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2

自信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

贾婧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湖北荆州434020)

摘要:文化自信是个体、政党、国家、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任,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要从多维度出发,包括繁荣校园文化,打造文化自信主阵地;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建设,增强文化自信教育实效性;加强网络文化的导向作用,掌握文化自信话语主导权;培养大学生文化主体意识,落实文化自信行为。

关键词:文化自信;大学生;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肩负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任。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尤为重要[2]。

1繁荣校园文化,打造文化自信主阵地

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要使大学成为主阵地,大学作为一个文化组织,既是社会选择、传承文化的专门场所,又是创新、辐射文化的重要基地[1]。高校通过繁荣校园文化,增长学生的知识,丰富学生的情感,增强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进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繁荣校园文化,打造文化自信主阵地。①加强校风、学风、教风建设。②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具有灵活、广泛、全面、多层的特点,通过社团、学生处、团委等组织举办的各种活动,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情感体验。③建设人文校园。人文校园是以人为本办学理念和文化精神的体现,是校园文化建设追求的目标,更是激发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热情主动的重要力量。

2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建设,增强文化自信教育实效性

人的思想和意识受文化的影响,如何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接受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提高大学生内在的文化素养,这就需要多种文化育人的方式共同发生作用[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双重属性:既是知识体系,又是价值观念;既是一门学科,又是意识形态。因此高校应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通过对内容的发掘、教学手段的创新、课外实践的拓展,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实效性。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建设,增强文化自信教育实效性。①重视课程内容发掘。当代大学生

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也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渠道。高校通过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帮助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念,领会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关于文化建设的精神。同时教师应在这些课程中引入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及人类文明成果,提升教学内容的

文化性,进而引导大学生自觉承担起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任。②创新教学手段。许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乏味,对其不感兴趣,传统的说教式的理论灌输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应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通过融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相关文化因素,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品位。另外,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教学,通过播放视频资料增强学生文化认同的直观性,比如《辉煌中国》《百年潮·中国梦》《苦难辉煌》等纪录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增强文化自信教育的实效性。③重视课外实践活动。除传统课堂之外,高校应积极开拓“第二、三课堂”,把课堂内外的学习落实到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比如,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文化实践活动的比重,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三下乡活动,鼓励学生深入民间感受诸如古建筑、名街区、礼仪节庆、民俗活动等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学生开展传统节日、纪念日等活动。这些课外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近距离体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满足大学生文化情感需求,进而激发大学生传承与创新文化的自信。

3加强网络文化的导向作用,掌握文化自信话语主导权

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以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虚拟交互的传播方式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个性心理、交往方式。但是网络中外来文化的渗透、主流文化的弱化、不良文化的遗存也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带来负面的影响。正如居延安所言:“媒介‘传播’的世界不是世界本身,而是已经被选择和解释过的世界。”因此,作为意识形态领域争夺前沿阵地的高校,应通过加强网络文化的导向作用,掌握文化自信话语主导权。加强网络文化的导向作用,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高校应引进一批具有高水平网络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一方面引进网络技术人才,专职专门负责文化传播管理和服务,抵制网络庸俗、低俗、媚俗文化传播,另一方面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校园网络意见领袖,引导大学生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

4培养大学生文化主体意识,落实文化自信行为

文化自信需要大学生有文化主体意识,同时还需要大学生在细微之处落实文化自信的行为。文化自信的关键是主体能够在文化理性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这建立在个体对自身所处文化环境的正确认知之上。因此,培养大学生高度文化自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包括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大学生要自觉担当文化传承责任,积极参与文化交流,进而促进文化的创新与创造。培养大学生文化主体意识,落实文化自信行为。①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文化认同首先是以对文化的区分和鉴别为前提的,大学生在面对文化冲突和矛盾时,要注意区分粗鄙文化与优秀文化,并且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蚀。大学生只有具备了基本的文化鉴别能力,才可做出正确的文化认同选择。培养大学生文化认同感就是使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充满肯定与欣赏,其核心内容是对我国基本价值的认同,这有助于巩固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的统一性。

参考文献:

[1]董泽芳.和谐大学文化的特征与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1):16-21.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

[3]王吉莉.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的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