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2
/ 2

浅析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高兴亮

山东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泰安271000

摘要:英汉语中都存在着大量的习语,它们一方面丰富了各自的语言,另一方面也给学习者尤其是外语学习者在学习方面带来了诸多困扰。本文从生存环境、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四个方面分析了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旨在帮助英汉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汉习语。

关键词:英汉习语文化差异浅析

在英汉语学习中,学习者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majesticasalion”“spendmoneylikewater”或者“东施效颦”“名落孙山”等诸如此类的短语或短句,往往感到头疼,不知如何下手来理解和掌握它们。其实这些短语和短句真正的身份是习语。习语(idiom)包括成语(setphrases)、谚语(proverbs)、格言(sayings)、俗语(colloquilism)、典故(allusions)和俚语(slang)等,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习语是语言的精髓,大都具有鲜明的形象,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式和文化意象,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文化是一个复杂体,包括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王德春,1998∶308)。既然文化是一个复杂体,再加上中西方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那么“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现实”(乐黛云,2002∶66)。文化差异是指人们在不同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下形成的语言、知识、信仰、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法、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于建平,2000∶27)。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邓炎昌等,1989∶3)。那么弄清中西文化中的一些差异,对理解和掌握英汉习语会带来诸多好处。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连淑能,2002∶39)。每个民族将长期以来对现实的认识凝聚成经验和习惯,借助语言形成思想,又赋予思想以一定的方式,就形成了这一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和西方国家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从中西方在动物、植物和颜色三个方面联想到的不同意义可见一斑。对英国人和大部分西方人来说狮子是“百兽之王”,从regalasalion(狮子般庄严)、majesticasalion(象狮子一样雄伟)等用语可以看出,狮子享有很高的声誉。12世纪后期英王理查一世因勇武大胆而被誉为lion-hearted(狮心理查)。难怪英国人选狮子作为自己国家的象征了。在中国文化里,人们对狮子一般没有那么多的联想,狮子不过是一种凶猛强大的动物,不见得庄严雄伟,倒是老虎往往会引起类似的联想,比如“虎将”“虎胆龙威”“虎老雄心在”“虎虎生威”等词语。另外,英语中的一些有关狮子的习语,比如beardthelioninhisden、oneshouldn’ttwistthelion’stail、donkeyinalion’shide翻译成汉语时却要翻译成与老虎有关的习语,它们分别是“虎口拔牙”“老虎的屁股摸不得”“狐假虎威”。英汉习语中对植物的联想也不尽相同。例如汉语中的“雨后春笋”形容事物的迅速发展,英语却用“likemushroom(像蘑菇一样)”来表达同样的意思。英汉习语中对色彩的联系也存在着差异。汉语中有很多与红色有关的习语,如“红红火火”“又红又专”“红光满面”“红极一时”等。英语中“red”则表示愤怒、残忍、灾难等意义,比如“beinthered(负债)”“catchsbred-handed(当场抓获)”等习语。绿色在汉语中象征着新生、春天、希望,如汉语习语“绿油油”“绿树成荫”等。而在英语中“green”表示缺乏经验、妒忌等,如英语习语“greenhand(生手)”“green-eyed(妒忌)”“begreenat(对……不熟练)”等。

二、宗教信仰的差异

宗教信仰可以看作是全人类所具有的普遍文化特征,具有神秘神话色彩,它是人类精神的阶段性体现。信仰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天赋的主观反应,是人类对于宇宙、天地、命运、历史的整体超越性的意识,是人类对自身存在与客观世界关系的某种反应,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意识形态。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英国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因此英语中的习语多与基督教有关,如“Manproposes,God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Godhelpthosewhohelp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Gotohell(去死吧)”等。而我国是一个多信仰的国家,相比之下佛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人深受几千年佛教文化的影响,因此有不少成语来自佛教,如“五体投地”“现身说法”“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等。

三、历史典故的差异

根据《简明汉英词典》所下的定义,典故指的是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有大量的口头流传和文字记载下来的典故,反映了操这两种语言的人民丰富的文化遗产。不过,这些典故往往不易理解,也就难于欣赏(邓炎昌等,1989∶64)。比如汉语典故习语“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西方人来说,理解起来的确困难重重;同样的道理,如果中国人不了解《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对一些英语典故习语也会一筹莫展,比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one’swaterloo(一败涂地)、a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四、生存环境的差异

生活环境,指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体,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物质环境所组成。人类与生活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英国本土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的不列颠群岛,被北海、英吉利海峡、凯尔特海、爱尔兰海和大西洋包围,是一个典型的岛国,其航海业曾经雄霸世界;而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数千年来一直以种植业为主,因此,土地在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无怪乎中西方在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时,英语用的是“spendmoneylikewater”,而汉语用的是“挥金如土”。当表示人处于同样境地时,英语用“beinthesameboat”,而汉语用“拴在一条绳上的蚂蚱”。在英语中还有好多与船和水有关的习语,比如misstheboat(错过机会)、pushtheboatout(不惜费用地庆贺)、indeepwater(处于麻烦或困难之中)、holdwater(经得起检验的,站得住脚的)等等;同样,在汉语中许多习语与农业有关,例如“枯木逢春”“拔苗助长”“顺藤摸瓜”“瓜熟蒂落”“斩草除根”“解甲归田”等等。

综上所述,作为语言的精髓,习语在文化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生存和发展,同时又反映着文化,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因此,从中西方文化差异入手来理解英汉习语,要比单纯的死记硬背效果好得多,有利于全面掌握英语习语,更有利于消除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的隔阂,促进两者之间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王德春姚运社会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乐黛云跨文化之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P66)。

[4]于建平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中词义和语义理解的影响[J].中国翻译,2000。

[5]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