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7-17
/ 2

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

朱小容

姚丽霞单位名称:广东金恒丰建设有限公司515041

摘要:

在深基坑工程施工中,为确保地下结构施工和基坑四周环境的安全,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基于此,笔者将本文命名为《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首先就深基坑工程的主要内容和施工特点进行了概述;其次分析了深基坑施工支护类型及特点;再次探讨了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应用控制要点,最后对全文进行简单的总结。旨在与同行交流,不断提高深基坑工程质量,从而根本上确保整个工程的质量。

关键词:深基坑工程;深基坑支护;特点;深基坑施工技术

Deepfoundationpitconstructiontechnology

YaoLiXiaunitname:guangdongJinHengFengconstructionCo.,LTD,515041

Abstract:

Indeepfoundationpitengineeringconstruction,toensurethattheundergroundstructureandfoundationpitconstructionaroundenvironmentalsafety,wemustadoptacertaintechnicalmeasures.Basedonthis,theauthorinthispaperwillbenamedthedeepfoundationpitsupportconstructiontechnology".Firstisthemaincontentofthedeepfoundationpitengineeringandconstructioncharacteristicsaresummarized;Secondlyanalyzesthedeepfoundationpitconstructionsupporttypeandcharacteristics;Again,discussesthedeepfoundationpitsupportingconstructiontechnologyapplicationcontrolpoints,thelastofthefulltextsummarizesbriefly.Withpartnerstoexchange,andconstantlyimprovethequalityofdeepfoundationpitengineering,soastoensurethatthequalityofthewholeprojectfundamentally.

Keywords:deepfoundationpitengineering;Deepfoundationpitsupporting;Characteristics;Deepfoundationpitconstructiontechnology

面对当前深基坑工程事故高发的严峻形势,施工企业只有确实掌握好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才能确保深基坑工程中地下结构施工和基坑四周环境的安全。否则一旦发生事故,就会导致群死群伤,给国家和人们带来重大损失。由此可见,就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笔者结合工作实践经验,做出以下几点分析。

一、概述深基坑工程的主要内容和施工特点

(一)主要内容

一是岩土工程的勘察;二是工程的调查;三是设计支护结构;四是开挖基坑及支护施工;五是预测低层位移;六是保护周边工程;七是测量并监控施工现场。并在支护结构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工程所在地的土体和地下水等情况,以及周边环境所允许的底层变形的安全极限值。

(二)技术特点

深基坑工程施工技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坑的深度正在不断加大,这是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而需求量不断的增长,投资者只有向下空间拓展,当前十米以上的基坑开挖深度已成主流趋势;二是工程的地质条件具有不可选择性,这是由于基坑的地质条件大都由城市的地质有关,难免会遇到地质条件差、周边环境恶劣的情形;三是基坑的支护方式多种多样,例如深层搅拌水泥桩、钢板桩、地下连续墙、锚杆和钻孔灌注桩等多种方式;四是深基坑工程事故正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二、深基坑施工支护类型及特点分析

常见支护类型主要有:挡墙支护、桩排支护、深层搅拌水泥桩支护、钢板桩支护、地下连续墙支护、锚杆支护、钻孔灌注桩支护、放坡支护等。笔者以下就介绍几种主要的深基坑支护特点。

(一)深层搅拌水泥桩的支护特点形成连续搭接的水泥土柱状加固体挡墙

深层搅拌水泥围护墙以水泥为固化剂并借助深层搅拌机,就地把软土剂与水泥浆进行强行搅拌,以形成搭接连续性为水泥土柱状加固体挡墙,具备挡土和止水的优点,且无振动、污染低、无噪音,但其缺点就在于位移大、厚度大且只能在红线位置及其周边环境方能使用,尤其是需要特别注意对周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钢板桩的支护特点

钢板桩支护在我国使用较长且使用简便,其形式主要呈U、H、Z型和直线型、组合型以及冷压薄板型等形式,并常于外拉锚垫板或者内支撑型钢相组合的形式构成围护结构。具有耐久性强、钢板能重复使用、工期短且施工简便等特点,其缺点就在于一次性投资较大、不具备挡水和微小土粒的功能,且在水下水位较高地区需要隔水或者降水等措施来保障,尤其是抗弯性能低、支护刚度低和开挖之后的变形较大。

(三)地下连续墙的支护特点

采用地下连续墙的支护方式不会对周边建筑物及其基础造成影响,特别适合在建筑物较为密集的区域施工,且支护刚度大,具有较强的侧压承受能力,开挖之后变形少、地面沉降小的特点,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之中。

(四)锚杆的支护特点

采用锚杆进行支护时,锚杆是技术主体,将锚杆一端锚入稳固的土体或者岩体之中,而另一端则与形式各异的支护结构相连接,经过杆体受拉作用,从而深层土体潜能被调用,确保基坑与建筑物的稳定性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且几乎不受土层与基坑深度的限制。

(五)钻孔灌注桩的支护特点

钻孔灌注桩是软体地基使用最为广泛的支护方式之一。具有施工简单、造价低、灌注桩刚度较大且能同步施工等优点,缺点就是防水性较差,水泥浆的循环会给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

三、探讨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应用控制要点

(一)土方开挖方面的控制要点

基坑开挖势必破坏原状土的平衡,进而或多或少会产生由于基坑开挖而带来的风险和事故,且随着开挖的不断推进其风险系数也就更高。这就需要在土方开挖之前加大监测力度,并在开挖过程中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开槽支撑、先撑后挖;二是分层开挖、禁止超挖。在此基础上,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基坑开挖应充分利用现场条件,开展高效的管理工作,确保施工质量、进度、安全和造价都得到有效的控制,且不能随意变更设计方案,禁止施工盲目化。

二是基于基坑开挖面积较大,因而在开挖时应采取分层分段的方式进行开挖,并尽可能的减少每一步开挖之后在没有支撑之前基坑的暴露时间,一旦时间过长就可能导致发生基坑坍塌。

三是基坑边壁的挖掘必须禁止超挖或者边壁的土体出现松动,一旦发生异常应立即放慢挖掘速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且确保正常之后方能继续挖掘,尤其是注意挖掘设备碰撞基坑支撑系统,导致锚杆与支护结构的连接被破坏,进而留下安全事故隐患。

四是开挖完成之后的基坑应加大管理力度,尤其是各类土方挖掘设备必须停放在规定的范围之内,确保与基坑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二)土钉支护方面的控制要点

土钉支护技术主要是借助土钉和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将边坡加固为整体稳定的土体,并在土体发生变形过程中,不仅受拉又受弯,从而确保设计的土钉强度达到设计抗拉力。因此,在土钉支护方面的控制要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在施工过程中严格要求所有成孔施工工人在孔口标注实际的深度,再结合钻机总长来计算孔深,待达标之后方能终孔。

二是在土钉成孔之前,应严格按照要求将孔位标记和编号标注在作业面之上,并在确定土钉的扒拉力之前必须经过扒拉试验,试验应由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来进行,并注意控制灌浆力度和注浆量确保抗拉拔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三是结合设计严格控制浆液水灰比,并经过试验确定外加剂的品种、掺量。每一天的注浆应结合设计要求进行试块制作,通常注浆采用重力方法,且注满即可,但应在初凝之前进行一到二次的补浆。

(三)深层搅拌桩方面的控制要点

深层水泥搅拌桩是利用水泥等材料作为固化剂,通过特殊的搅拌机械,在地基深处就地将软土和固化剂强制搅拌,由固化剂和软土间所产生的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反应,使软土硬结成具有整体性、水稳定性和一定强度的水泥加固土。其控制要点主要有:

一是施工前应检查水泥的质量、桩机、搅拌机工作性能等;二是桩长、桩位、桩径、桩身垂直度需控制好:尤其桩径控制要求不小于设计直径,要经常检查钻头,发现磨损超限时及时补焊;三是水泥剂量的控制:为确保桩体水泥每立方米掺入量以及水泥浆用量达到设计要求,现场指派专人负责水泥搅拌桩的施工,全过程旁站水泥搅拌桩的施工;四是喷浆时间的控制:每根桩开钻后应连续作业,严禁在尚未喷浆的情况下进行钻杆提升作业,并控制好钻机的速度。

四、总结语

总之,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是一项较为系统而复杂的施工技术。作为施工人员,必须注重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在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和进度的前提下,不断优化施工工艺,加强施工管理,切实提高基坑工程质量,助推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方军,魏东.探讨某工程深基坑施工技术与优化策略[J].中国房地产业,2011,(03)

[2]吴光水,徐文彬.论深基坑施工技术相关特点要点[J].科技创新导报,2010,(15)

[3]麦文生.软土地区深基坑施工技术研究[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8)

[4]王宗鸣.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在某综合楼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