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计算器与学生能力的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1-11
/ 2

使用计算器与学生能力的发展

赵艳会郭亚丹

【摘要】计算器的使用是新课标提出的新生事物,备受争议。有它有利的作用,但要合理适度使用方能发挥它的有利面,否则会危害学生的运算能力以及更多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计算器能力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1-0064-0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中提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升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原则是有利于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教材可以在处理某些内容时,提倡使用计算器或计算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探索数学结论,还应鼓励学生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处理繁杂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以取得更多的时间和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有精力去探索和发现数学的规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使用计算器的利

在当今这个高度的信息时代,使用计算器好处很多,新课标和新教材提倡使用计算器,如,①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初等计算均可完成;②利用计算器进行估算,如,在八年级上册用有理数逼近无理数的思想,就需要借助计算器用有理数近似表示无理数;在九年级下册,研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近似解借助计算器更快

捷;③利用计算器进行探索规律,如,在七年级上使用计算器验证、探索“黑洞数”的规律;④利用计算器处理较复杂的数据。计算器为数学应用提供了先进的计算工具,更便于处理实际数据,特别是处理随机实验得来的数据,使数学应用在中学有了广阔的空间;如,在八年级下册鼓励学生用计算器方便地计算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方差,这对分析数据,研究数据的波动大有好处。⑤利用计算器产生随机数进行模拟实验。如,在九年级上册,生日相同的概率就可以利用计算器产生随机数进行模拟实验。可见计算器可以把静态的变成动态的,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直观化,使人们的思维得到一定程度的延伸。可见,使用计算器是一种先进的计算工具,既可以节省学生许多时间学习其他更有价值的内容,又可引发学习兴趣。

二、目前的初中生使用计算器的现状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使用计算器带来的一定的负面影响,人们普遍反映新课程下的学生计算能力欠缺,这与过早的使用计算器不无关系。他们在小学阶段就已经习惯了使用计算器。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即使在一些简单的实数计算中也离不开计算器。看到题目的第一反应是——计算器在哪里?习惯依赖计算器的他们对数的运算不以为然,更不用说那些公式、法则了。尤其是在两个负数或者一正一负的加减运算中,许多学生不仅无法快速的得出结果,而且往往最终得到的是错误的结果,这还是在他们使用了计算器的情况下。大多数学生都随身携带着计算器,在我们看起来非常简单的计算,他们都用计算器代劳了,学生的计算惰性越来越严重。课程标准中“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但是,实际上,由于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大多数学生的口算和估算除了在课堂上能练一练以外,平时根本得不到训练,又因考试时也允许使用计算器,就连试卷上的口算题学生们都是靠计算器操作完成的,谁还管算法多样化,谁还愿意去想怎样运算更简便。小学六年级部分学生几乎把整数四则、小数四则运算的法则忘得一干二净,一旦离开计算器,这部分学生的计算简直是寸步难行。大部分学生离开计算器后,口算、估算的速度和准确度大打折扣,就像美国小学生离开计算机就寸步难行一样。“三天不练手生,三天不念口生”,长期以往,学生们的计算能力令人担忧。

三、计算器的使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能力提高

可以说长期的依赖计算器的结果使得学生的思维出现了断层。在具体的解题或者分析数学模型时,学生需要一个完整、连贯的数学思维过程,而在其中插入一些计算器的使用,导致学生的思维突然从抽象的逻辑思维转入到非逻辑思维,破坏了整体思维的连贯性。而这样的跳跃思维正是学生所不擅长的。过多、过滥地使用计算器,学生不愿花时间进行思考,做规范的运算,从而草率从事。久而久之,思考没有条理、混乱,运算逐渐生疏,而且养成了粗心、马虎的不良习惯,缺乏意志和毅力的磨练。同时也造成了有些学生只习惯于单向、单层次的运算,习惯于顺向计算,不习惯于多向、多层次的运算,更不习惯于逆向运算。使用计算器时,一般都会省去运算过程。但是,不论是平时的要求,还是考试,都要求解题过程完整规范,这是思考过程的体现。由于使用计算器缺少这方面的训练,造成了学生解题不规范,不完整,这是一种严重的缺陷,对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素质的提高非常不利。现在许多的学生连简单的计算都要借助计算器解决,心算、口算能力不强,计算的准确率相比课改前的学生低。美国小学教育曾受到计算器的冲击,四则运算被削减到仅停留在概念理解上,对九九表和心算不做要求,操作全靠计算器。如此考试打圈、键计算倒很省心,学生的心思便转向其它。其实,实验早就证实,四则运算对于儿童思维和反应敏捷性确有促进作用,只是不能像我国个别小学教师那样,规定学生每分钟要做2位数加法多次,把学生变成机器人。美国的华侨社会都有应变措施:把子女送入中文学校或补习班,按中国的方案进行训练。于是,华人聚居地如加州和纽约,中文学校和补习班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华人少的地区无此方便,当父母或祖父母的就苦了,只好亲自任教。我们在国内常常被来自大洋彼岸的一则新闻所振奋:美国每年评出40名“杰出中学生”,其中华侨子弟一般占10%~20%。并非他们生来就聪明,而是作为少数民族从小学就·中外教育研究·2009年1月NO.1ChineseandForeignEducationResearch青年与社会┃2009.1下-65-

如何提高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王筠陈晶贾晓飞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魏伟岸北京搜房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开始奋斗、积累的结果,就像美国黑人从小就向体育、娱乐方面发展一样。

四、正确对待使用计算器

在此并非说我们要否定计算器的使用,在现实生活中,大家也都习惯使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加减乘除。但对学生而言,尤其是初中、小学的学生,还是应强调必要的运算能力。运算能力是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的前提和必备条件。它与数学的其他能力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学生过分地依赖计算器可能使得一些学生不能积

极地掌握笔算、口算和估算的基本方法,而实际上,学习笔算、口算和估算的意义远不只是计算本身。因此,建议在初一上学期学习有理数运算时,只教会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四则运算,但首先要会手算,七年级教材中的例习题数据绝大多数都比较简单,学生不必使用计算器运算,除非有明确说明的题目才可以使用计算器。使用计算器要有一定的度,会用、能用、复杂的机械的运算用即可,毕竟使用计算器也是机械的无需过多的训练。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应有意识、有计划地配备一些习题,不使用计算器加以训练,等到学生对概念、公式、法则能熟练应用,准确性有保障后,思维再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时,再使用计算器。把计算器当作学习的辅助工具,从而把学生从运算中解放出来,减轻学生过多的机械性的负担,投入到其它问题的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傅学顺.访美归来话数学教育[J],数学教育学报,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