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

潘艳艳

潘艳艳(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广西南宁530023)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1]。病人病情重而变化快,容易发生严重并发症,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常并发心衰、休克与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老年急性心梗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上表现为胸骨后持久剧烈疼痛、心肌酶增高、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1]。现将我我科近年收治的60岁以上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临床资料我科自2011~2012年共收治60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病人46例,男37例,女9例,其中恢复期再发心梗者21例,占14.3%。

1.2研究方法根据老年患者的特点,入院后立即给予吸氧、心电血压监护,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及时、准确地给药,尽早行溶栓或急诊PCI治疗,维持循环稳定,仔细观察病情及疼痛时的主要表现、部位,准确评估、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有效供氧,尽一切可能识别和治疗心肌梗死的并发症。做好心理护理和基础护理。

1.3结果住院的老年患者40例,经仔细观察、严密监测、及时治疗、精心护理,39例病情稳定后出院,1例病人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抢救无效死亡。

2护理措施

2.1严密监测血压由于心肌血液阻断,供应不足,造成心肌的大面积缺血、梗死,心肌收缩力降低,血容量不足、心输出容量减少,心脏再灌注不足可使血压降低。因此应密切注意血压的变化,应每1~2h测量1次。

2.2进行心电监护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也是早期致死的主要原因,常常发生于24h之内,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

2.3吸氧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吸氧是必不可少的,通过间断或持续吸氧可以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改善因左心衰竭所致的低氧血症,减轻疼痛,有助于梗死周围的缺血心肌的供氧,避免梗死面积进一步扩大[2]。用鼻导管持续高流量吸氧3~5d,流量为4~6L/min,以后间歇吸氧,流量为1~2L/min。

2.4建立静脉通道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后,应立即给予静脉留置针穿刺建立静脉通道,以便随时进行静脉给药,对于血压过低或循环差者,可行深静脉穿刺。输液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预防空气栓塞,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如特殊药物可给予微量泵注射,保证剂量的准确性[3]。

2.5镇痛疼痛可使缺血进一步加重,梗死面积扩大。因此应遵医嘱及时给予止痛剂,如吗啡、度冷丁,吗啡可抑制呼吸,老年人慎用,各种止痛剂用量要从小剂量开始用,密切观察药效[3],注意有无呼吸抑制、脉搏加快等不良反应,随时监测血压变化。

2.6合理饮食AMI病人的饮食中,应给予高维生素,适量纤维素,足量蛋白质,低脂,低盐,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忌食刺激性食物,同时鼓励病人多饮水,多吃水果,食用适量的蜂蜜,并强制戒烟[4]。饮食宜少量多餐,切忌过饱,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2.7心理护理我们应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因人而异做好宣教,特别介绍住院环境、吸氧以及监护仪的作用,告知病人疾病的相关知识,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大部分AMI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和焦虑,所以我们要为病人提供安静安全、清洁、舒适的治疗护理环境,病房空气新鲜,空间设置和谐,物品摆放整齐、协调,使患者心情舒畅,精神宽松。对个人隐私感的患者要注意遮蔽,以减少环境对患者的恶性刺激[5]。

2.8护理体会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仔细观察病人的病情,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个体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合理安排饮食,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使用适量的止痛镇静药物,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本疾病,做好康复指导,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从而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孙国珍,袁丽.内科护理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4-170.

[2]沈莹,夏勇.吸氧减轻急性心肌梗死缺氧性损伤的试验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2,9-11.

[3]韩瑞丰.实用心脑血管病急诊抢救指南[M].第10版.太原:黄河出版社,1996.

[4]刘冬.浅谈急性心肌梗死的康复护理.医药论坛杂志[J].2004,25(13):70.

[5]纪婕.心理护理在预防ICU综合征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5,9(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