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固定支架的术后护理与康复训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外固定支架的术后护理与康复训练

高云

高云(辽宁省沈阳市骨科医院110044)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6-0365-02

【摘要】外固定支架具有操作简便、安全,能使患者术后早期下地活动及进行功能锻炼,减少患者因长期卧床及超关节固定而产生的多种并发症。

【关键词】外固定架骨折护理康复

临床上骨折十分常见,对需要手术治疗的病例以往多采用髓内针或钢板、螺丝钉做内固定,骨折延迟愈合、骨不连、邻近关节僵硬等不良并发症时有发生。应用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架治疗骨折,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动,锻炼关节功能,获得满意疗效,现将有关护理工作体会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我科自2012年5月~2013年5月,选择应用单臂外固定架治疗肢骨折患者,本组70例,男37例;女33例,年龄17~68岁,平均36.7岁,桡骨远端骨折25例,股骨干骨折5例,肱骨干骨折8例,胫腓骨骨折32例,其中开放性骨折62例,闭合性骨折8例,所有病例均在硬膜外麻醉下闭合装针,先将四枚平行骨牵引针分别固定于骨折的两端,安装连杆连接,调整锁紧螺母,定期复查,见骨痂生长并确认骨折坚固,愈合后门诊拆除外固定架,无需麻醉,无需住院,即可取出牵引针,术后恢复行走,无一例发生关节僵硬,明显肌肉萎缩及骨质疏松、骨髓炎、针断裂、松脱、外固定器松动及血管神经损伤。

2护理

2.1心理护理

用亲切的语言,诚恳的态度安慰和劝说患者,使病人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幸中的幸运者,鼓起生活的勇气,树立战胜疾病信心,配合治疗和护理。

2.2术后护理

2.2.1生命体征观测患者返回病房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注意伤口出血情况及患侧肢体各指(趾)活动情况、末梢血运、肿胀度及神经功能情况[1]。

2.2.2体位上肢骨折后,用薄枕垫高患肢30°。下肢骨折术后将薄枕垫于腘窝及小腿处,使膝关节屈曲20°~30°,以促进淋巴和静脉血液回流,减轻肿胀[2]。合并血管损伤或骨筋膜间隙综合征者,患肢不宜垫高,以免加重肌肉缺血、肿胀、坏死。

2.2.3术后观察早期应注意观察患肢血供及神经体征变化,整个病程中注意观察支架及固定针是否松动,针道是否感染。由于手术时多为闭合性进针操作,可损伤针进口、出口周围血管及神经等,故术后早期应注意观察患肢远端动脉搏动,是否瘀血、肿胀,感觉运动功能及术区周围肿胀是否进行性加重,针孔是否有活动性出血及血压、脉搏等变化。排除重要神经血管损伤。如发现异常,及时向医生汇报处理。而支架松动,将导致骨折复位及固定失败,最终引起骨不愈合或畸形愈合。术后24小时应再次旋紧螺母,每日检查各旋钮及接头,防止松动。外固定支架固定针及连接杆处为应力集中部位,重复使用时务必仔细检查支架是否完好,对于固定针原则上应一次性使用。

2.2.4感染预防在应用外固定支架的前几日,针道的渗出较多,被血或血浆浸湿的敷料是细菌繁殖的温床,应每日换药一次,保持外固定支架针道敷料清洁干燥,渗出多时应及时更换敷料。每次换药时以3%过氧化氢和0.9%生理盐水混合液清洁针道,以便将干燥的血渍清除干净。用75%乙醇对针道出点滴,2/d。针道周围应敞开,保持干燥清洁,促进针道肉芽成熟,利于形成有抗感染能力的针道。及时清除针道处积血和分泌物,一旦针道处的钢针上形成了硬的灰白色的纤维环,不能人为去除,该环有密闭针道防止细菌入侵的作用。

3功能锻炼

为了促进患者早日回到正常的生活,在有节制的方式下患肢进行功能锻炼是很重要的。早期运动可避免患肢肿胀和保证周围关节运动正常,同时也防止了肌力的丧失。正确指导患者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功能锻炼,可以促进患肢肿胀的消退,预防关节功能障碍,防止骨质疏松及肌肉萎缩的发生,促进骨折早日愈合。要使患者认识到功能锻炼是其他任何治疗都取代不了的,让患者从思想上建立治疗的信心。

(1)肌肉锻炼:术后第一天即在床上进行锻炼。上肢做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前臂肌等的舒缩运动,下肢做股四头肌舒缩运动,每日活动2~3次,15~30min/次。

(2)关节锻炼:术后2~3d可开始锻炼,近关节的活动应待肿胀消退后才开始,早期活动不宜负重。上肢骨折以肩关节和肘关节为重点。肩关节以外展、上举、旋转为主,肘关节以屈、伸、外旋为主。下肢骨折主要锻炼膝关节屈曲80°,踝关节锻炼伸曲至90°。

4•体会

外固定架手术创伤小,不破坏折断血循,缩短了骨折愈合时间。可以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正确地护理与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加深对外固定支架治疗方法的认识,从而有效降低并发症,获得最佳疗效。

参考文献

[1]荣国威,王承武.骨折[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46.

[2]吴彩玉,谢艳芳,李艳容.严重多发性开放性骨折患者早期急救护理56例[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综合版),2005,11(17):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