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鼻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6-16
/ 2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鼻疗效分析

王翡1刘雪梅2

王翡1刘雪梅2

(1西安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喉科,陕西,7100772陕西师范大学医院五官科,陕西,710061)

【摘要】目的:了解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资料。结果:78例患者均经鼻内镜治疗,其中52例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行鼻窦清除术,术中彻底清除病变组织;26例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行鼻窦清创术,将受累的鼻窦黏膜及骨壁广泛切除,术后使用抗真菌药物巩固治疗。术后6个月至1年随访78例病例均无复发。结论: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手术视野清楚,创伤小,并发症少,能彻底切除病变组织,伤口愈合快.复发率低,值得临尿推广。

【关键词】真菌性鼻-鼻窦炎;鼻内镜术

【中图分类号】R7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真菌性鼻-鼻窦炎(fungolrhino—sinusitis,FRS)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鼻及鼻窦疾病。真菌性鼻-鼻窦炎分为两大类,即黏膜外型真菌性鼻-鼻窦炎(非侵袭性)和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前者又分为3类:表浅性真菌病、真菌球和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后者包括急性爆发型、慢性侵袭型和肉芽肿型。非侵袭性鼻窦炎是指真菌只在鼻窦周

围感染,而未侵入骨质和黏膜中;侵袭性真菌性鼻一鼻窦炎是指真菌菌丝侵入黏膜、黏膜下、血管、骨质等组织结构中,造成骨质破坏等病理表现。临床上对各型真菌性鼻-鼻窦炎治疗也有一定差异。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对78例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并针对各型病例采取一些不同措施,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78例病例全部是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诊治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其中男46例,女32例,年龄26~61,平均年龄43.5岁。病史4个月~5年;在外院行鼻息肉切除4例,上颌窦根治术2例。单侧35例,双侧8例。有鼻塞、单侧鼻腔出血、多次涕中带血丝等临床症状。其他症状有头痛、面部压迫感、鼻分泌物多、有异味、嗅觉减退等。前镜检查鼻中隔偏曲34例,下鼻甲肥大28例,中鼻甲肿大或中鼻甲息肉样变38例,中鼻道脓性分泌物40例,中鼻道下鼻道黑褐色或灰黄色团状物46例,鼻腔外侧壁向内侧膨隆38例。

1.2CT检查CT显示上颌窦不均匀密度增高或有占位病变,可见点状或片状钙化斑夹杂小规则棉絮状高密度影,部分患者骨质破坏较局限,多呈膨胀性骨质改变,少数呈侵袭性,以上颌窦内侧壁骨质破坏为主,可累及筛窦及蝶窦骨质破坏,这是鼻腔真菌病CT的特征性表现,钙化灶的形成是由于真菌团块钙盐沉积所致,可以此与一般性炎症相或肿瘤团块鉴别。本组资料78例病例术前均行常规鼻窦冠状位CT检查。70例病变为单侧:8例为双侧。全部病例上颌窦腔均有不同程度的密度增高,病变以上颌窦为主,14例累及筛窦,5例累及蝶窦。

1.3治疗方法

1.3.1麻醉方式:本组患者均在表麻有联合局麻下进行手术治疗,首先用1%的丁卡因加0.1%肾上腺素棉片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3次,再用1%的利多卡因加布比卡因各2ml行筛前神经及蝶腭神经阻滞麻醉。

1.3.2手术方式:所有病例均在鼻内镜下进行手术。本组资料52例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行鼻内镜下鼻窦病变清除术,术中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对窦腔黏膜光滑无充血或黏膜仅呈轻度肿胀、息肉样变者黏膜予以保留,通畅引流。26例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行鼻窦清创术,除彻底病变肿胀外.需将受累的鼻宴黏膜及骨壁广泛切除。同期经鼻内镜行筛窦开放术28例,蝶窦开放术10例,鼻中隔矫正术18例。

2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意外,术中3例出血量为600~

800m1,及时给予以输血对症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未见复发。术前涕中带血、浓性鼻涕、鼻塞等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分泌物极少或没有,鼻内镜检查鼻窦口、鼻道通畅。

3讨论

鼻窦炎是指鼻窦黏膜的化脓性炎症,而FRS是由真菌引起的鼻以及鼻窦的疾病。真菌广泛存在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在人体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内也存在一些真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近几年真菌性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可能与抗生素广泛、大量应用以及环境污染有关。当然,鼻的局部诱因如:鼻腔和鼻窦慢性炎症刺激、鼻窦内病理性分泌物滞留、鼻腔和鼻窦通气引流受阻等也是导致其发病的原因。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CT在各个医院的普及,诊断真菌性鼻-鼻窦炎已经不成问题。而真菌性鼻窦炎的治疗以手术作为首选已是不争的事实,其目的主要是通过于术彻底清除鼻窦内全部真菌固块和病变组织,扩大窦口并维持术后长期充分的引流及通气,从而完全改变真菌赖以生存的环境。但在手术方式的选择上各有不同应根据病变的部位及范围而定,传统的手术方式多为上颌窦根治术,鼻外筛、蝶窦手术为主。随着近年来鼻内镜手术技术的发展及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进,特别是如弯头切割器等的应用,鼻内镜下治疗真菌性鼻赛炎具有直视、术野清晰、微创,能最大限度的保护鼻腔鼻窦正常黏膜功能,恢复正常纤毛运动方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本组资料52例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行鼻内镜下鼻窦病变清除术,术中彻底清除病变组织,保留轻度肿胀或充血的黏膜,并通畅引流。26例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行鼻窦清创术,除彻底病变肿胀外,需将受累的鼻窦黏膜及骨壁广泛切除。同期经鼻内镜行筛窦开放术28例,蝶窦开放术10例,鼻中隔矫正术18例。

当然,为了防止复发,应加强围手术期的处理,应结合内科综合治疗。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一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生素、抗组胺药、黏液促排剂以及鼻腔冲洗等辅助手段,通过循证医学的验证表明各有一定的治疗价值,但需要合理地综合应用。本组资料术前术后均采用糖皮质激素、抗生素和鼻腔冲洗等综合治疗,对于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术后还应用抗真菌药物巩固治疗,而对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则尽量避免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以减少抗真菌药物的毒副作用。总之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手术视野清楚,创伤小,能彻底切除病变组织,复发率低,再结合内科综台治疗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DavidW.Kennedy,WilliamE.Bolger,S.JamesZinreichDisesesoftheSinusesDiagnosandandManagement[M].Hamilton:B.C.Decker,2001:152~158

[2]姜泗长,顾瑞,杨伟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423~453

[3]杨华,倪道凤.上颌窦真菌病发病趋势初步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0,7(1):14~16

[4]杨勇,黄英.真菌性鼻-鼻窦炎鼻内镜手术疗效观察[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9.15(2):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