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治愈后抗结核抗体在体内持续时间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4-14
/ 2

结核病治愈后抗结核抗体在体内持续时间的临床观察

周文韬

湖南省胸科医院湖南长沙410008

【摘要】目的分析结核病治愈之后抗结核抗体在体内持续时间。方法开展ELISA法将PPD作为包被抗原,每间隔3个月对治愈时病人血清抗结核抗体表现为阳性的肺结核病人血清抗结核抗体施行检测1次,持续检测18个月。结果每间隔3个月抗结核抗体表现为阳性病人例数显著降低,12个月下降最为显著,在9个月其中63例下降到12例,和健康对照组对比具备统计学意义;15个月阳性病人数量6例,和健康对照组对比不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肺结核病人疾病治愈之后,抗结核抗体表现为阳性的病人,特异性抗体阳性持续时间在12个月到15个月之间,其中Ⅳ型结核治疗之前病人病灶范围比较广,治愈之后增殖性病灶病人持续时间相对比较长。

【关键词】肺结核治愈;抗结核抗体;持续时间

肺结核作为临床中非常多见的一类慢性传染性疾病,最近几年以来,由于我们国家环境出现不断的恶化,结合疾病的出现几率显著升高,严重影响到肺结核病人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针对肺结核病人临床中需要给予早期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但是由于病人临床表现症状不明显,因此临床中时常会产生误诊[1]。结核疾病治愈之后抗结核抗体阳性会持续多长时间,在哪类情况下抗结核抗体的病人体重持续时间更长,一直属于临床以学者们所关注的课题,本文开展ELISA法将PPD作为包被抗原,每间隔3个月对治愈时病人血清抗结核抗体表现为阳性的肺结核病人血清抗结核抗体施行检测1次,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于我们医院在过去一年所收治的肺结核病人资料100例施行分析(2016.1-2017.1),所选100例病人全部属于疾病治愈期间抗结核抗体表现为阳性病人,病人中男性40例,女性60例,最小年龄15岁,最大年龄72岁,平均51.5±3.6岁,所选病人全部排除孕妇、严重心肝肾疾病、糖尿病、风湿、尘肺、精神疾病以及类风湿等影响免疫病史。肺结核疾病的治愈标准:病人完成治疗疗程,结核中毒症状全部消失,通过X线检查表明病变完全吸收或是出现显著吸收,遗留病灶处于稳定状态,完成治疗疗程和疗程结束之前1个月连续2次接受痰厚涂片抗酸杆菌荧光检查结果为阴性。

1.2方法

开展ELISA法,每间隔3个月对于病人血清抗结核抗体施行检测1次,持续检测18个月,如果治愈病人在接受复查期间产生发热等影响免疫疾病,当病人的病情得到好转之后在开展检测,持续阴性2次之后不再给予观察,之后按照阴性计算,选取健康体检人员100例作为对照组,对其血清抗结核抗体施行检测[2]。

1.3评价标准

观察病人的年龄、治疗之前结合病人疾病类型、痰菌以及病灶范围,治愈时,观察病人的痰抗酸杆菌荧光检查以及X线胸片情况,治愈之后,每间隔半年给予病人胸片检测1次,痰涂片检测2次,记录检测结果[3]。

1.4统计学处理

将研究结果所得的各项数据采取SPSS22.0统计学软件施行数据处理。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期间,t值采取检验计量资料,卡方采取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差异通过P值加以判定,其标准判断标准:如果所得P值<0.05,那么代表所得数据具备统计学意义;如果所得P值>0.05,那么代表所得数据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00例肺结核疾病治愈之后18个月内抗结核抗体阳性情况见表1;每间隔3个月抗结核抗体表现为阳性病人例数显著降低,12个月下降最为显著,在9个月其中63例下降到12例,和健康对照组对比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15个月阳性病人数量6例,和健康对照组对比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以及不同类型肺结核病人,18个月之内抗结核抗体阳性情况,每间隔3个月抗结核抗体阳性例数显著降低,结核病病人治愈之后12个月抗结核抗体阳性情况对比,中青年组病人阳性率为13.0%,老年组为11.0%,两组比较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Ⅴ型肺结核病人阳性率为8.0%,Ⅲ型为10.0%,Ⅱ型为18.0%,Ⅳ型为60.0%,四种类型对比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结核病血清学检测主要指的是对病人标本中结核菌抗原抗体施行的检测,ELISA法将PPD作为包被抗原已经在临床中获得了广泛年的应用,对于临床诊断肺结核疾病,特别是肺外结核疾病存在十分关键的作用[4]。国内文献资料显示,肺结核病人治疗9个月之后抗结核抗体阳性率在57.19%左右,稳定期在29.19%左右,但是结核病治愈之后抗结核抗体阳性病人特异性抗体阳性持续时间进行动态观察,哪一种情况抗结核抗体持续时间比较长的报道比较少见[5]。根据本文的研究显示,开展ELISA法将PPD作为包被抗原,每间隔3个月对治愈时病人血清抗结核抗体表现为阳性的肺结核病人血清抗结核抗体施行检测1次,持续检测18个月,结果表明,每间隔3个月抗结核抗体表现为阳性病人例数显著降低,12个月下降最为显著,在9个月其中63例下降到12例,和健康对照组对比具备统计学意义;15个月阳性病人数量6例,和健康对照组对比不具备统计学意义。结核病治愈之后抗结核抗体阳性不可以成为活动性依据,治愈之后短时间之内施行抗结核抗体检测的作用不大,抗结核抗体在12个月到15个月之后接受复查,倘若表现为阳性,那么在排除免疫系统疾病之后需要警惕是否产生结核病复发。治愈抗结核抗体表现为阳性病人,在其停药18个月之后依旧存在阳性病例,可能和病人体内依旧具有活菌量,长时间保留特异性抗原信息,长时间免疫信息传递相关,也怀疑和抑制性T细胞减少以及功能不足和B细胞亢进相关,导致IgM转化为IgG,从而引发IgG含量升高,对于具体机制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6]。

参考文献:

[1]郭新美,尹丽霞,寇昌伟,等.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诊断老年患者肺结核的应用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2):2647-2648.

[2]成金英,鲍万国,汪杨,等.结核感染T淋巴细胞斑点试验在发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4,32(8):484-487.

[3]周晴,胡必杰,黄声雷,等.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在结核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7):1726-1728.

[4]高万芹.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实验在结核病快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11(24):3450-3452.

[5]林志新,王显胜,徐建芳.肺结核患者血清结核抗体IgG的影响因素的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4):551-552.

[6]钟红剑,刘蜡香,朱飞,等.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血清结核抗体IgG应用价值的再讨论〔J〕.中国防痨杂志,2010,32(2):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