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感染型荨麻疹212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0-20
/ 1

急性感染型荨麻疹212例分析

王聪聪黄秀端

王聪聪黄秀端(福建省泉州市儿童医院皮肤科福建泉州362000)

【中图分类号】R758.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0【目的】探讨感染型荨麻疹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3年212例急性感染型荨麻疹患儿的临床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资料。结果212例患儿中男女之比为1.2:1,发病年龄多为3~6岁。发热1-3天者占80%。咽红,扁桃体肿大,表面脓苔占95%。全身散在红斑,风团100%。所有患者采用头孢I代或II代或青霉素族抗感染,同时予抗组胺及对症处理。

【关健词】急性感染型荨麻疹回顾性分析急性感染型荨麻疹是荨麻疹中比较严重的一种,经常并发高热,剧烈瘙痒,致患儿烦躁不安,严重影响患儿生活,甚至威胁患儿的生命。现对212例急性感染型荨麻疹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治疗进行回顾分析。

一、临床表现1、发热:212列均有发热,热程最长3天,最短1天,平均2.1天,热型为驰张热,稽留热或不规则热等。2、皮肤粘膜损害:发生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伴化脓占90%,皮肤局部脓皮病,脓肿,甲沟炎占10%,全身皮肤表现为散在风团,呈鲜红,偶有苍白色,风团的大小和形态不一,风团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部份融合成片。3、其他症状:皮肤剧烈瘙痒100%。4、血液检查:血象及CRP:白细胞10x109~20x109/L140例,占66%;>20x109~30x109/L72例占34%,查CRP212例,>25(/L200例,所有病例均检测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5例升高。血培养未出现阳性结果。

二、治疗212例中150例采用头孢I代或II代如头孢硫脒,头孢替安,青霉素类采用阿莫西林静点抗感染3天后改为口服4天,辅以抗组胺药如开思亭,地氯雷他啶,氯雷他啶,赖氨匹林降温,炉甘石洗剂外用止痒。一般第4天风团明显减轻,至第7天风团消失。治愈时间平均7天。抗“O”阳性者予苄星青霉素每月注射随访。

三、讨论急性感染型荨麻疹可由各种感染因素引起,包括①细菌感染如急性咽炎,扁桃体炎,脓皮病,疖,胆囊炎,阑尾炎,胰腺炎等。②病毒如病毒性肝炎,柯萨奇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③寄生虫⑴。本组病例感染源为扁桃体炎,咽炎,脓皮病,此两种病多为儿童常见病,所以对儿童患者检查咽部及检查皮肤感染源十分重要。本病治疗的中心环节是抗感染,辅以抗组胺治疗,经有效抗感染后,症状改善十分明显,选用I~II代头孢,剂量50~100(·)-1·d-1分2次静滴或青霉素族如阿莫西林100~200(.)-1·d-1分3次静推即可。

第4天改为口服,连服4天。辅以抗组胺药,一般不需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全部病例均治愈,无一例死亡。我院在两年内收治了212例此类病人,说明该病在儿童为常见病,多发病,应引起重视,并注意与猩红热以及其他类型的荨麻疹鉴别。

参考文献[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