心病5例,高心病21例,冠心病12例,肺心病10例,心肌病2例。心功能(按NYAH分级):II级16例,Ⅲ级22例,Ⅳ级12例。对照组48例,男25例,女23例;年龄45—86岁,平均61.1岁;原发病:风心病2例,高心病20例,冠心病13例,肺心病11例,心肌病2例。心功能(NYI-IA分级):Ⅱ级18例,山级20例,Ⅳ级10例。两组病人基本情况相似。

1.2、诊断标准慢性心衰诊断参照《实用内科学》[1]12版教材,心功能诊断参照美国心脏病协会(NAHA)1994年3月修订标准。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方法治疗:强心药、利尿剂及血管扩张剂以减量使用,用药时间为5天,病情稳定后给予倍他乐克(江苏无锡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6.25mg,每日2次口服。合并感染者予抗感染治疗。以上用药10天为1个疗程。

2.2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强心药、利尿剂及血管扩张剂以减量使用,用药时间为5天)的基础上。加用五苓散加味治疗:桂枝4.5g、白术15g,茯苓24g,泽泻15g,制附子10g,炙草6g,猪苓10g木香6g,大腹皮12g,丹参30g,葶苈子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气短加黄芪18g,人参9g;恶心厌食加砂仁6g,陈皮9g;水肿甚而尿少者加川椒目12g,车前子30g;咳嗽加贝母9g,旋复花9g,杷叶12g;痰多加海浮石12g,鹅管石9g、白芥子6g;气短喘甚加人参6g,蛤蚧尾一对。以上中药使用l0天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统计治疗结果。

2.3统计学处理方法:各时间段2组间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3疗效判断标准及结果

3.1慢性心衰疗效判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进行判定,显效:心衰症状控制,心功能提高2级以上;有效:心衰症状明显改善,心功能提高1级;无效:心衰症状未能控制,心功能提高不足1级。

3.2结果:2组间疗效比较见表1

注:两组疗效经X2检验,有显著差异(P<0.05)。

4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属中医“心悸”、“喘证”、“水肿”等范畴,临床主要表现为心悸、喘促、畏寒肢冷、尿少、浮肿、唇青舌紫、脉涩或结。其主要病理机制为心脾肾阳气虚,水泛瘀阻。气虚阳虚为本,水饮血瘀为标,治宜益气温阳、化瘀利水。五苓散有很强的利水作用,方中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尿,白术健脾化湿,桂枝温阳利水兼解表寒。五苓散既能化气利水,又能解表,但重在温阳化气利水。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五苓散方中五味药均有利尿作用,五苓散复方的利尿作用强于单味药,且维持时间长,能抑制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增加尿中钠、钾、氯的排出,调节水、电解质的代谢。五苓散与五皮饮这类方剂不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利水剂。五苓散除了利水以外,还与两大治疗环节有关。一是桂枝温阳,助肾“气化”,而促进尿液的生成,二是健脾运脾化湿,以使水津布散。五苓散的作用几乎涉及水液代谢的全过程,是调节水液代谢最具代表性的中药方剂。其在通利小便的同时,化生津液,并能使所生津液正常布散,具有“润燥”的效果,此即方有执所谓的“导湿滋干”作用。应用五苓散治疗,是充分利用其化生及布散津液的功能。实验研究证实,五苓散在浮肿时利尿,脱水时具有抗利尿作用。笔者体会,五苓散加味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疗效明显,这与其方的配伍有密切关系。本病属本虚标实,病变过程存在虚实夹杂,故用五苓散加味标本兼治。从其组方配伍上看,其药既考虑标实,又照顾本虚,泻补兼顾,而且药量丝丝入扣,恰到好处。笔者认为用五苓散加味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结合临床灵活化裁用药,可收到桴鼓之效。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33.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治疗原则(试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