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例偏头痛分期治疗中医辨证规律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4-14
/ 2

198例偏头痛分期治疗中医辨证规律的临床研究

马军

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目的通过198例偏头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出临床偏头痛分期治疗中医辨证规律。方法选取在2014年4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98例偏头痛患者,收集1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分析总结,得出结论。结果根据198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进行判定总结,偏头痛的急性发作期的症状与风邪上犯、瘀血内阻的特点相符合,缓解期的症状则与肝气郁结、肝气上逆的特点相符合;急性期偏头痛的症状数大于缓解期,则说明偏头痛缓解期较急性期轻;偏头痛患者大都具有肝阳上亢的表现,说明肝阳上亢为偏头痛的主要症候。结论偏头痛的基本病机为肝郁化火生风,引动痰瘀伏邪;偏头痛急性期的治疗应以疏风通络,活血化痰清热为主;缓解期的治疗应以柔肝熄风,活血清热为主。

【关键词】偏头痛;分期治疗;中医辨证规律

偏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且发病率较高,恢复较缓慢,对人体的危害较大,需要长期治疗[4]。在临床上,一般将偏头痛分为急性期和缓解期,针对这两个时期的治疗也有所差别,急性期主要缓解疼痛,缓解期主要预防发作。目前,临床上对于偏头痛的治疗方法较多,运用现代科技对人体生理病理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于偏头痛的中医辨证分型众说纷纭,有较大差别,则治疗也有差异,其治疗效果也不令人满意。因此,对于偏头痛的临床分期及中医辨证分型规律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探讨偏头痛临床分期治疗中医辨证规律,本此研究现选取了2014年4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98例偏头痛患者,收集1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分析总结。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4年4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98例偏头痛患者,其中女性147例,男性51例;患者年龄均在17~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6±11.3)岁;病程在1~11年之间,平均病程为(3.5±1.9)年。所有纳入的患者均符合“中药新药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对研究对象的要求,并告知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偏头痛的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3]的西医对偏头痛的诊断标准,对198例偏头痛患者进行诊断。

1.3对偏头痛中医症状的评定

在“中药新药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一个偏头痛症状分级量化表,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来进行评定,为了减少医生主观意识的影响,本次研究在对患者进行中医症状评定时,需要有两名医师共同参与评定。

1.4对偏头痛中医辨证分型的评定

根据“中药新药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对偏头痛中医辨证分型,可分为以下五型:①肝阳上亢证:主症有头痛而胀、心烦易怒、目赤、口苦,次症有面红、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或弦数;②痰浊瘀阻证:主症有头痛如裹、胸腕满闷、呕恶痰涎,次症有口淡、食少、舌胖大、舌苔白腻、脉弦滑;③肾虚头痛证:主症有头痛而空、眩晕、腰酸膝软、五心烦热,次症有神疲乏力、耳鸣、舌质红、少苔、脉沉细无力;④淤血头痛证:主症有头痛如刺、经久不愈、固定不移,次症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细涩;⑤气血亏虚证:主症有头痛隐隐反复发作、遇劳加重,次症有心悸、食少纳呆、自汗、气短,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以上每个证型的主症和次症均由两个医生同时进行评定,综合给出确定证型。

1.5偏头痛分期中医辨证评定

对于急性期和缓解期均到医院就诊的患者采取现场确认的方式来判定中医证型;对于缓解期来就诊的患者,医生可以询问患者病史,进行回顾性分析,来评定急性期的证型;对于急性期来就诊的患者,其缓解期的症状及证型可由医生现场评定。

1.6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统计,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当P<0.05时,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根据198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进行判定总结,偏头痛的急性发作期的症状(头痛时伴随有眩晕,头痛性质为胀痛或跳痛;头痛性质为刺痛且痛有定处)与风邪上犯、瘀血内阻的特点相符合,缓解期的症状(绝大部分患者有心烦易怒)则与肝气郁结、肝气上逆的特点相符合(P<0.05);急性期偏头痛的症状数(21种)大于缓解期偏头痛的症状数(19种),则说明偏头痛缓解期较急性期轻(P<0.05);偏头痛患者大都为肝阳上亢证,说明肝阳上亢为偏头痛的主要证型,且肾虚头痛证与气血亏虚证均未出现,则说明偏头痛的中医证候多为实证(如下表一)。

3讨论

偏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且发病率较高,恢复较缓慢,对人体的危害较大,需要长期治疗,由于对偏头痛的诊断是基于西医诊断的基础上,中医还未找到完全与之相一致的疾病,所以,对于中医来说,偏头痛是一个崭新的方向,因而,运用中医对其诊断治疗也是多种多样,但临床效果也不甚突出,这主要是因为中医对于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没有形成标准化,不够精确,中医对偏头痛的诊断与治疗只是为了缓解疼痛、减少发作次数,这相当于是针对“缓解期”所进行的治疗,而对于急性期的治疗比较模糊化[4]。本次研究主要通过对198例偏头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出临床偏头痛分期治疗中医辨证规律,本次研究所得结论有:①偏头痛的急性发作期的症状(头痛时伴随有眩晕,头痛性质为胀痛或跳痛;头痛性质为刺痛且痛有定处)与风邪上犯、瘀血内阻的特点相符合,则说明发作时与风邪、痰瘀有关,且有热证,则可以推断急性期的病机为风热相煽,痰瘀阻络;②急性期偏头痛的症状数(21种)大于缓解期偏头痛的症状数(19种),则说明偏头痛缓解期较急性期轻;③偏头痛患者大都为肝阳上亢证,说明肝阳上亢为偏头痛的主要证型,且肾虚头痛证与气血亏虚证均未出现,则说明偏头痛的中医证候多为实证。由此可以推论,偏头痛的中医病机为患者肝气郁结日久,影响气血运行,导致痰瘀阻滞,久而化热,再加之饮食劳倦、情志失调等因素影响,可以引发肝风,从而引动内伏邪热,最终导致偏头痛发作。

因此,偏头痛的基本病机为肝郁化火生风,引动痰瘀伏邪;偏头痛急性期的治疗应以疏风通络,活血化痰清热为主;缓解期的治疗应以柔肝熄风,活血清热为主。

参考文献:

[1]倪进军;王铃清;赵艳敏;倪文璐;李柱.300例偏头痛分期治疗中医辨证规律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9):1707-1709.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85-89.

[3]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头面痛学组.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17(2):65-86.

[4]倪进军;赵艳敏;王铃清.偏头痛中医分期治疗与辨证分型研究的不足及对策[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8):1632-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