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习得给教育的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学前习得给教育的启示

牟霞

牟霞(四川省宣汉县第二中学四川宣汉636150)

如果把小孩进入幼儿园称作入学启蒙,那么我们姑且将3岁前的家庭养育时期称为“学前”。这一阶段是没有专门(专业)的老师的,可是人类在这最懵懂的三年时间里,其个人的成长收获却是惊人的。且不说身高、体重、大脑发育,单母语词汇量,3岁前(多数孩子1岁左右才牙牙学语)就能达到900个,身边的人事物基本上能喊出他(它)们的名字,也大致知道他(它)们之间的关系;十以内的数目已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对多与少、高与矮、长与短等已有初步的判断。

短短三年时间,却有如此巨大的收获,这真可谓“高效”。我们今天的新课程改革,“高效”或是“有效”可谓热词,那么,要实现我们今天努力追求的高效(有效)教育、高效(有效)教学,学前的3年习得过程能带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儿童具有学习的天性和本能。

儿童对外界世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浓厚的求知欲。他总是睁大眼睛观察周围的一切,用手、脚、身体去探知世界,一遍遍地追问他身边每一个所不知道的事物。人们常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婴幼儿具有无所畏惧的“胆略”,向着周围世界的一切事物踏将过去,污泥、浊水、顽石、深坑、铁锤、利刃……都是他英勇的探索对象。可以说儿童对学习是如饥似渴的,学习的兴趣是浓厚的。我们今天不少教师抱怨学生厌学,培养XX(学科)学习兴趣的论文写了一摞又一摞,都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学习兴趣无须培养,是我们不科学的教育方法泯灭了儿童的学习兴趣,我们需要做的是把沉寂的求知欲望唤醒。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里——最近发展区——学生未知而想知的、通过自身努力又能达到的领域。我们的某些教育有着太多的机械的重复,反复抄背,强化训练;也有一些太武断的肢解和固化,把生趣盎然的追寻演变成冷冰冰的知识点的堆积。只要真正懂得了学习的目标及意义,学生是能够学习的,也是善于学习的。

启示二:儿童的知识、能力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

没有一位母亲会按照一套幼儿教材,去有计划、系统地教孩子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小孩对生活的积淀及某些素养的提高大多不是来自父母的手把手教育。3岁前的家庭教育都是“放羊式”的,宽松的,没有针对性,幼儿对世界的认知全靠自身的习得。听别人说话,对某一事物无数次的重复,他学会了这个词语;接触过开水、火苗,他们知道了烫,摸了冰块、雪花感知了冷;无数次摔跤他们也便有了硬与软的概念……父母只在孩子临近危险的时候提醒一下,拉扯一把,或者在孩子追问的时候,予以解疑。作父母的常常有这样的惊讶,孩子怎么突然就会爬(走、跑)了,会喊“妈”了,“你这些话从哪里学来的?”“你哪来的这么奇怪的想法?”

我们今天醉心于课堂精彩演绎的老师们,从中可有所感悟:“老师的精彩,就是学生的悲哀。”经过教师反复咀嚼而传授下去的现成的结论,学生体验不到新鲜的刺激,感受不到猎奇揽胜的快意,印象不深,记忆不永。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就是颠倒了师生的主次,我们今天应该从以“教师”为本回到以“学生”为本的正轨上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学习。教师只作导航仪,把握方向;只作裁判,按照约定的游戏规则组织管理教学;只作得道高僧,在重难点处帮助学生解开点破。

启示三:小孩与亲他(她)的人最亲,教育的本质就是爱。

婴幼儿对母亲有着天然的依赖,因为母亲用甘甜的乳汁喂养了他(她),用温暖的胸怀拥抱过他(她)。当他(她)能听懂话语时,顽皮了,任性了,只要母亲说“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孩子自然就规矩了。今天,农村里小孩刚断母乳,父母就外出务工的不在少数,那么在他们的意识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就是天。“有奶就是娘”,谁给小孩关爱最多,小孩就跟谁最亲近,他(她)也才最愿意跟谁交流,最听谁的话。

是父母的爱给了孩子以安全感,当人的身心感到安全时,他(她)才有会更高层次的追求——去观察,去感知,去探索。研究表明,在缺乏真爱的环境里的孩子,各方面发育都较为缓慢。一些弃婴或是自幼缺少爱的孩子,性格自闭者多,人格发展不够健全。这就告诉我们,爱才是教育的核心。

能力有大小,水平有高下,教育艺术参差不齐,但作为教师,只要他心中爱,爱他的教育对象,热爱教育事业,他就会有满腔的热忱,蹲下身子与学生交朋友,尊重他,与他平等对话交流,关注他点滴的进步,匡正他细小的邪念。“亲其师”方才“信其道”,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人,他的办法就多,他的教育也一定最得法,最能春风化雨;他的教学也一定最有效,最能让学生愉快学习,健康成长,因为爱可以弥补方法的不足,艺术的缺陷。

启示四:小孩是夸大的,教育需要鼓励,需要等待

“娃儿是自己的最乖。”父母尤其是母亲最懂得夸自己的孩子,又尤其是在青春叛逆期之前。人前人后,不厌其烦的历数小孩的每一个可喜的变化,“他啥子都说得来”,“他都会走路了,哪儿他都跑得去”,哪怕是做个“再见”、“飞吻”,父母也会微笑地大加赞赏鼓励。一般而言,3岁前小孩受到的惩戒最少,父母对他的教育也最有耐心,父母总会以他还不懂事来原谅他。没有一个父母要求婴幼儿必须会说某个词某句话方可吃奶(饭)、睡觉,或是必须能做某个动作才不挨骂,不罚站。没有一个父母会每天要求自己的孩子去重复什么话语、动作,或是去考评孩子会说哪些话了,会做哪些事了,就是孩子的身高、体重,也不会有父母天天去量一量,秤一秤。

所以,我们的教师也应该懂得微笑待人(学生),不要吝惜自己的夸赞。走进每个孩子的心灵,它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要善于捕捉孩子的闪光点,瞄准教育时机,恰如其分地予以表扬,这将比无数次的训斥惩戒都来得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