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呼唤充满活力的语文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新时期呼唤充满活力的语文课

夏宏军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论述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我们的教学理念要发生转变,我们的课堂教学将改变过去以“满堂灌”为主要模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现状,取而代之的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

一、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语文课堂应是师生心灵融通、情感共振的绿洲。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应“以自然的坦率代替了做作的尊严”,应“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样普通的本色”(马斯洛语),让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促进师生教与学的联动,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如在教古诗《钱塘湖春行》时,在初读古诗,借助注释及字典理解了字词之后,教师播放了一段录音,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并说出是根据诗中哪个词来想象的,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有的学生边说边用动作表现游人骑马游春的情景;有的学生模拟黄莺在树上鸣叫的声音;还有的学生拿起了画笔;有的学生自编歌词,用歌声来表现画面。此时的教师在学生中间,时而朗诵,时而表演,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在尽情表现自己的同时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习个性得以展示。在整过课堂中,学生是灵与肉的统一,心与情的和谐,学习效果大大提高。教师尊重了学生内心的感受和思维表达的差异,参与了学生的交流和讨论,既不失自然情感的流露,又不失对学生的引导与调控。师生作为不同的个体,其生命活动的展现融合为一,相互感动。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

那么,该如何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呢?这就要教师给学生一个条件: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开发教材,给学生一个条件,将课堂教学内容创设在多个情景中,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一次又一次入境,就可以省去教师口干舌燥地教,牵着学生鼻子学。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境”是情境教学的一个维度,“情”则是另外一个维度。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催化剂,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原动力,是沟通师生关系的润滑油。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喷涌出来的则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似的情感。赞可夫说过“如果照着教学法的指示办事,做得冷冰冰的,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这是因为未经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在教学中,如果教师没有激情,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真情,师生即使面对面,也犹如背对背。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进入教材的欲望。

三、放飞学生的张显心灵

阅读是带有明显个性化色彩的行为,在课堂上,我们要尊重学生阅读中的多元感受,呵护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闪现的智慧火花,让课堂成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的港湾。教师要在课堂中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曾说:“健康的个性与创造性之间有很高的正相关关系。”因此,语文课堂需将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作为重点来抓,要不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给予学生自由阅读的时空,给予学生自主发表独特见解的机会,注重让学生大胆质疑,多设计一些非唯一答案的具有多样性的问题。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语文课堂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化师生对话空间,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自主探究中激发求知欲、好奇心,变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适时给予启迪、引导和帮助,这样教师的引导对话与学生的自主探究有机融合在一起。如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时,问:“从主人公的经历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这是个富有弹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的认识和体验,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做出阐述。有的从教材的原意出发,认为我们遇到困难时要把它分解成一个一个小困难再去克服,困难就迎刃而解了;有的则结合现在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提出,我们应该像文中的父亲学习,善于引导和鼓励,教给我们克服困难的方法而不是帮我们爬下来;还有的学生说,我们要学习文中孩子们的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有新的发现和成就;有的说我们要有爱心,比如文中的一些孩子就缺乏爱心,只要有爱世界才变成温暖的人间。

这里,学生之所以能萌发如此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深厚的个性色彩、答案迥异,完全是因为放飞学生张显的心灵。

四、启发学生的自由想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大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注意遵循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但教师们对学生主体作用实施的策略理解模糊,有的教师“主导”过多,有的教师“主导”随意、放任,导致不能合理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需要投入、体验、感动,需要师生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新课改指出语文课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少一些刻板,多一些自由,为学生营造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放飞学生的想象。

如在教学《白鹭》一课时,通过学生默读课文,再现白鹭的“钓鱼图”、“嘹望图”、“晚飞图”的画面,让学生想象夕阳西下,暮色渐浓,炊烟四起,晚景如画,黄昏中,悠然地看到白鹭低飞,那是乡村生活的一大乐事,这正是作者心境的体现啊!读到这里,如果教师引用“落霞与孤鹜齐飞……”、“两个黄鹂鸣翠柳……”等充满诗情的引导,让语文富有了诗意,让学生感受了诗意,同时语文教学也在充满诗意的氛围中生机盎然。

记得孙双金老师在听了《鸟的天堂》教学后讲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大榕树是鸟的天堂的话,那么我们应该让课堂成为师生精神的天堂。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是自由的、快乐的、充实的、美好的,而教师则是仁者和智者的结合”。这让我想到:惟有解放自己,凸现个性,才能获得师生心灵的放飞,促进师生生命的升华。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