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患者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患者的护理

王晓梅

王晓梅(大庆油田总医院163001)

【摘要】目的讨论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患者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了解孕妇贫血的症状,评估病人活动耐力及生活自理情况,观察贫血体征,了解有关检查结果。如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等,并观察治疗、护理后病人的生理、心理反应。病人待产期应严密观察胎心音、胎动情况和子宫增长情况,及时了解胎儿有无宫内缺氧、发育迟缓等异常表现。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每日2次,每次20~30分钟,以改善胎儿缺血、缺氧。

【关键词】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护理

缺铁性贫血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贫血,是体内储存铁缺乏,影响血红蛋白合成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全球有6~7亿人患有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患病率最高的人群是婴幼儿,其次是妊娠妇女,尤其是妊娠后3个月的孕妇。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正常成年妇女体内含铁约2g,其中70%~80%为血红蛋白铁,10%~30%为储存铁。妊娠后,由于既要满足自身血红蛋白的合成,又要满足胎儿日益发育的需求。妊娠后期孕妇需铁3~7mg/d,铁的吸收随妊娠进展而增加,但吸收率较低。一次妊娠,母体供给胎儿的铁平均为270mg,供应胎盘和脐带的铁90mg,分娩出血丧失150mg,正常铁代谢过程丧失170mg。妊娠期间因血容量增加需要铁450mg。一次妊娠期间,共需铁1130mg。以妊娠280天来计算,平均每天需铁4mg。如果体内的储存铁不充足,又不注意营养,又没有补充铁剂,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几乎不可避免。如果是双胞胎,则铁缺乏更为严重。因此,妊娠时,尤其是后期。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时首先表现为血清铁含量下降,继之出现红细胞内缺铁,然后有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升高,最后导致缺铁性贫血。常见的病因有:

(1)妊娠合并慢性感染,肝、肾等疾病时,可抑制机体利用储备铁的能力。

(2)有寄生虫病的产妇,如钩虫病,可使体内储存铁逐渐耗竭,在我国南方的发病率过高。

(3)长期小量失血,如妊娠合并鼻出血、产前阴道出血、多次妊娠等易发生贫血。

(4)营养不良,患胃肠道疾病,可影响铁的吸收.如慢性腹泻等。

(5)妊娠早期,严重的恶心、呕吐,胃酸分泌减少等,可影响铁的吸收。

二临床表现

孕妇以单向性方式通过胎盘运输铁剂供应胎儿,即使母体缺铁,铁仍被不断运送至胎盘,以保证胎儿造血,因此一般认为轻度贫血不影响胎儿生长。严重贫血可使胎盘缺氧而发生早产、胎死宫内,也可导致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并能使产妇发生贫血性心脏病和心力衰竭。严重贫血的孕妇分娩时,易有宫缩不良、产后大出血、感染、休克等。对新生儿影响可能不大,但婴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由于体内的储存铁不足,加之母乳中的含铁量少也易发生缺铁性贫血。贫血孕妇易并发妊高征,对失血的耐受力降低,因氧储备不足对缺血的耐受力降低,产时产后即使出血量不多,也易引起休克甚至死亡。贫血产妇易并发胎膜早破,多有缺血、缺氧,易导致胎儿宫内窘迫,因而剖宫产率增加。

三临床护理问题及护理目标

1.活动无耐力贫血引起全身组织缺血、缺氧,无法应付日常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而使病人感到疲乏无力,或心悸、眩晕、气促。

2.营养不良铁缺乏导致上皮组织改变,引起口腔炎、舌炎、胃炎,造成胃肠道功能障碍,病人自觉食欲减退,食欲不振,因而营养吸收不良。

3.情绪问题担心贫血影响胎儿发育。

4.知识缺乏缺乏疾病相关知识及药物治疗相关知识。

5.有感染的可能严重贫血时,孕妇的抵抗力下降,易并发感染。

6.病人能掌握适当的活动量。

7.病人能正确选择含铁量较多且易于吸收的食物。

8.病人能了解贫血对胎儿的不良影响,积极配合治疗。

9.病人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掌握口服铁剂的注意事项。

10.病人不发生感染,能掌握预防感染的措施。

四护理措施

1.贫血的护理

(1)观察病情了解孕妇贫血的症状,评估病人活动耐力及生活自理情况,观察贫血体征,了解有关检查结果。如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等,并观察治疗、护理后病人的生理、心理反应。

(2)限制活动量根据贫血程度、发生速度及原有身体状况,决定孕妇可耐受的活动量,减少体内过度耗氧;重度以下贫血、血红蛋白<60g/L者需要卧床休息,并做好生活护理。严防下地突然跌倒。治疗2~3周后,贫血减轻,可逐渐增加活动量。

(3)病人待产期应严密观察胎心音、胎动情况和子宫增长情况,及时了解胎儿有无宫内缺氧、发育迟缓等异常表现。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每日2次,每次20~30分钟,以改善胎儿缺血、缺氧。发现有产兆时及早送入产房。

(4)贫血严重者产后应协助喂奶,必要时可停止喂奶,以减少产妇的体力消耗。

2.饮食护理

(1)合理安排膳食,增进铁质吸收护士应主动向病人及家属说明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铁质食物的道理,并提供含铁丰富的食物种类。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必要元素,妊娠期妇女需铁量显著增加,每天饮食中必须有含铁丰富的食物,并养成均衡饮食的习惯。含铁丰富的食品有动物肝、瘦肉、豆类、紫菜、海带及木耳等。动物食品(肝、肉、血、内脏)比植物(豆类、紫菜、海带、木耳等)中的铁更易吸收。

(2)补充铁的同时需要给予蛋白质,若蛋白质缺乏,会影响血红蛋白合成。另外,使用维生素C等食品,可以帮助铁的吸收。如单纯的玉米麦片粥,铁吸收率为3.8%。玉米麦片粥加维生素C50~100mg,铁的吸收率可提高10倍。

(3)餐后立刻饮浓茶会影响铁的吸收,因为茶中含鞣酸,与铁结合形成不易吸收的物质,随粪便排出。饮茶时间以餐后2小时较适宜。

3.给予病人心理支持向病人讲解贫血对胎儿的影响,指导病人正确地服用铁剂。了解病人存在的不健康心理状况及社会支持系统中家属、亲友对疾病的认识及对病人的态度,取得家属、亲友的支持理解,改善病人情绪,保持健康心理,配合治疗。

4.药物护理

(1)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等易引起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及胃部不适,服用时从小剂量开始,并在餐后或餐中服用,可减轻反应。目前临床使用琥珀酸亚铁、维铁控释片等,一般胃肠道反应较轻。服铁剂同时禁止饮茶,嘱病人按时按量服药。

(2)口服液体铁剂时,病人必须使用吸管,避免使牙齿染黑。

(3)口服铁剂期间,大便会变成黑色,这是由于铁剂造成的,并非上消化道出血,应消除病人顾虑。

(4)铁剂治疗使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病人还需要继续口服铁剂l个月,6个月时再服药1个月,其目的是补足体内储存铁。

5.预防感染由于贫血,产妇抵抗力降低,易发生产褥期感染。指导病人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保持口腔和皮肤的清洁,每日饭前后漱口,保持会阴部的清洁,每次大便后用温开水擦洗肛周皮肤。

五健康教育

妊娠后期妇女每日可以少量口服硫酸亚铁0.2g,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在孕妇食品中加入少量铁剂,在瑞典首先实行,结果卓有成效。目前被认为可以推广。对于缺铁性贫血孕妇必须向她们说明贫血的病因及积极根治原发病的重要意义。积极防治钩虫病、防止病人重复感染、积极治疗各种慢性出血灶,本病预后取决于原发病的根治情况,若能根治,则贫血可彻底治愈。

参考文献

[1]高淑云.妊娠期妇女缺铁性贫血诊断指标的探讨.中华妇产科杂志,1995.

[2]吴燕,经永寿.妊娠期补充铁剂、叶酸后的血液及临床效果观察.实用妇产科杂志,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