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教材追寻本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2-12
/ 1

深入教材追寻本真

张莹

——浅谈小学语文课本资源的理解与运用

张莹江苏省南京市翠屏山小学211100

摘要:本真是自然的存在。追寻语文教学之本真就是追求原汁原味的语文课堂,要把课堂教学推向简约、扎实、灵动、高效的境界。返朴归真的教学,更能体现语文的本质,促进学生发展。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对教材的深度挖掘,辅之方法,实之过程,简约媒体,这样的课看起来朴实却不失精彩,这就是本真的课堂。

关键词:课本资源有效运用本真课堂

现如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应用于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和优越性,如课堂气氛的渲染,烘托形象之效,让呆板的文字变得灵动活泼。它在很多的课上是不可缺少的工具,老师的教案、教学亮点都是借助多媒体来实现的,媒体应用的好坏决定了课的成败,生字、词语、句子、段落……都投影到了屏幕上,然而,黑板上教师的板书少了,学生看书的时间没了。看到这种情况忍不住让人担心: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否需要完全抛弃?课本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有何意义?……

难道是教材编写得不好?细心的老师只要仔细研读教材就不难发现,目前我们使用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都是精心编制、汇聚了教育名家智慧的,教材中的课文、练习甚至插图等都是精挑细选的。本文以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拟从课本资源的有效运用方面,挖掘课本中的潜在资源,追寻语文教学的本真课堂。

一、留心插图,开启理解之窗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配有精美、形象、趣味的插图。如何对待这些插图?运用起来效果会是怎样?不妨看个实例: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三袋麦子》这篇课文中讲述了土地爷爷分别给了小猪、小牛、小猴三人各一袋麦子,他们三人各自做出了不同的处理结果的故事。文中配插了三幅图,每幅图都生活形象地讲述着土地爷爷和他们之间发生的对话,孩子们不用看书就能根据图编出故事,所以在课堂上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些插图胜过花费时间去做那些复制书上插图的课件。再如,在《拉萨的天空》中写道:“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句中写出了拉萨天空的干净、蓝、和人没有距离。这样贴近文章的图片很难找到,但文章的插图却直观形象地展现出白云、蓝天就在布达拉宫的山顶,似乎就在人的头顶上。看着这样的图片,嘴里咀嚼着文字,由景入情的美读水到渠成。

二、用心歌唱,感受文章之韵

音乐能给人创造一种意境美,能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陶冶人们的情操。在小学课堂上爱唱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学过的歌曲久存脑中胜过枯燥的背诵。苏教版的教材中就有许多脍炙人口、耳熟人详的歌曲改编的诗歌,例如《歌唱二小放牛郎》、《快乐的节日》、《让我们荡起双桨》等。

人的情感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情境,儿童更是如此。语言文字的抽象性往往使这些刚认识汉字的孩子难以想象文字描述的情境,而音乐所唤起的联想是从情感激发中自由展开的,能帮助孩子们克服文字的抽象性所带来的困难。如《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曲学生们都非常熟悉,悠扬、深沉的曲调与课文内容紧紧相连,一下子激活了学生以往在电视、电影中获得的间接经验,仿佛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的情绪被感染了,讨论问题时个个积极发言,兴趣盎然,效果不言而喻。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徜徉在语文的音乐美中,定会在孩子心中留下永久的回忆。

三、细心绘画,享受文字之美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儿童的特点就是纯真、直观形象、想象力很丰富,他们往往会把眼前所见或所听想象成一幅画面或情景,并从中获取某种乐趣。教师应当紧紧抓住他们此时的性格和心理发展特点,采用适宜的方法来进行教育,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下学习和理解课文。

例如《月亮湾》这篇课文,整篇课文就像一幅田园风光画,作者按照地理位置的顺序写出了村子的前面、后面等美景。教师可鼓励学生用手中的彩笔,按照文中描绘的顺序绘画出相应的情景,经过绘画加深对月亮湾的感受。

四、贴近生活,知识来自实践

生活是我们学习的源泉,学习离不开生活。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入了很多篇关于农村的课文,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是依赖于课件和口头的讲解显得有些虚渺和遥远,学生的感受只能停留在表面。苏教版的课文中描绘的时节与现实节气协调一致,笔者任教于一所郊区学校,每当学习到类似的课文时孩子们的作业就是去体验大自然。例如二年级上册我们学到《秋游》、《乡下孩子》,家长就会带着孩子去认识什么是大豆、玉米,全家人一起去挖野菜、逮小鱼。在课堂上,孩子们也像诗人一样说出:“割一把青草,逗乐馋嘴的小兔”,“丢一根骨头,馋死了可爱的小狗”……不需要多媒体课件的帮助,孩子们滔滔不绝讲述着他们亲手做过的事,在欢笑中一起分享着这份快乐。本真的课堂应该是教师钻研教材的精彩呈现,回归于对教材、对学生、对课堂的深入钻研和精心解读,准确地把握文意,以及细心开发出语文文本背后的丰富,这是对编者、学生、文本的尊敬,同时也是用自己的行动示范教会学生正确对待课本,也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追寻本真的理念应扎根于每一位老师的潜意识里,落实于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