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大骨瓣治疗伴侧裂区血管损伤的颅脑损伤(附39例报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标准大骨瓣治疗伴侧裂区血管损伤的颅脑损伤(附39例报告)

茆康成范云程(通讯作者)张广宇

茆康成范云程(通讯作者)张广宇

(江苏省灌云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苏灌云222200)

【摘要】目的: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在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本院2012年01月至2014年12月对39例伴有侧裂区血管损伤并手术治疗的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评价其效果。结果:死亡4例,术后6个月按GOS评分,植物生存8例,重残10例,中残7例,良好10例。结论:采用标准外伤去大骨瓣减压手术,注意对外侧裂区血管的解剖保护及术后充分的引流,能提高手术疗效。

【关键词】标准大骨瓣;外侧裂;脑挫裂伤;预后

【中图分类号】R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0-0175-02

大脑外侧裂,又称Sylvius裂,在脑表面从前下行向外上,上方与额叶、顶叶毗邻,下方与颞叶毗邻,容纳大脑中动、静脉及其分支[1]。对伴有侧裂血管损伤的颅脑损伤,由于其特殊的解剖及功能,病情重,预后差,常伴有严重的脑肿胀及功能损失,而且脑损伤后脑水肿发生早、持续时间长,使得伤后容易出现脑疝,进而直接危及患者生命。我们认为根据外侧裂区脑损伤的临床特点,积极对症处理,尽快充分解除外侧裂区血管受压是决定预后的因素。本文回顾了本院2012年01月至2014年12月对39例伴有侧裂区血管损伤并手术治疗的患者。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本组39例,男25例,女14例,年龄12~73岁,平均48.5岁。致伤因素:车祸伤31例,坠落伤6例,打击伤2例。临床表现:均于伤后1~6h内急诊入院,入院时21例GCS≤8分,其中3~5分6例,6~8分15例,18例GCS>8分;无瞳孔散大22例,单侧瞳孔散大9例,双侧瞳孔散大8例;伴有头痛、呕吐、烦躁不安及偏瘫、失语、小便失禁等症状。

1.2方法

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人院时均行头颅CT检查,都表现为外侧裂区额颞叶脑挫裂伤。其中伴有患侧硬膜外血肿2例,脑内血肿15例,硬膜下血肿22例,双侧多发性血肿4例,有颅骨骨折18例。中线移位<5mm12例,中线移位5~10mm15例,中线移位>10mm12例。

治疗方法:39例中25例入院后行急诊手术治疗,14例人院后出现病情恶化,意识加深,复查头颅CT示脑肿胀加剧,中线移位>1cm,予急诊手术。手术方法:手术均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下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手术切口起自耳屏前、颧弓上缘上1cm,绕耳廓至顶结节,再向前方至发际中点,大小约12cm×12~15cm。在颞部第一个骨孔形成时切开硬膜,使积血不断溢出,尽早且长时间地缓慢减压,可缓冲和减轻突然去大骨瓣切开硬脑膜时恶性脑膨出,采取骨膜下剥离,皮瓣与颞肌瓣一次成形,骨瓣开颅,咬除颞骨鳞部及蝶骨嵴,充分暴露中颅窝底。于蝶骨嵴弧形剪开硬膜,周围硬膜放射状剪开,彻底清除颅内血肿及失活的挫裂伤脑组织,剪开分离外侧裂蛛网膜,开放外侧裂池、脑底池并反复冲洗,放置外引流于外侧裂,硬脑膜减张缝合,去骨瓣关颅。术后应用扩血管、促脑细胞代谢药物治疗。本组术中28例表现为侧裂分支血管损伤,11例为侧裂区主干血管出血,均予以明胶海绵反复包裹压迫止血或微电凝止血。

2.结果

本组患者死亡4例,术后6个月按GOS评分:植物生存8例,重残10例,中残7例,良好10例。

3.讨论

外侧裂区脑损伤多发生于对冲伤[2],柔软的脑组织在凹凸不平的颅腔内发生移动所造成,外侧裂区主要分布有大脑中动脉及中浅静脉主干及分支,①外伤直接导致血管损伤,伤后很快产生血管源性脑水肿,造成患侧半球肿胀,进一步压迫侧裂血管,构成恶性循环,使脑缺血缺氧。②损伤导致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障碍,脑血管急性扩张,脑血流量急剧增加充血性脑肿胀;③血管损伤、局部出血、脑肿胀等导致血管痉挛、内膜增生,闭塞等,进一步加重脑肿胀、脑缺血;④挫伤局部微血栓形成,致微循环障碍,导致脑缺血,使脑的血供锐减。各种因素导致脑组织肿胀,脑水肿加重,形成脑疝,早期打破这种循环,有利于提高疗效。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能清除约95%单侧幕上急性颅内血肿[3]。①切口范围能充分显露颅前窝、颅中窝,并在直视下清除清除额颞顶硬脑膜外、硬脑膜下以及脑内血肿,并且可以显露大脑中动静脉、蝶顶窦,便于对这些结构的保护及处置;②清除视野内挫裂伤区坏死脑组织;③控制矢状窦桥静脉、横窦以及岩窦撕裂出血;④处理颅前窝、颅中窝的颅底出血,修补颅底硬脑膜,预防脑脊液漏。

手术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充分咬除颞骨鳞部及蝶骨嵴,显露颅中窝底,以获得良好的手术视野。②打开外侧裂蛛网膜并反复冲洗,充分开放外侧裂池,术中将利多卡因注射液稀释后冲洗术野,以减轻脑血管痉挛。③彻底清除血肿及失活的挫裂伤脑组织。④减张缝合硬膜,以恢复脑组织的结构完整性,减少脑组织粘连降低癫痫发生。⑤均常规去骨瓣减压,以避免外侧裂血管被肿胀的脑组织再次挤压。

术后治疗:①对脱水剂的使用应慎重,过多的脱水会加重血液瘀滞和血栓形成,加重脑组织的缺血缺氧。②预防脑血管痉挛,在控制血压的情况下,加强补液扩容,可积极防治脑血管痉挛导致的脑缺血。③外侧裂池置管外引流,可以显著地降低颅内压和廓清脑水肿,放出血性脑脊液,可有效减少脑血管痉挛,改善脑组织供血供氧,拔除引流后常规行腰椎穿刺放出血性脑脊液治疗3~7天,至脑脊液清亮。而且,侧裂池引流可以充分引流红细胞及其崩解产物,引流小的凝血块和碎裂脑组织,使脑脊液循环通畅,降低脑积水的发生率。④术后重症患者早期气管切开,辅以呼吸机辅助呼吸,减少呼吸做功,早期营养支持,控制电解质紊乱,改善患者全身状况,预防和控制并发症。总之,积极完善的术后处理也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成,王震寰.大脑外侧裂(沟)解剖学研究进展[J].解剖与临床,2008,13(06):459-460.

[2]陈静,卢明,彭立辉等.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并侧裂区血管损伤6O例诊治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2010,18(7):464-465.

[3]贺绪智,徐伦山,许民辉等.标准大骨瓣减压并侧脑室颞角开放治疗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85例疗效分析[J].创伤外科杂志,2015,02: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