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锁骨下深静脉导管固定方法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新型锁骨下深静脉导管固定方法的效果分析

何红梅田园

何红梅田园

(江油市九〇三医院四川绵阳621700)

【摘要】目的:分析新型锁骨下深静脉导管固定方法的效果。方法:筛选出我院2017年1—12月收治的84例锁骨下深静脉置管患者,随机将其分成常规组与新型组,每组均为42例,常规组采用常规三重方法固定导管,新型组采用新型三重方法固定导管,对比两种固定方法的效果。结果:常规组的导管滑脱率是9.5%,新型组是2.4%,新型组低于常规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常规组的皮肤损伤率是26.2%,新型组是7.1%,新型组低于常规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常规组的VAS评分为(3.1±1.0)分,新型组为(1.4±0.6)分,新型组低于常规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新型锁骨下深静脉导管固定方法的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导管滑脱率、皮肤损伤率以及疼痛程度,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锁骨下深静脉置管;导管固定;方法

【中图分类号】R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9-0124-02

锁骨下深静脉置管是肿瘤晚期患者常见的置管方式,可避免多次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1]。临床实践表明,锁骨下深静脉导管的有效固定,是确保治疗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基于此,本研究为了进一步探讨锁骨下深静脉导管的固定方法,筛选出我院2017年1—12月收治的84例锁骨下深静脉置管患者的病历展开分析,并对比常规三重方法与新型三重方法在导管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总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筛选出我院2017年1—12月收治的84例锁骨下深静脉置管患者,随机将其分成常规组与新型组,每组均为42例。常规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18~64岁,平均(41.5±8.3)岁。新型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18~65岁,平均(41.8±8.2)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三重方法固定导管。先用固定夹夹住导管,再用缝线将固定夹缝于皮下,最后贴上无纺布敷料。

新型组:采用新型三重方法固定导管。常规消毒导管邻近皮肤。将带棉输液贴贴于穿刺点下1~2cm处,输液贴中点向下且让胶布有0.5cm的重叠,确保胶布牢牢包住导管,胶布两端固定于皮肤上;以同样的操作方法于第一条输液贴下方再贴上一条输液贴;在上述两条输液贴的中间处再用一条输液贴进行固定。应用无纺布敷料,以穿刺点为中心覆盖,确保无纺布敷料牢牢包住三条输液贴。将外露导管邻近无纺布敷料处以3M透气胶带进行固定。

1.3评价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的导管滑脱率;(2)对比两组患者的皮肤损伤情况:分为3度,1度是指穿刺部位及邻近皮肤出现红肿、破溃,有瘙痒感;2度是指穿刺部位及邻近皮肤出现红肿,有瘙痒感;3度是指穿刺部位及邻近皮肤无红肿、破溃、瘙痒感;1度、2度视为皮肤损伤[2]。(3)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分,共10分,分值越高提示疼痛越明显[3]。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9.0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

2.结果

2.1导管滑脱率对比

常规组的导管滑脱率是9.5%,新型组是2.4%,新型组低于常规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3疼痛程度对比

常规组的VAS评分为(3.1±1.0)分,新型组为(1.4±0.6)分,新型组低于常规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锁骨下深静脉置管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重要的护理技术,具有操作简单、留置时间长、适应性广、导管弹性佳等优势,能够在短时间内建立可靠、安全的血管通路,在肿瘤晚期患者化疗以及危重症患者抢救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4]。然而,临床实践表明,锁骨下深静脉置管患者常出现导管滑脱、皮肤损伤等不良现象,部分患者因此诱发感染,最终被迫撤掉导管,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疼痛,也导致治疗无法顺利、有效进行。因此,临床上应加强锁骨下深静脉导管的护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导管进行固定。

过去,临床上常应用固定夹、缝线以及无纺布敷料对锁骨下深静脉导管进行三重固定,该方法常出现缝针处的皮肤瘙痒、红肿、破溃等不良情况,导致导管滑脱率及皮肤损伤率较高,也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疼痛。新型锁骨下深静脉导管固定方法采用输液贴、无纺布敷料以及3M透气胶带进行三重固定,该方法属于无创操作,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疼痛,也提升了固定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导管滑脱及皮肤损伤情况的发生[5]。

本研究结果显示,新型组的导管滑脱率、皮肤损伤率以及VA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提示新型组的导管固定效果优于常规组,且患者的疼痛程度轻于常规组,由此说明,新型三重固定方法的应用效果优于常规三重固定方法。

综上所述,新型锁骨下深静脉导管固定方法的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导管滑脱率、皮肤损伤率以及疼痛程度,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范丽,彭皓,耿君.新型锁骨下深静脉导管固定方法的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2017,15(7):150-152.

[2]叶青扬,高文萍,邹丽丽,等.锁骨下中心静脉导管新型固定的临床效果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2):57-59.

[3]许贤荣,马逊,王蓉花,等.血液透析管路和颈内深静脉双腔留置导管新固定方法的应用[J].现代医学,2017,33(6):869-871.

[4]郑晓倩,郑海燕,虞晓珍.水胶体透明敷料在锁骨下静脉置管导管固定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与康复,2017,16(6):605-607.

[5]刘小路,李深广,郑军,等.96例经皮右锁骨下深静脉置管相关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7,5(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