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具——有效的教学资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0-20
/ 1

学具——有效的教学资源

贺逢胜

贺逢胜四川省广汉市南兴小学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指出:当前的教育一定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呢?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的过程,而学具的使用正好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使学习变得轻松和高效。

一、使用学具,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著名教学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及联系。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生活经验,并结合学生的学具,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让他们在经历知识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例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自己去发现转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从而很轻松的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这样的概念,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重新发现”的,容易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使用学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教育部颁布的新课标实施方案也指出,要通过数学教学改革,努力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与平等,改革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提供给儿童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因此通过学具的操作,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让学生大胆发问、质疑,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在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时,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棱长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若干,然后,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

通过观察,学生很容易得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三、使用学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是他们非智力因素的核心。一旦他们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在浩瀚的数学海洋中尽情的遨游,不会感到疲倦。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素质,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还符合小学生的好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例如:在新课标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时,当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接触了七巧板后,可以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七巧板学具,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学生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当老师要展示他们的作品时,学生的兴趣更加高涨,都争着想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使儿童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顺应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集中了注意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使用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能使学生“善于倾听,吸纳别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与分享”。因此,我们要倡导学生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合作操作学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教学等底等高圆柱圆锥的体积关系时,可分组让学生试验,把圆锥里装满的沙或水倒入圆柱里,看可以倒几次?活动开始前,先让学生分好工。有的倒水,有的倒沙,有的做记录,通过试验来验证圆锥的体积正好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即:V锥=13V柱=13Sh,这样,不但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取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和相互谦让、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在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学具的教学优势,利用好这一教学资源,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会被调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效率一定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