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改革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2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改革思考

张溪甘祥根

张溪甘祥根/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基于工作过程构建高职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高职课程体系改革过程所存在的问题入手,对高职课程设计理念、课程标准、课程开发流程以及课程建构的依据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其课程改革思路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课程改革;思考;工作过程

引言

高职教育是国家高教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就业者从业能力、培养其职业情操的教育。教师、学生和课程是教学活动得以持续的三个着力点。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的安排与指导下所习得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经验,是社会历史时代的产物,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我国高职课程体系演变虽经历了学科体系、能力本位体系和工作过程体系等三个阶段,但改革仅限于局部改良,学科本位思想潜伏于整个改革过程之中,高职课程设计的人文、生活、统整、弹性有机统一未能得到很好的体现。时至今日,课程体系改革仍然存在价值取向缺乏创新、课程内容脱离生活现实、课程设置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就业岗位的需要等弊端。因此,借鉴“双元制”、“MES”、“DACUM”课程开发经验,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一、高职课程改革评述

我国高职教育主要脱胎于普通中专和本科,课程建设虽然从未停步,但学科本位思想根深蒂固,课程体系与工作实际相偏离,毕业生在校学习的很多知识毕业后用不上,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在校又没有学,基于工作过程的中国特色的高职课程体系还尚未形成,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特性未能得到充分的张扬。

二、高职课程改革思考

由于技术进步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岗位日趋多变,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课程体系结构呈现多样化,课程设计理念、课程标准、课程开发流程等也都呈现出变化的态势。

(一)课程设计理念

高职新一轮课程改革既不能套用本科“三段式”,也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职教课程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和国际劳工组织的“技能模块组合”等,而应该立足于中国国情,基于工作过程,构建以项目化课程为主,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的中国特色的高职课程体系。

(二)课程体系建构依据

课程体系是指把教学内容按一定顺序组织起来的系统,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的总和。课程体系建构与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及生产力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同时也要考虑市场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

市场需求是建构高职课程体系的主要依据。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与市场需求最为贴近,专业课程设置既要考虑市场、企业需要,又要能反映产业结构调整状况,同时还有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性化发展,使毕业生掌握相关岗位群或岗位转换所需知识和技能。

(三)课程标准制定

高职课程标准是高职课程的纲领性文件,它规范了高职课程的目标、性质和教学内容的框架,明确了学生知识习得、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等方面的基本目标,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课程标准制定必须以培养和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或行业的聪明才智,共同开发切合实际的校企合作课程。在课程内容组织上,精选完成工作任务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企业生产实际。没有管用的课程内容就难以达到课程目标。基于实际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是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变革,其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其追求的目标是实现相关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横向构建,将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融入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实现从学习到实际工作,从学校到企业现场的过渡,真正达到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针对典型工作任务,学生能够做到独立完成或以小组团队形式完成,并在完成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核心能力。

(四)课程开发流程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虽晚,但课程改革一直随影而行。实践开拓与理论探索之路一样艰辛。职业教育是把工作经验获取作为获取职业能力的源泉,是为职业行动能力“发展”而设计的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强调职业工作的连贯性,强调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培养的一体化,强调工作过程的完整性。一般来说,高职课程开发首先需进行人才需求与职业岗位调研分析,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其次针对职业岗位进行典型工作任务的调研分析,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应具备的专业、方法和社会能力,将典型工作任务整合后,划分成相对应的行动领域,然后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以实际工作任务来设计学习情境,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最后通过教学实施来优化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侯彦喜.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J].开封大学学报,2003,(17):5-9.

[2]李秀娟.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4:78-79.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8.

[4]周巧英.“工作过程导向”的内涵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1,(2):136-137.

基金资助项目:江西省高校教改课题(JXJG-11-43-5、2),江西省教科规划课题(12YB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