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作文教学中的几个问题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谈谈作文教学中的几个问题及对策

吴春燕

四川省开江县广福镇中心小学

作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会写作文,即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完成作文并得到教师的评价与激励的教学,它历来都是费时多、见效慢的语文教学内容之一。之所以会这样,与作文教学的特点有关。作文需要生活的积累,表现方法的学习,写作技巧的掌握,这些都要耗费大量时间。如果作文教学侧重点不对或本末倒置,更会费时费力而成效低微。放眼现在的作文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作文命题:重视内容形式的变化,忽略命题本身的导向

目前通用的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之后都根据本单元一些课文的内容安排了写作、口语交际或综合性学习,这种编排客观上有利于阅读与写作、说话能力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但由于写作次数太少,每学期一般只有三次左右,而每周总有两节作文课,这就为作文命题提供了很大的随意空间。在作文命题时,教师往往让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不同题材的命题轮番上阵,或者在全命题、半命题、范围命题、自由命题、给材料作文等不同形式中变换花样。这看起来变化多端面面俱到,不过却忽略了命题本身的导向,甚至命题时缺乏导向意识。命题导向就是通过作文要把学生的写作引导到什么地方去,达成什么目标。一般来说,作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时代、关注创新。为了重视和把握这种导向,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明确目标命题时先给学生点明作文命题导向的目标,让学生充分调动相关的生活积累、对不同体裁的把握和熟悉的一些表现方法技巧来完成这个目标。

2.强化目标几次作文都在同一题材内命题,或以大作文辅以小作文、日记来强化命题导向目标,这样可以让学生对同一题材开掘深刻熟悉透彻。比如写家庭生活题材,就用《家庭琐事》、《家庭风波》、《我的爸爸》、《我家的新鲜事》、《温馨一刻》等命题从各个方面关注家庭生活。长期分题材强化训练,就可以丰富学生的积累,使他们学会识别材料价值,就会内容丰富充实,写起来得心应手。

二.作文指导:重视写作技巧的传授,忽略生活体验的积累

作文是现实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现实生活是作文的基础和源泉。离开生活,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米之炊。学生要写好作文,就应该多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加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叶圣陶在《作文论》中说:“我们要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一个人生活阅历、生活体验的丰富或贫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的作文成功与否。只有对生活有真正的体验,认真地描写真实的生活,才能写出内容具体、感人肺腑的作文来。然而平常的作文指导往往就忽略了学生生活体验的积累,讲得最多的就是如何审题立意、选材构思,如何开头结尾、伏笔照应、制造悬念、对比映衬等技能技巧。严格地说,写作技巧只解决怎样写的问题,而生活体验则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不知道写什么,纵有再多再好的技能技巧也不能写出好的作文来。加强学生生活体验的积累,可以从如下几点着手。

1.时时处处体验生活无时不有,无处不有,体验生活也就应该不分时间和地点,从生活细微处做起,做有心人,一点一滴积累。作文教学要有意识结合学生的经历、兴趣爱好特点引导帮助学生观察体验生活、认识研究生活,记下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只有长期这样坚持体验,才能熟悉生活,作文时才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2.设身处地体验体验生活要设身处地,就是说要体验人物在特定条件下可能有和应该有的言行心理和环境的独特之处。只有设身处地地体验,才能对所描写的生活体察入微,生动具体地展现其特征。比如《红楼梦》在写村妪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见到挂钟时的表现就抓住了人物独特的言行心理,符合当时没见过大世面的好奇与猥琐特点,没有设身处地的体验,定不能写得如此真切生动。

3.变换角度体验体验生活要尽可能从多个角度去体验,这样才能对生活有较全面的认识。法国作家福楼拜在指导莫泊桑写作时曾经要求以眼前经过的一辆牛车为题写出七篇不同的散文,并启发他说:拉车的牛,早上和晚上的神态不一样;赶车的人,喝醉了酒和没有吃饱,对牛的态度也不一样;牛饿着肚子上山冈和饱着肚子走平路有明显的不同。这实际上就是要求从牛、赶车人、路的不同情况的不同角度深入体验。

4.通过阅读体验作家秦牧曾说,写作除了应该有一个装从生活中得来的直接材料的仓库外,还要有一个装从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间接材料的仓库。相对而言,学生生活阅历不丰富,生活积累少,就应该通过大量阅读弥补社会生活体验不足,丰富阅历,增长见识,扩大生活素材的间接积累,从阅读中体验生活。

5.体验生活本质体验生活要注意体验本质,即生活的内蕴和真善美,尤其是对平凡的事物和现象。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个天堂。体验生活就是要深入广泛地体验平凡事物现象中的本质,“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这样才能提高作文反映概括生活本质的深度和广度。

三.作文评改:重视作文共性的要求,忽略学生个性的发展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独特而鲜明的性格特征。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耀着无穷的色彩。同样的生活,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体验,就会有不同的感受,提炼出不同的主题,这就是作文个性的表现。作文本身是个人的行为,虽有共同的规律可循,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个性。作文应该通过具体鲜明的个性体现共性,概括生活的共同特征与本质,而不能因为共性的要求扭曲抹杀个性,否则就会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但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对作文共性的要求较多,如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语句通顺、记叙清楚、结构完整等。这种框架式评价方式限制了作文个性的展现,使作文内容结构死板,语言僵化、不活泼、风格单一,完全成了机械化程式化的学生腔八股文。那么,怎样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呢?

1.尊重个性教师要尊重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由于不同生活条件、经历、修养等形成的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兴趣爱好、言行心理等,让学生写真人真事、说真话实话,抒真情实感。越是个人的,也就越是个性的,学生作文只有表现自己的真实性,才具有个性特征和感染力。

2.鼓励个性教师不仅要尊重个性,让学生敢于展示个性,更要加以鼓励,让学生乐于展示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作文时鼓励展现个性,利用作文评语的示范启发作用,给学生指出一条通向个性的明路。当然,鼓励个性也要防止片面追求个性化,因标新立异而忽视对生活本质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