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组单次气压泵使用时间对预防脑出血术后患者DVT的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两组单次气压泵使用时间对预防脑出血术后患者DVT的观察

周颖丽

黄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安徽省黄山市245000

摘要:目的:气压泵在不同使用时间情况下,观察预防脑出血术后患者DVT的临床效果,以明确气压泵使用时间与DVT之间的关系,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指导临床正确使用气压泵,科学合理地利用时间。方法:60例脑出血手术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推荐预防DVT常规措施基础上,对照组20分钟/次,实验组60分钟/次,收集患者不同时间段D-二聚体检测结果,踝上5cm、髌骨下10cm、髌骨上15cm肢体周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D-二聚体值,不同部位肢体周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出血手术患者早期使用气压泵预防DVT,在不同使用时间情况下,对DVT预防均有效,临床护士可采用单次使用气压泵20分钟进行DVT预防,节约临床护士时间。

关键词:脑出血;静脉血栓形成;护理;物理预防;间歇充气加压

脑出血疾病本身及手术创伤、长期卧床均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高危因素[1],如果不加预防,约20%脑出血患者会发生DVT[2]。这些栓子脱落随血液循环到达肺部,会导致肺栓塞(PTE),极大地影响着原发病的恢复,甚至危及生命,是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3]。国内外文献及脑出血治疗指南均推荐,脑出血患者应早期使用气压泵进行DVT的预防,在气压泵使用时间上,临床使用与说明书建议观点不一,无统一标准,存在差异。为了能正确、合理地使用气压泵,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指导临床正确使用气压泵,达到最佳预防DVT和提高脑出血患者治疗效果,笔者对2015年11月至2016年6月入住神经外科的脑出血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使用气压泵预防DVT,尝试单次使用时间分别为20分钟和60分钟,收集相关数据,探讨气压泵使用时间不同与脑出血术后患者DVT之间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的选择

选择在神经外科住院的脑出血患者60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纳入标准: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符合脑出血手术者;②有肢体功能障碍者,单侧或双侧肢体肌力在3级以下;③应用改良Autar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量表进行风险评分,选择分值>10分的中高风险者;④同意参与本研究者。排除标准:①患者局部存在影响腿套使用的病变,如坏疽、最近行皮肤移植、皮炎及严重畸形等,以及下肢大面积水肿或充血性心衰所致的肺水肿,入院后已行下肢静脉穿刺者;②严重外周动脉阻塞性疾病及严重下肢动脉硬化性缺血;③生命体征不稳定者;④合并有周围血管病变,既往有血栓病史,口服抗凝药物者;⑤不愿配合及由于各种原因中途退出者。

1.2操作过程与方法

按照气压泵使用说明书中推荐,结合临床实际操作可行性和文献中报道使用时间,选取两个时间点,对照组20分钟/次,实验组60分钟/次,两组均每天两次,同时采用推荐预防DVT常规措施。

常规护理措施包括[4]:①体位护理:抬高患肢,使患侧下肢位置稍微高于心脏水平。②饮食和生活指导:指导患者正确饮食,特别对于合并有“三高”(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血脂)的患者应该在严格控制饮食的同时给予合理用药,鼓励患者多饮水。对昏迷或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给予鼻饲流质饮食,以保证基本的营养和热量供给。③肢体主动和被动运动:由护士每日进行踝关节主动或被动背伸、跖屈和内翻、外翻组合而成的环转运动,进行腓肠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按摩及臀大肌等长收缩训练,在患者耐受的情况下,尽量达到关节的最大活动范围。

气压泵使用方法:将气泵接上电源并连接好各种接头,下肢带上充气护套并扣好,打开电源,设定好充气压力参数和时间,从小腿、膝盖、大腿顺序间歇性充气反复施加压力和释放压力。并由护师以上资质的护士每天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措施实施情况的检查,并收集相关资料。

1.3评价指标

1、3、1手术后第1、2、7、14天踝上5cm、髌骨下10cm、髌骨上15cm肢体周径

1、3、2手术后第1天、7天、14天D-二聚体检测结果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资料采用两样本t检验,各组间资料服从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

2.结果

2.1两组肢体肿胀程度比较(见表1-3)。两组患者踝上5cm、髌骨下10cm肢体周径比较,在DVT的高发期术后第1天、第2天以及第7天、第14天无差异,(P>0.05),髌骨上15cm在术后第1天及第7天比较有差异(P<0.05),第2天及第14天无差异。

2.2两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比较(见表4)。两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3.1DVT多发生在术后1周[3],约50%发生在术后第1天,30%发生在术后第2天,甚至手术过程中血栓已经开始形成。DVT可发生在下肢深静脉的任何部位。临床常见的有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和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软组织张力增高,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减轻,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发病1-2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血栓位于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征和Neuhof征呈阳性。但因其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被忽视。所以诊断上还需要血浆D-二聚体、多普勒超声、静脉造影等辅助检查[5]。脑出血手术患者对疼痛反应能力降低甚至缺失,临床表现主要从肢体肿胀情况上来判断。本实验未对DVT进行多普勒超声检查来判断效果,主要是因为机器的搬运有一定的条件限制,静脉造影又属于侵袭性检查,存在一定的风险性,本身可引起血管炎、血栓形成、疼痛、及皮肤反应等,且价格较贵,临床实施受到局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5]指出D-二聚体诊断急性DVT的灵敏度较高(>99%),>500μg/L(ELISA法),有重要参考价值,可用于特殊情况下DVT的诊断。虽然血浆D-二聚体结果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作为DVT的诊断标准,但其水平却可反应血浆是否处于高凝状态,加之D-二聚体检测具有安全简单、快速、经济、敏感性高的特点,因此己成为判断血栓形成危险性直接而实用的方法,有助于术后血栓形成的监测[6]。

3.2目前,国内外关于DVT的机械预防有早期活动、使用等级压缩袜、运用气压泵、持续被动运动和电刺激、下肢关节被动活动器(CPM)机等,美国胸科医生学会及脑出血治疗指南[7]均推荐,急性脑出血手术患者初期可以应用气压泵预防DVT和PTE。在使用时间上,部分气压泵说明书建议在手术后病人身上连续使用至少72h或直到病人完全能自己走动为止;另有部分说明书建议使用时间为数分钟到九十分钟不等;查阅文献,在气压泵使用时间上常用有[8-12]:每次使用2小时,每日三次,连续使用10d;每次60分钟,每日3次;每次20分钟,每日1次,15日为一个疗程;每次20分钟,每日3次;每次20分钟,每日2次。《物理治疗学》推荐使用时间为每次20-30分钟,特殊病人<60分钟,每日1次或2次。脑出血手术治疗指南[7]及中国骨科大手术DVT预防专家建议[5]对气压泵的在预防DVT中的效果是肯定的,但是对使用持续时间要求无指导性意见。

3.3我国对DVT物理预防的研究起步较晚,为明确气压泵使用时间与DVT之间的关系,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指导临床正确使用气压泵,科学合理地利用时间。笔者尝试应用单次使用20分钟和60分钟两种预防DVT方法,并进行两组D-二聚体值,踝上5cm周径值、髌骨下10cm周径值对照,经统计学处理,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方法均可达到同样预防DVT的效果。因此,笔者认为,临床上采用20分钟的方法进行DVT的预防,可节约人力和经济成本,建议推广使用。但在术后第一天与术后第七天两组患者髌骨上15cm周径观察中,P<0.05,说明两组有差异性,临床上有待进一步论证。笔者认为,无论采取何种预防DVT的方法,都必须高度关注患者股四头肌被动运动。

参考文献:

[1]尹方,刘琰.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4,43(10):956-957.

[2]林惠群,余英教,李冲等.通过护理干预减少脑出血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2):525-526.

[3]赵继宗.神经外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29-330.

[4]山慈明,尹慧珍,杜书明等.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物理预防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3):349-354.

[5]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3,5(3):53-57.

[6]郭雪梅,王鸿利.血栓病临床新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56-57.

[7]王文娟,刘艳芳,赵性泉(编译).脑出血治疗指南[J].中国卒中,2006,12(01):888-899.

[8]常红,刘淑珍,岳鹏等.间歇式充气压力泵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后DVT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7):714-715.

[9]贺爱杰,沈桂荣,王秀珍.踝泵运动与间歇性充气加压泵对脑出血术后患者血栓形成干预效果的研究[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5,38(4):305-307.

[10]董咏梅,张若,陈聪等.间歇充气装置辅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2):1092-1093.

[11]高凤李虹.气压治疗仪对长期卧床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J].浙江创伤外科,2009,14(2):193.

[12]张慧娟.气压治疗仪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与分析[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5,37(S1):260-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