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信贷投放及结构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2

2009年信贷投放及结构的研究

王滨

王滨(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信贷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它构成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是银行风险治理的核心。2009年来的天量信贷引发对于信贷集中地产、制造业的担忧,从产业结构的调整的角度,保持货币政策稳定,积极推进消费信贷已成为必然的选择。

关键词:2009年信贷投放结构研究

1目前国内银行信贷投放总量及影响

中国今年前9个月累计发放贷款接近9万亿元人民币,远高于此前设定的全年5万亿的目标下限。自2008年11月中央出台扩内需、保增长的4万亿投资计划后,金融机构明显加大了信贷支持力度。2008年最后两个月信贷投放额分别为4600亿元、7700亿元。截至2009年9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达39.04万亿元,同比增长34.16%,增幅比上年末高15.43个百分点。

工行将信贷投放重点放在新能源、节能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材料等领域上。其重点支持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中行信贷重点投向优质铁道线路、南水北调水利项目,红沿河、台山等核电项目。

今年以来,银行业不良贷款继续实现“双降”。9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045亿元,比年初减少55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66%,比年初下降0.76个百分点。在不良贷款数据“双降”的背后,信贷高增长下的风险隐患也在积聚,需要高度重视,有效化解。许多贷款放出去还没有到一年,这时候的数据很难说明上半年的信贷质量。明后年才是考验贷款质量的关键。

2信贷结构失衡

2008年底以来,银行信贷主要流向了“铁公基”(铁路、公路、基础建设)、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以及大型国企,这些项目和企业往往具有较强的定价权,直接影响了银行的利差水平。不论是大银行的“以量补价”还是中小银行的“补丁贷款”,都难以扭转净利润增长乏力的局面。高度趋同的“赚利差”的商业模式被打破,使银行业整体进入“战略迷茫期”,从中长期的信用趋势来看,通胀预期的加剧、巨量信贷增长以及国内外经济回暖基础尚不稳固等因素,使受评银行仍然面临较大的系统性风险。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以及基础设施投资的快速增长都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形成压力,进而对中国银行业近几年来的改革成果形成挑战。

中国信贷投放结构失衡问题比较严重,多集中在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项目和国有背景的上游行业。信贷投放过多集中在产业链上游,一定会带来产能过剩的压力。即使上游行业的定价能力再强,也会因为下游需求不足导致价格下跌。比如前几个月中国几大钢铁巨头纷纷提价,但由于下游需求不足,钢价最近又开始下跌。

目前国内的消费信贷市场存在巨大的供需矛盾。以2009年一季度为例,中国居民消费信贷余额为3.94万亿元,在金融机构贷款中的比重约为11%。如果剔除购房贷款,消费信贷余额仅为4500亿元,在金融机构贷款中的比重仅为1.29%。而同期美国不包括房贷在内的个人消费信贷余额是中国的38.7倍,其在银行贷款中的比重则高达26%。因此,消费信贷在中国的发展潜力巨大。

现在看来,如果信贷结构继续失衡,中国面临的通货紧缩压力将大于通货膨胀压力。通货紧缩将阻碍中国经济复苏,从而使商业银行坏账大量上升。

3信贷控制措施建议

3.1适度增加消费信贷投放当前迫切需要从机构体系、产品体系、保障体系等方面加快构建和完善消费信贷服务体系,提升消费信贷供给能力,进而拉动消费内需增长。同时密切跟踪宏观经济走势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科学把握信贷节奏,加强风险管理的制度和机制建设,落实国家各项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在支持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继续保持银行业的稳健运行。

建议做到信贷投放“有保有压”,关键在于银行的投资取向问题,上半年的信贷结构整体来说是放多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今后的经济运行要紧缩信贷节奏,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是需要义无反顾的坚持。

提示商业银行要把握信贷投放节奏,严守风险管理底线,切实防范各类信贷风险。提高银行防御资产质量下滑的能力,用较高的拨备来覆盖风险。不得签署无特定项目的大额授信合作协议;对出资不实,治理架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资金管理运用制度不健全的融资平台,要严格限制贷款,落实风险防范。要严格执行“二套房贷”政策不动摇,不折不扣地落实与借款人“面谈”、“面签”制度。

增加消费信贷投放可以使在向零售银行转型的大旗下,拓展消费信贷符合商业银行自身战略规划和业务结构调整的需要;集中推进汽车、住房、家电、教育、旅游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产业的信贷消费,别是拉动农村扩大消费的有效措施和办法。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推广银行卡使用,提高刷卡效率,促进扩大银行卡消费完善汽车融资管理制度,加强汽车经销商的贷款管理,扩大汽车消费潜在市场。加大对自住型和改善型住房消费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普通商品住房。

3.2注意监控从2004年起,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两类银行将奉行国际标准,取消原来并行的贷款四级分类制度,全面推行五级分类制度。五级分类是国际金融业对银行贷款质量的公认的标准,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动态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对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实力、抵押品价值等因素的连续监测和分析,判断贷款的实际损失程度。也就是说,五级分类不再依据贷款期限来判断贷款质量,能更准确地反映不良贷款的真实情况,从而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一逾两呆”的不足就是掩盖了银行贷款质量的许多问题,比如根据贷款到期时间来考核贷款质量,就会引发借新还旧的现象,这样就很容易将一笔不良贷款变为正常贷款,而实际上并没有降低风险。这种分类法很难甚至根本无法达到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目的,而五级分类法正是克服了它的有关弱点,可以及时反映商业银行的盈亏状况,因此成为改良贷款质量管理方法的选择。在五级分类的基础上,加强信贷结构监测评估,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要全面加强信贷结构监测分析和评估,对辖区内信贷资金投放的结构、节奏和进度的动态信息要及时把握,心中有数。在加强信贷结构调整的同时,要特别注意防止金融机构贷长、贷大、贷集中和严重存贷期限错配产生新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3.3保持货币政策稳定货币政策建议策操作宜保持稳定。只要不发生剧烈的形势变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格局不要改变,明年的货币供应增长率和新增贷款规模只宜做小规模调整。”

参考文献:

[1]江其务.银行信贷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法律参考文献.贷款通则.中国人民银行.1996年6月28号发布.

[3]阙方平.有问题银行处置制度安排研究.修订版.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4]王广谦.中央银行学.2006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5]李扬.中国金融发展报告.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6]黄达.金融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