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钢结构主体稳定性设计分析区国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2

建筑钢结构主体稳定性设计分析区国维

区国维

广州博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肇庆分公司广东省四会市526200

摘要:本文对钢结构失稳的原因进行挖掘,列举几种较为常用的设计方法,包括动力法、静力平衡法、能量法,力求钢结构主体更加稳定,最后提出几点设计要点,涉及到布置与材料选择、构件截面估算、剪力调整、强柱弱梁设计等多个方面,力求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使钢结构主体的稳定性得到显著提升。

关键词:钢结构;稳定性;主体设计

引言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背景下,钢结构规模与体系不断发展,工程数量与规模也不断提高。与传统建筑相比,钢结构在强度、重量、塑性、韧性等多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与我国提倡的节能减排要求充分符合。但是,在稳定性方面具有较大的设计难度,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设计方法,确保建筑的质量与安全。

1.钢结构稳定性缺失的原因

钢结构的连接方式多种多样,对建筑整体结构质量与安全具有直接影响,在设计之前应对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进行挖掘,并对导致其失稳的原因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分支点失稳。产生这一情况的主要因素在于没有对分支点结构进行正确的设计,导致局部稳定性受到影响,包括直杆轴心、平板受压面等等;

(2)极值点失稳。由于偏心受压构件为钢材,当极值点达到一定数值时便会出现失稳情况。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偏心受压情况较为常见,尤其是在不对称结构设计或者引入高质量附属物时,均会产生设计与实际相矛盾等情况,导致失稳问题产生;

(3)跃越失稳。此种失稳情况与上两种不尽相同,主要是指当失稳现象发生后跳跃到其他稳定状态中,简单来说,便是前两种失稳状态的综合,导致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受到不良影响,甚至对建筑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当工程建设中出现跃越失稳时,应在第一时间进行加固处理,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建筑结构进行有效调整,当其稳定性达到规定标准时,才可继续使用[1]。

(4)其他因素导致。除了上述因素以外,还可能由于腐蚀、变形、温度以及外力等因素对钢结构稳定性产生不良影响,对其造成损坏,由此产生失稳问题。

2.建筑钢结构主体稳定性设计方法

2.1动力法

在平衡状态下,如若受到外界干扰便会使钢结构受到不良影响,即便影响的因素很小也会导致钢结构产生振动。动力法是依靠动力学知识对钢结构稳定性进行分析,当系统遭受微小影响时,钢结构自身会发生一定的位移,由于位移的幅度较小,且速度较慢,可以此计算钢结构稳定性的临界荷载值。如若外力荷载小于钢结构稳定极限,则位移加速度方向与变形方向相反,此时二者的力将被相互抵消,如若此时外力消除,则外力荷载也将随之消失,位移运动也将停止;反之,如若外力荷载大于钢结构稳定极限,则位移加速度方向将与变形方向一致,二者的力相互促进,当外力消除后,运动仍会继续,钢结构也无法恢复到以往的稳定。因此,采用动力法可对振动频率为0的情况下,钢结构临界荷载进行估算。

2.2静力平衡法

该方法也被简称为平衡法,可对钢结构稳定极限荷载进行计算。在钢结构中,具有平衡分岔点,一些微小的变形结构与原本平衡状态均处于该点中,而平衡阀便是对微小变形时,钢结构受力状况进行分析,构建相应的平衡方程,最终对分岔曲荷载数值进行计算。此种方式无法准确计算出钢结构真实的稳定情况,但可在外力荷载确定的情况下,对平衡路径连接点相应临界荷载数值进行计算。

2.3能量法

此种设计法也被称为Timoshenko法,利用势能驻值条件明确临界荷载,当外部负载不超过临界荷载时,总势能达到最小状态,结构体系的位置较为稳定;当外部负载超过临界荷载时,总势能达到最大状态,结构体系的位置稳定性较差;当外部负载与临界荷载相同时,如若存在微小的位移,钢结构的稳定性即可保持不变,结构体系处于平衡状态,此时负载为临界负载,其状态也同样为临界状态。在对临界荷载计算完毕后,应根据势能定值原理,对能量平衡方程进行计算,再逐步对分岔屈曲荷载进行求解[2]。

3.建筑钢结构主体设计的要点

3.1布置与材料选择

在高层建筑钢结构选择时,应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在掌握工程对材料、预算相关需求的情况下,选择最为恰当的材料,对内部结构进行合理的布置,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设计。对于不同位置来说,采用的材料也存在差异,不可使用单一材料,而是要尊重结构要求的差异,使每个结构对力的需求得多充分满足,这样才可确保整体建筑强度、力度得当,钢结构的选择更加合理。

3.2构件截面估算

在结构布置完毕后,设计者应对梁祝尺寸、断面形状等进行估算和判断,包括槽钢、轧制、H型钢截面的使用等等。一般情况下,在对板件厚度进行估算时,应对截面高度、翼缘宽度、支座情况、荷载情况等进行综合考虑,严格按照建筑需求对钢梁类型、梁柱性质进行确定,并对支撑断面进行针对性设计。

3.3剪力调整问题

与以往建筑相比,当前高层建筑形式更加复杂,尤其是不对称设计深受人们的青睐,逐渐成为设计主流,在大部分建筑中均可看到斜柱的身影,与垂直构件相比,其倾斜度更加明显,在无形中增加了对构件剪力的要求。为了便于处理,在钢结构设计时往往将垂直构件用柱子替代,故而斜柱也可被看成斜杆,通常对建筑整体稳定性的影响不大,但在框架柱剪力调整时便会产生严重影响,这是由于斜柱是水平方向的支撑柱,但在竖直方向也具有一定的支撑荷载,如若忽视这一部分便会使剪力的计算数值产生较大偏差,因此设计者应注意剪力调整,与施工实际需求相结合,采用多样化剪力设计,使钢结构的稳定性得到切实保障,如图1所示。

图1钢结构连接设计

3.4强柱弱梁设计

在钢结构设计中,应注重柱与梁的整体性,确保其能够承受较大的水平荷载,在面临强震时仍然稳定可靠。钢结构的塑性铰应设置在梁上,而非柱子上,这样做可提高钢结构整体性,使其不易受到损坏,提高其抗压能力,容易恢复到初始状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在强柱弱梁设计时应进行弹塑性计算与分析,只有当分析结果显示塑性铰处于梁上时,才可使设计要求得到充分满足[3]。

结论

综上所述,在钢结构设计中,一旦主体结构失稳将对整体建筑质量与安全带来不利影响。因此,设计者应综合考虑钢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并在设计时有效的控制和规避,采取科学有效的技术与方法,使钢结构的稳定性与工程标准充分符合。

参考文献

[1]李云飞.刍议建筑钢结构主体稳定性设计[J].中国科技投资,2017(9).

[2]王骁,孟超.建筑工程钢结构设计的稳定性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8(24).

[3]秦智平.建筑钢结构工程设计中的要点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8(2):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