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囊性包虫病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8-18
/ 2

肝囊性包虫病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效果研究

游绍敏1邓勇2

游绍敏1邓勇2(1.青海大学医学院2013级研究生810000;2.青海大学附属医院810000)

【摘要】目的:总结肝囊性包虫病104例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04例资料完整的肝囊性包虫病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104例肝囊性包虫病中,74个包虫性囊肿行肝包虫腔内注射95%乙醇内囊摘除术,14个包虫性囊肿行包虫外囊摘除术,16个包虫性囊肿行肝部分切除术,均临床治愈,术后随访1~7年,失访13例,复发2例,1例合并胆管细胞癌死亡。结论:外科手术是肝包虫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病情、肝包虫囊壁形态和周围解剖关系实施个体化手术方案;包虫外囊摘除术为肝包虫病的最佳手术方案,而对于肝囊性包虫病外囊难以剥离时,则应采取肝部分切除术。

【关键词】肝囊性包虫病;手术治疗;效果研究【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5)16-0183-01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肝囊性包虫病患者共104例,男58例,女46例,平均年龄为43.5岁,最低年龄为21岁,最高年龄为77岁;患者入院时均进行了常规的血液检查、MRI检查、术前B超检查、CT检查等,并确诊为肝囊性包虫病,有7例患者有过肝囊性包虫病病史。且104例患者分为三组并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手术方式:①肝包虫内囊摘除术;②肝包虫外囊摘除术;③肝部分切除术。

1.2方法首先,术前对患者进行了药物治疗,采用10mg的地塞米松和15mg的阿苯达唑,防止包虫囊液的过敏以及原头蚴的种植与传播。并根据“无瘤手术操作原则”对全部患者进行右上腹反L型切口,或者是肋缘下斜切口。

1.2.1肝包虫内囊摘除术①对肝脏进行探查,可根据囊肿部位灰白色隆起的特点确定囊肿的具体位置;②穿刺囊肿:首先利用浸泡过95%乙醇溶液的纱布,对囊肿周围器官以及切口等进行一定的保护,并在纱布上再铺上一层4%福尔马林浸泡过的纱布,避免在手术过程中,由于囊液的扩散和污染而导致患者的不良反应。然后,在囊壁上预定的穿刺点缝两根牵引线,并通过穿刺对透明无色的包虫囊肿液体进行确认,最后在囊内张力降低之后将穿刺针拔出。③利用“Y”形玻璃管将吸引器、注射器以及穿刺套管针尾部进行连接,再顺着穿刺点的位置将套管针刺入囊内,直到套管针针芯退出至套管针的尾部时,可利用吸引器吸出包虫囊内的液体。将液体吸净后,用止血钳夹住吸引器橡皮管,再将夹住注射器橡皮管的止血钳松开。并根据囊肿的具体大小情况,将适量的4%福尔马林溶液注入囊内,5min~10min后,再利用吸引器将其吸出,并重复2~3次,直到完全吸净囊内液体,最后拔出双套管针。④将囊壁切开,利用匙掏净内囊中的液体和子囊,或者利用海绵钳直接取出内囊。⑤利用浸泡过4%福尔马林溶液的纱布对囊腔内壁进行轻轻的擦拭,并用盐水对囊腔进行冲洗,最后利用纱布擦干囊内残留液体。

1.2.2肝包虫外囊摘除术①探查肝脏并确定囊肿的具体位置;②利用浸泡95%乙醇溶液的纱布,保护囊肿周围器官以及切口,避免在手术过程中囊液的扩散和污染而导致患者的不良反应。③将肝脏组织和包虫外囊之间的肝包膜起开,并找到一处较大的间隙,摘除包虫外囊。④最后进行创面处理。

1.2.3肝部分切除术①根据包虫囊肿的具体情况,比如囊肿的位置、大小以及囊壁与胆道、肝脏主干血管等周围组织的关系,确定肝部分切除术的具体方案;②配合双极电刀以及超声刀的使用,对肝脏进行部分切除;③在手术过程中,注意对肝脏的止血措施。

在手术完成后,对所有患者继续使用了15mg的阿苯达唑进行药物治疗,2次/d,连续2周。

2结果通过对104肝囊性包虫病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中有74个肝囊性包虫病行肝包虫腔内注射95%乙醇内囊摘除术,14个肝囊性包虫病行包虫外囊摘除术,16个肝囊性包虫病行肝部分切除术,均获得成功,并全部痊愈出院。术后随访1~7年,失访13例,复发2例,1例合并胆管细胞癌死亡。

3讨论治疗肝包虫病的有效手段包括:外科手术、药物治疗、经皮穿刺介入治疗等。但是,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通常使用的驱虫药对肝包虫病进行药物治疗,其效果并不佳,复发的现象严重。在对肝囊性包虫病的治疗方案中,首选的仍然是外科手术治疗。在目前,常用的肝囊性包虫病手术方案有:包虫内囊摘除术,包虫外囊摘除术以及肝部分切除术。三种手术方式均有一定的效果,在临床的治疗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患者的身体情况,肝囊性包虫病囊肿的位置、大小,囊壁与胆道、肝脏主干血管等周围组织的关系,囊腔的感染程度,囊壁的钙化、纤维化程度;以及医院的医疗水平等,采用最合适的手术方式。

其中,包虫内囊摘除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复发率低,以及可保留大部分肝功能组织的特点,在肝包虫病的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包虫内囊摘除术的并发症较多,并且术后恢复的时间较长。而包虫外囊摘除术更加适用于体积较小,并且结构较简单的肝囊性包虫病,其根治的效果较好,并发症也更少。此外,肝部分切除术则适用于体积较大、结构复杂的肝囊性包虫病,肝部分切除术能够完整的将肝包虫病灶进行切除,复发率较低,临床效果较好,但其手术的操作对外科团队的要求较高,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也更大,患者术后恢复时间也较长。通过三种手术方式的对比可知,包虫外囊摘除术为肝包虫病的最佳手术方案。而对于肝囊性包虫病在外囊难以剥离时,则应采取肝部分切除术。

参考文献[1]刘永强,奥妮,赵海平等.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肝包虫病89例临床疗效及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5,(4):288-291.DOI:10.3969/j.issn.1671-4695.2015.04.012.[2]张俊雄.肝包虫病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0,08(22):53-54.DOI:10.3969/j.issn.1671-8194.2010.22.027.[3]罗超英,刁红亮,乌尔班等.不同方式治疗肝包虫合并胆瘘临床研究[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0,16(2):148-149.DOI:10.3760/cma.j.issn.1007-8118.2010.02.023.[4]赵顺云,郭亚民,李冰等.手术联合阿苯达唑脂质体治疗晚期泡型肝包虫病[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5,21(5):321-323.DOI:10.3760/cma.j.issn.1007-8118.2015.05.