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口腔护理方法护理效果的探讨

/ 2

常用口腔护理方法护理效果的探讨

宋丹蕾袁冯

宋丹蕾袁冯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安徽蚌埠233000

【摘要】探讨常用口腔护理方法的护理效果,旨在筛选效果最好的的清洁口腔及洁牙方法。本文随机对有口腔护理适应症、意识清醒的患者31例,分别用不同方法(A法:棉球加生理盐水,即传统方法,B法:棉球加牙膏,C法:牙刷加生理盐水,D法:即牙刷加牙膏)进行口腔清洁护理,按统一标准进行效果评价;并发放问卷调查评估表,让病人选择最舒适、最满意的方法。最终得到结果,四种方法均有效,但以D法,即牙刷加牙膏最为显效(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清洁口腔效果最好,同时经济、便宜,也是病人最满意的口腔护理方法。

【关键词】口腔护理;生理盐水;棉球;牙膏

1前言

口腔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基本的一项护理操作技术,其目的是保持病人口腔清洁、湿润、无口臭,预防口腔感染。长期以来,临床上一直延用传统的口腔护理方法,即棉球加生理盐水擦拭口腔黏膜及牙齿各面。但在临床应用中,棉球吸水后表面光滑,与牙面接触产生的摩擦力较小,不易擦净牙釉质表面的菌斑及软垢,又因面积大不易进人牙间隙有效消除食物残渣,加之操作繁琐等原因而致效果欠佳。因此,为探索更好的口腔护理方法,我科于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随机对50例有口腔护理适应症、意识清醒的患者分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口腔护理对照。

2试验样本与试验

1.1样本选择

随机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口腔科二病区住院病人50例中31例有口腔护理适应症、意识清醒的患者为样本,其中男性13人,女性18人;年龄27岁—72岁,平均年龄44.3岁。

1.2试验

1.2.1试验方法

(1)31例病人分别于4天早上用不同方法进行口腔清洁护理,第1天A法,第2天B法,第3天C法,第4天D法。4种操作方法均由同1人操作,另l人观察效果及进行问卷调查。

(2)于无菌环境下取9ML无菌生理盐水于无菌试管中,在每1种操作前后均用无菌试管内的生理盐水漱口,上下固定蠕动3次,取漱口液于不同的无菌痰杯中,立即送检,以计量细菌总数。

1.2.2操作方法

A法:即传统法,按教科书口腔护理常规。

B法:即棉球加牙膏,除备口腔护理常规用物外,另备温开水及两面针牙膏1支,挤出牙膏1-1.5CM于无菌弯盘内,用温开水湿润棉球,沾牙膏清洁口腔,操作方法同口腔护理常规,最后以温开水棉球擦拭干净,温开水漱口,蠕动3至4次吐出。

C法:即牙刷加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置于无菌弯盘中,用中华牌细丝毛牙刷沾盐水刷牙,刷牙顺序:(1)从上鄂前牙唇侧开始上下间向后侧刷(左右),(2)上鄂的咬合面,(3)从上鄂前唇侧开始向后刷(左右),(4)下鄂同上,(5)从舌的内侧向外侧刷,先中间后两边,舌面需轻刷,不能仲得太深,避免引起恶心,若舌面过于干燥,应充分湿润后再刷,最后温开水漱口,蠕动3至4次吐出。

D法:即牙刷加牙膏,挤出两面针牙膏1-1.5CM于中华牌细丝毛牙刷上,沾温开水刷牙。刷牙顺序、方法均同C法。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SPS14.0统计软件,对样本中各方法施用前后采用单因素T值检验进行比较,方法间比较采用ANOVA(方差分析)检验,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舍弃商法),对计数样本采用RxC表(卡方检验)精确概率法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建立评价指标

各种操作方法前后效果评价内容有:细菌数、食物残渣、舌苔、口臭、舒适度及病人最满意的方法。

3结论

3.1常见菌计数结果

不同方法进行口腔护理前后常见菌计数结果分析比较见表1。

结论:

(1)各方法之间口腔护理前常见菌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各方法内口腔护理前后常见菌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各方法之间口腔护理后常见菌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C、D法与A法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方法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说明4种方法均有效,以B、C、D法处理后常见菌计数少于A法,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食物残渣、舌苔、口臭结果

不同方法进行口腔护理前后食物残渣、舌苔、口臭情况比较见表2。

结论:

(1)各方法之间口腔护理前食物残渣、舌苔、口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各方法口腔护理前后食物残渣、舌苔、口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口腔护理后食物残渣情况:A、B法分别与C、D法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与B法、C与D法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口腔护理后食物舌苔情况:D法与其他各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各方法间护理后口臭情况:B、C、D法与A法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法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6)说明4种方法均有效。其中,食物残渣残留:C、D法少于A、B法;舌苔情况:D法少于A、B、C法;口臭情况:B、C、D法少于A法。

4问题及思考

4.14种护理方法对口腔清洁均有一定效果,总体来看:D法效果最好。因牙刷的刷毛与齿面成直角,正好与牙齿各面接触,能产生较大的摩擦力,并可通过牙刷的刷毛进入牙间隙,有效清除食物残渣及牙垢,对牙床、舌面、黏膜进行按摩,能够促进牙龈组织的血液循环,增强表面组织的抵抗力,还能刺激唾液的分泌。而A法即传统方法,用棉球吸取生理盐水后,表面光滑,与牙面接触产生的摩擦力较小,加之棉球面积大,不能进入牙间隙,不能清除牙缝内的食物残渣及异物,清洁效果不佳。本文试验表明,C、D法优于A、B法(P<0.05)。另因金属镊子夹取棉球,若操作不当,易损伤牙酿及口腔黏膜,对凝血机制差的病人易引起牙酿出血;若夹取不当,使棉球误落于口腔,从而发生意外。

4.2牙膏偏碱性且刺激性小,内含的丁香酚和丁香油对2种常见细菌有抑制作用,并且具有洁齿、去污、清新、爽口之特点。用温开水棉球沾牙膏做口腔护理,白色念球菌的感染率仅为3.3%,口臭发生率为1.67%,且患者感觉舒适,病人接受口腔护理的依从性增加,满意率高。而传统方法,用生理盐水擦拭口腔,由于生理盐水无抑菌作用,因此,口臭率为36%,而牙膏护理方法仅为1.67%。又因盐水不能产生泡沫,去污能力弱,口感差,无清新感觉,病人不易接受。

参考文献:

[1]龙羽玲;采用沙球进行口腔护理效果观察[J];南方护理护理学报;2007,7(5):9-10.

[2]郑玲.运用循证思维指导口腔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学杂志,2007.23(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