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CTA诊断心肌桥的实效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7
/ 2

冠状动脉CTA诊断心肌桥的实效价值分析

谢宏刚石丽萍刘鑫马万鹏石小均沈悦方春

(广元市朝天区人民医院放射科四川广元628012)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冠状动脉CTA技术诊断心肌桥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6年2月期间接收的76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作为诊断对象,分别给予76例患者CT血管造影(CTA)检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同时为便于诊断效果评价,进一步依据不同检查方式划分为了CTA组、DSA组两组,观察对比两组的心肌桥检出率差异。结果:经不同检查方式诊断后,CTA组共检出心肌桥患者28例(36.84%),DSA组共检出心肌桥患者21例(27.63%);两组心肌桥检出率对比,CTA组明显高于DSA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而言,采用CTA技术可更好的检出心肌桥,为患者的预后治疗提供有效参考,值得综合选择应用。

【关键词】冠状动脉;CTA;DSA;心肌桥;诊断效果

【中图分类号】R4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9-0200-01

随着近年来冠状动脉心肌桥与心肌梗塞、心肌缺血、猝死相关性报道的不断增多,心肌桥诊断也日益受到临床广泛关注。冠状动脉造影(DSA)及冠状动脉CTA均为心肌桥诊断常用方式,业界针对此2项技术也从多元视角给予了研究,但对二者应用价值展开的对比分析较少[1];因此,本研究为选择适宜的心肌桥诊断技术,期望为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预后治疗提供良好参考依据,系统纳入了我院2015年4月以来收治的76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作为诊断对象,分别给予了DSA及CTA诊断技术,并对不同诊断技术的心肌桥检出率实施了综合对比,现将研究结果具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6年2月期间接收的76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作为诊断对象,76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胸闷、胸痛、心肌缺血等症状表现,其中合并高血压病史者38例,合并糖尿病史者24例。所纳入7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37例,年龄区间47~72岁,平均(58.2±11.4)岁。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CTA及DSA检查,并依据不同检查方式,依次划分为CTA组与DSA检查组两组,检查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纳入本研究。

1.2检查方法

CTA检查路径:检查前引导患者保持精神情绪放松,检查设备选用德国西门子公司SOMATOM?perspective64机,实施患者非离子造影剂(350碘海醇)静脉注射,注射速率保持5ml/s,依据多层螺旋CT团注造影剂跟踪技术获取动脉期影像[2];监测点放于主动脉弓,启动扫描阈值为100HU,使用西门子syngo.via软件,通过容积再现、曲面重组、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及探针技术,完成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观察,在多层螺旋CT上将心肌桥定义为血管节段性被心肌完全包绕或环周1/2以上被心肌包绕,有经验的CT医师诊断心肌桥,并展开患者病情综合判断。

DSA检查:检查前引导患者保持精神情绪放松,检查设备选用西门子ArticZeeCeiling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常规经皮穿刺股动脉置入5F导管鞘,以Judkins股动脉穿刺法实施冠状动脉多体位选择性造影,患者左冠状动脉投照体位为RAO30°、RAO30°+CRA30°及RAO30°+CAU30°,患者右冠状动脉投照体位主要为LAO45°、LAO20°+CRA20°,以此通过多体位投照综合分析判断患者冠脉情况,阳性改变为至少1个投影体位有冠状动脉收缩期管腔变窄,而舒张期则管腔恢复正常,即所谓的“挤奶效应”。

1.3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均录入SPSS18.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研究中76例患者经不同方式检查的结果对比可知:经CTA检查技术检出心肌桥患者共计28例,临床检出率达36.84%;其中位于左前降支心肌桥9例,中段5例、远段4例;位于左回旋支心肌桥8例;位于右冠状动脉中段心肌桥5例;位于左冠钝缘支心肌桥4例;位于左冠脉后降支心肌桥2例。经DSA检查技术检出心肌桥患者共21例,临床检出率为27.63%。其中位于左前降支心肌桥8例,中段4例、远段4例;位于左回旋支心肌桥6例;位于右冠状动脉中段心肌桥3例;位于左冠钝缘支心肌桥2例;位于左冠脉后降支心肌桥2例。综上结果可知,CTA组心肌桥检出率明显高于同期DSA组心肌桥检出率,组间差异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通常,冠状动脉及分支血管会正常走行在心脏表面外膜下组织之中,但有时也会出现其中某一部分由心肌纤维覆盖,自心肌内走行一段距离后又浅出于心肌表面的情况,而覆在此处冠状动脉的心肌纤维束即为心肌桥,而走行在心肌桥下的冠状动脉则为壁冠状动脉。现实中,较多学者认为心肌桥的存在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有着较大的影响[3],心肌桥的局部收缩会相应压迫造成邻近局部血管壁张力的加大,从而导致内皮受损诱发附壁血栓,增加邻近冠状动脉斑块的形成几率。同时,部分学者研究指出心肌桥与心肌缺血、猝死情况的发生有着密切相关性[4]。因此,目前将心肌桥诊断作为预防监控冠状动脉疾病的现实依据,从而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客观参考依据尤为必要。

从本研究76例患者检查应用的冠状动脉造影术(DSA)来讲,其乃冠心病检查常用技术方法,能够直观显示出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情况,但对导致狭窄斑块的结构却难有效显示。相比而言,CTA检查则能较清晰的显示患者冠状动脉主干、分支结构,便于观察患者管腔狭窄的具体情况特征,辅助了解患者冠状动脉是否通畅。加之CTA检查具有无创、操作安全便捷等优势,可直观化、立体化、动态化的完成患者冠状动脉的多维度观察,将原始数据转化为二维、三维图像,获取患者有无动脉栓塞、狭窄等疾病信息,最终总结得出患者是否存在心肌桥;基于上述优势CTA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现代临床诊断范畴。

本研究中,CTA组的心肌桥检出率达36.84%,明显高于DSA组27.63%的检出率,由此进一步表明了CTA技术相比DSA技术,更具心肌桥诊断优势,可为患者后续病情评估、治疗方案制定,提供更加科学的参考依据,值得综合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利,杨汉玖,刘一帆等.心肌桥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治进展[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6,13(4):202-204,205.

[2]张伟.48例冠状动脉造影心肌桥的诊断与治疗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12):1535-1536.

[3]陈建平,龚波,武洪林等.冠状动脉CTA诊断心肌桥与DSA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5,17(5):461,464.

[4]熊宁,琚璐,王强等.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13,41(8):774-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